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健超 呂文



摘 要:增加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是實現2020年全面戰勝貧困,決戰脫貧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徑。創新作為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對全面脫貧具有重大意義。文章從熊彼特的“創新”定義出發,以貴州窩沿鄉走訪所獲取的數據為基礎,考察了創新對被調查縣市貧困地區農民脫貧的影響。實證研究的結果顯示:創新能顯著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對脫貧政策的制定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創新;貧困地區;居民收入
當前,我國正處于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傳統的扶貧開發模式已難以適應現階段脫貧攻堅的總要求,急需轉換和尋求新的發展理念和視角,構建長效的脫貧機制,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提質增效與轉型升級,本文結合在貴州貧困地區窩沿鄉實地調研的一手數據,運用線性回歸,分析創新對當地農民收入的影響,探尋“創新”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
一、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創新”的定義及作用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事實上,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經濟和商業現象之一,創新有著極為廣泛的含義卻在很大程度上被主流經濟學所忽略。對“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而言,發明和技術變革都是創造“國民財富”的重要因素。但斯密認為,勞動分工才是創造國民財富的主要驅動力。真正意義的創新研究起源于 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1912)中開創性地提出“創新”,根據熊彼特的觀點,“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的早期經濟學文獻 大多談論技術變革學而不是創新經濟學,但事實上創新是一個比技術變革更廣泛的概念;英國政府將創新定義為“對新想法的成功利用”。由此可見,創新的本質并不是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
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創新被視為一種內在的因素,而企業家正是創新生產要素新組合中最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被視為是企業的“靈魂”。當下,創新已成為當前我國深入人心的發展理念,強調國家全面發展的動力來自不斷推進的各個領域、各方面的創新。事實上,自從2013 年以來,中國經濟就已經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面臨“GDP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政策消化的三重挑戰。在新常態下,中國面臨著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與不可持續的問題: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發生了明顯變化;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重導致人口紅利消失;自然資源供給趨于緊張,生態環境脆弱性加劇,以往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削弱、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只有真正讓創新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轉型升級。
(二)研究假設
基于熊彼特關于創新“定義”及當下“創新”對于我國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創新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具有正向拉動作用。創新的程度最高,農民的收入越多。
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數據樣本來源于對貴州窩沿鄉60余家農戶的實地調研。窩沿鄉,位于國家級貧困縣普安縣北部,距縣城12公里,是一個地處烏蒙山南麓是貴州的一個較為落后、較為封閉的鄉鎮。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窩沿鄉的農民比較保守,缺乏創新意識,只會盲目的跟從,這不但使他們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機會,更是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在窩沿鄉,除了響應國家號召——退耕還林,政府還倡導大家種植果樹。本文通過隨機抽樣對種植果樹的30家村民進行實地走訪,將訪問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得出:
根據上表數據及與種植果樹的居民進行聊天訪問時得來的其他資料可以知道:當時在窩沿鄉初期梨的市價大概在1.2元/斤,板栗的大概市價在5-7元/斤。從這兩個市價來看,種植水果在當地還是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是,由于當地農民缺乏創新意識,他們也不會考慮到市場的需求量,看到別人種植梨得到了可觀的收入,他們就盲目地跟從種植梨,最終造成了當地的梨的供給量遠遠大于當地的市場需求量,而他們又很少有人去嘗試新的銷售或處理梨的途徑,最后致使大量梨堆積,甚至不少的梨最終因為銷售不出而爛在樹上。而敢走新路子的板栗種植戶,其獲得的收入增量對于一個當時農民來說,已經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收入。此外由上表還可以看到,即便是這些種植戶缺少創新,盲目跟從,造成了大量的損失,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不會去尋找新的產品結構,新的組合,以求改變這種發展困境,最終導致了貧困的延續。
(二)變量選擇與操作化及分析
從以上現狀出發,本文根據熊彼特的觀點將創新定義為:一種“新的組合、新的結構”。而對于做生意的微小創業者來說,尋求他們自己的市場均衡點是十分重要的。他們需要不斷地調整他們想要出售的產品結構,不斷更新預售產品的組合,形成新的組合,以求接近市場均衡。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更新預售產品的組合,不斷形成新組合的過程,就可以看成經濟意義上的創新,所以可以把做生意的微小創業者的創新力度量化為每個月更新預售產品的組合的次數(次),設為X;把其收入量化為每個月的凈收入(元),設為Y。本次調研共走訪了18家近兩年才開始創業的微小創業者,其中5家因為種種原因未得到有效數據,其余13家的相關數據整理如下:
三、數據分析及檢驗
運行統計分析軟件eviews,將表1中相應變量數據輸入界面,進行回歸分析后,所得結果如下表二所示:
從上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創新每增加一個單位,平均來說,微小創業者的收入就增加141.4個單位。更通俗地講,只要微小創業者每更新一次產品的組合,只要向前改變一步,就能切實地增加收入。
四、研究啟示與展望
本文從窩沿鄉調研所得的數據出發,考察了創新對當地居民的收入變動的情況。從調研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至少有以下兩點啟示:
(一)創新不一定非要是科技創新。鼓勵創新,是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實現全面脫貧的有力政策措施。哪怕僅僅是改變傳統思路,改變產品結構與組合,也能收到顯著的效果。正如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著眼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手支持群眾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
(二)脫貧政策應協助農戶規避部分風險。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的人民向窩沿鄉居民一樣勤勞踏實,他們也渴望過上幸福的生活。之所以安于現狀(見表1),不敢創新,其本質是個體對風險的厭惡和回避。雖然在信息經濟學的一般理論中,都隱含市場參與者為理性的風險厭惡者的前提,但不確定性經濟學認為,風險的完全轉移降低了企業家獲得成功的激勵,同時也使企業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一書中提出:“傳統經濟學完全競爭模型假定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信息充分。但在這種假設下,利潤就不存在。如此看來,窮人由于意識到負面沖擊會使他們陷入赤貧、破產或危機,可能就會堅持使用那些看來比較保險但實際上落后的生產技術和謀生手段,而不冒險把握或嘗試能夠使其生活變得更好的各種機會,從而長期陷入惡性貧困陷阱。貧困地區由于大多地處偏遠、獲取的信息渠道不夠多,政府對創新的鼓勵與支持力度不夠,在有利條件下許多人不會考慮機會成本,在機遇面前猶豫不決,這也是他們錯失了創新良機的重要原因。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出面通過保險市場或成本保利合同的簽訂出面對微小創業者的風險進行部分轉移,應該成為脫貧政策考慮的一個方向。
最后,由于受調研條件和調研時間限制,本次收集到了數據樣本偏少,且沒有考察其它變量,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加大調研范圍,進一步深度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小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理念及其時代內涵演變[J].老區建設,2018(18):54-58.
[2] 張維迎.時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J].讀書,1984 (9).
[3] 王文略,毛謙謙,余勁.基于風險與機會視角的貧困再定義[J].中國人員.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12期.
[4] 謝康,肖靜華主編.信息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第44頁、第36頁.
[5] 世界銀行.2014年世界發展報告:風險與機會:管理風險以促進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6] 黃群慧,李曉華.創新發展理念:發展觀的重大突破[J].經濟管理,2016,38(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