摘 要:高職外語專業要提升競爭力,實現服務經濟發展、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教育宗旨,就應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崗位實踐能力教育特色,探索外語應用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有機融合的項目引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更多高素質技能型外語人才。
關鍵詞:高職外語專業;項目引導式;外語+崗位
高職院校的教育宗旨是服務地區經濟發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培育實踐能力強、職業素養過硬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外語專業要遵循這一教育宗旨,就必須擺脫陳舊的“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突出“職業化”教育特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中將語言教育與職業崗位教育有機融合,以市場為導向,以崗位為核心,培養學生基于職業崗位的語言應用能力。筆者認為,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外語+崗位”教學模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高職外語專業實施項目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遵循人類認知發展規律的結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學習者在原有的知識體系、社會經驗和文化背景下,通過其他人的幫助或與周圍人的協作活動建構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其所處環境的社會性和情景性。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最好的方法是發現學習,即教師通過創設條件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現知識、掌握規律。
項目化教學較好地體現出了人類認知發展規律,教師依據工作過程設定項目情景,讓學生以團隊協作的形式獨立思考、探尋新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再是知識傳授者,而只起引導和提示的作用,由教學“主體”轉變成“主導”,學生真正成為了項目“主體”,學習主動性被充分激發出來,探索的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望促使其主動思考和學習,學習效果遠遠高于被動接納式的教學方式。
(二)外語教學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高職外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陳舊,過于注重學生對于語言知識本身的掌握程度,將通過外語等級考試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忽視高職教育“職業性”的本質,導致語言教學偏離了職業崗位教育軌道,僅僅淪為本科教育模式的縮減版,導致高職外語專業畢業生沒有自身優勢和特色,就業缺乏競爭力。
項目化教學是將外語教學與職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因為不同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具有不同的環境背景和職業能力要求,只有基于工作過程設置項目和任務才能幫助學生更為清晰地區分崗位任務,形成職業化學習概念。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提升了語言應用能力,了解了工作流程,掌握了工作方法,學會了如何應用外語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業務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模擬實施崗位任務過程中促進了團隊協作、應急處理、創新思維等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形成。項目化模式使語言教學緊密聯系職業崗位,直接有力提升了高職外語專業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二、項目引導式“外語+崗位”融合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一)深入調研與準確定位
外語教學要進行項目化分解必須依據職業崗位和工作任務,只有基于實際工作過程的教學項目才能切實起到培養職場應用能力的作用。因此,項目化分解之前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需求調研、行業崗位調研和同類專業調研,做好專業定位,制定專業長短期發展規劃。在實地走訪相關行業企業現場調研的基礎上,可邀請地區政府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人員、行業企業專家、資深一線員工和專業往屆畢業生參與調研。通過一系列調研需要確定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典型就業崗位(或崗位群)、崗位任務體系、任務實施過程、職業核心能力、職業資格證書及該崗位對于員工職業道德、職業綜合素質的要求等。
(二)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
以崗位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實際教學規律和認知規律設計外語專業教學項目。教學項目應該統觀全局,覆蓋三年整體教學過程,所有項目都應體現出知識要求、實踐技能要求、核心能力要求和職業綜合素質的要求。以教學項目為支撐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界定專業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以商務日語專業為例,通過前期調研設計出四大教學項目,即日企文秘管理工作過程、對日商貿交易工作過程、對日服務外包工作過程、對日酒店旅游服務工作過程。新的課程體系通過設置實踐實訓課程加強能力訓練,重點使學生了解各個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過程,掌握應用外語完成工作任務的實踐能力。
(三)項目化“外語+崗位”課程教學設計
課程體系確立之后,需要對每門課程進行整體教學設計,項目化分解教學內容。戴士弘先生在《職業教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指出,體現先進職業教學觀念的課程設計應遵循以下六項原則:職業活動導向;突出能力目標;項目載體;用任務訓練職業崗位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以《商務日語會話》課程為例,依據六原則,進行了如下課程項目分解:在日企接受面試;接聽客戶來電;接待來訪客戶;處理客戶投訴;接受或拒絕上司和同事的委托;組織召開會議。每個項目都是以具體故事的形式呈現,設定故事的背景、出場人物、情節,給出相關知識點學習資料。任務內容須取自實際工作過程,符合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既包含常規工作任務,也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提升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訓練崗位業務處理技能,并且注重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滲透,為學生踏上真實工作崗位做足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的準備。
(四)課堂教學實踐
完成教學設計之后,進入課堂實踐環節。整個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學生組建團隊,領取任務和參考資料,團隊協作分析任務內容查詢相關資料,梳理知識點和實踐方法,商討角色安排,模擬任務實施,展示項目成果。這一過程中,教師絕不能置之不理、無所事事,教師的職責是組織、協調、指導和評價。首先應對項目概況、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學習重點難點作統一講解,然后組織學生分組實施任務,且不斷穿梭于小組間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問題,解答疑問,評價實施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應用語言知識和崗位知識實踐崗位技能的重要環節,是語言與崗位有機融合、以實踐促進理論升華的關鍵階段,通過具體任務的實施構建起崗位框架下的語言結構體系,形成崗位外語實踐能力。
(五)課堂教學評價
項目化“外語+崗位”教學模式想要取得預期教學效果,合理而有效的評價策略不可或缺。考核方案應遵循形成性評價原則,因為整個課程由多個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項目任務組成,那么每個任務完成情況都應是考核方案的平等組成部分,這樣才能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用心學習實踐,切實掌握崗位技能。具體來說,評價方案中應包含出勤狀況、課堂參與態度、語言表達是否正確流利、發音是否清晰標準、任務理解和崗位知識掌握狀況、突發情況應對處理是否得當、是否體現職業精神和職業風貌等項目。同時,評價方式中既要包含教師評價,也要包含學生自評與互評。通過親身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使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知識能力重點、自我優勢與不足有更為直觀和深入的認識,有利于增強調整學習狀態、加深崗位理解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六)教學反思
項目化“外語+崗位”教學模式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營造了模擬實施崗位任務的背景與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訓練技能和自我展示的機會,實現了在大學課堂中將外語語言應用訓練與職業崗位技能訓練融為一體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學生體驗感受和教學效果方面仍有值得反思和改進的環節。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采訪發現,一是希望學校加大對于實訓設施的投入,營造更為逼真形象的崗位任務實施環境;二是希望教師加強課堂管理,使整個任務實施過程更具條理性,各項環節更為流暢,以增強課堂學習效率;三是希望調整考核方案,使評價更為客觀更為理性,通過提升成就感激勵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展示主動性,消除某些學生的懈怠情緒。可見,項目化“外語+崗位”教學模式仍需不斷改進,使職業化外語教學切實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自覺性、提高崗位外語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蔡海霞,趙芝英.基于工作過程的公共英語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10).
[2] 戴士弘.職業院校整體教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
[3]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欣(1981-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遼寧輕工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商務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