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揚
摘 要:自殺、犯罪、休學、退學、精神失常等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呈現出了高發的趨勢,高校安全穩定工作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正因如此,對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僅成為高校和諧穩定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成為了社會和諧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指導、幫助大學生規避心理風險,健康成長就成為了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責任。
關鍵詞:心理健康問題;安全穩定;和諧發展
一、問題學生的界定
“問題大學生”主要指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某些失調的障礙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一系列問題行為的高校學生。這些行為主要包括違反道德準則、毒害身心健康、不利于自身的學習和發展甚至會對他人的利益、財產乃至生命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問題行為在高校的絕大多數學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只是有某些學生表現得過于明顯,并經過學校心理健康測評中心得到的反饋結果不達標,我們稱這些學生為“問題大學生”。
二、問題大學生的類型劃分
根據對重慶市某高校調研的結果表明,可將“問題大學生”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①心理、交往障礙型②學業不佳型③道德、行為失范型④消費失當型。
三、“問題大學生”的成因
“問題大學生”的出現有著深刻的諸多原因,我們可把這些因素分類為社會因素,家庭、學校因素和個人因素。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導致了社會核心價值觀模糊、信仰缺失,與之伴隨的是對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沖擊。就業形勢的嚴峻、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教育費用的遞增,使得大學生普遍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那些家庭較貧困、家長期望過高、家庭教育方式欠妥以及家庭遭受重大變故的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就更大,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更是普遍存在于這一群體之中。因此,高校中便出現了心理障礙型、特困型、道德行為失范型“問題大學生”。
四、“問題大學生”的管理策略
由于不同類型“問題大學生”的產生有其不同的背景,因此應當按照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個體這四個層面運用相應的矯正辦法,以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社會層面
(1)社會輿論要糾正不正確的心理障礙審視觀。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對心理障礙的人持有歧視態度,唯恐對心理障礙的“問題大學生”避之不及,并認為其不可理喻,這導致了心理障礙型大學生的敏感、自卑。其實,心理障礙問題在客觀上、本質上就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應該從公正的立場上來對其進行看待和治療。政府要主導開展對各種心理疾病的專題研究,并從多維度進行宣傳,促使公眾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心理疾病,從而為這類大學生提供一個友善、關愛的康復環境。
(2)社會輿論應尊重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為“問題大學生”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不考慮個體間差異的評估方案會顯得不切實際,更無法展現出新時代的真正需要。因此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要從小學就開始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的評價要廢除傳統的“一刀切”方式,而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并制定個性化、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二)學校層面
(1)建立“問題大學生”檔案庫。這樣不僅可以對他們的性格、行為特點進行系統的掌握,也便于對其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具體而言,可以對“問題大學生”的包括家庭背景、學習經歷、日常社交圈等的基本情況以及主要心理特征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并基于檔案庫的資料,采取個性化的有效途徑對他們進行意志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意志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2)進一步完善學校心理咨詢機構。一是開展相關主題培訓,提高學校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二是設置專業的心理咨詢場所,為問題大學生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私密的心理咨詢環境。三是要對每個問題大學生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對其形成原因進行深度探索并提出個性化和實效性的治療方法。四是要制定心理咨詢工作的規范流程及監管制度。
(3)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是導致“問題大學生”群體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學校要把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作為學生工作的重點之一。學校相關部門、相關責任人通過積極廣泛搜集社會需求信息,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心理的指導,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擇業觀,教會學生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把握機會,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工作崗位,從而以健康的心態走向社會。
(三)家庭層面
作為“問題大學生”的家長或者家庭成員,首先應該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其健康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氛圍,其次要主動配合學校實施“家校聯系制度”,從而確保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平時,家長可以積極主動地通過網絡、電話等各種溝通方式與學校班主任和輔導員保持聯系,共同做好“問題大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
(四)“問題大學生”個人層面
首先,“問題大學生”要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參與社交活動來獲得他人的認同,從而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培養自信心。比如可借助學習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克服畏難情緒,形成正確的挫折觀。樹立遠大的理想,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學會通過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擺脫煩惱,并持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最后,要有一個對未來始終充滿希望的心態。希望會給人以力量和勇氣,沒有希望則會變得消沉、頹廢。但希望不是上天賦予的,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歷練才能獲得,這就需要“問題大學生”從各個方面吸收營養,從而保持一個理性平和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單常艷,冷霜,何腕營.大數據時代“問題大學生”教育轉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
[2] 余國英.“問題大學生”的多維度誘因和教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5).
[3] 江俊.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科教導刊,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