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
摘 要:從唯物史觀的視域和角度來梳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重新解讀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內容,可以驚奇發現馬克思民生思想經歷了從理性主義的抽象民生解讀到唯物史觀視域下民生問題的科學解答,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這一思想的形成與馬克思世界觀的轉變和唯物史觀的形成步調一致,二者相互貫穿,“民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基點,民生思想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研究內容。從唯物史觀考察馬克思民生思想以及當代價值,能夠更加立體化的再現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創立過程,更加完整的理解馬克思民生思想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更加深刻的把握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當代價值和啟示。
關鍵詞:唯物史觀;馬克思;民生思想;人的需要
民生問題是馬克思一生關注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點,也是其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價值追求。縱觀近年來,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從人學、人的需要等視角來思考和探討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內涵和主要內容。對此,筆者打算從唯物史觀的視域和角度來探討和梳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重新解讀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內容、透視民生思想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關系以及從唯物史觀考察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從唯物史觀透視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創立是立足社會現狀、回應時代需求,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對現實民生狀況進行探索、批判、思考,逐步從不成熟到成熟、從隱到顯的發展過程,它的形成和發展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轉變和形成步調一致。
(一)以人的自由本性為起點來關注現實民生問題
大學時期,馬克思真正開始了對民生問題的思考,這一時期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受黑格爾的影響,在黑格爾看來,民生以及民眾生活是建立在“絕對理性”的基礎之上,是“絕對理性”演變和發展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把民眾生活看成是精神領域的活動,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卻忽視了民生的內在現實性和客觀性。馬克思這一時期深受黑格爾法哲學思想影響,表現出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從人的自由本性去思考和探索民生問題,這種帶有濃厚黑格爾理性主義色彩的民生觀在其《博士論文》中體現得異常突出,在這里,馬克思重點關注了人的精神自由和主體性,通過對“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的分析,旨在從自然的角度來說明個人的自由意志、獨立性和自由。在這篇論文中,馬克思一方面指出不能抽象的理解“自由”,自由是有外在條件制約的,對此,作為社會中的人,不能脫離外部社會環境而存在,不能通過把人同周圍環境而分開并且以絕對對立的方法來實現自由。另一方面馬克思深刻分析和探討了人與客觀現實、自由意志與現實狀況、哲學與世界的關系,指出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享有生活和自由發展的權利,要實現“定在”自由和幸福生活,就要“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塵世的現實”,通過“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消除封建統治者對民眾進行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壓迫。雖然這時馬克思對人的自由的論述已經初步與現實世界結合起來,為他的民生思想增添了現實主義成分。但是他所說的“現實本身”還不是“世俗基礎”和“此岸世界”,對“社會”的理解也沒有真正從經濟和關系層面來解讀,只是自然和群體意義上的現象社會,總的來說,此時馬克思還是從人的自由本性或者類本質出發來抽象的解讀民生思想,以黑格爾的“理性”概念為前提,并沒有真正超越黑格爾理性主義,走出唯心主義思想領域。
(二)關注民眾物質利益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重大轉折
在《博士論文》以及《萊茵報》期間,馬克思仍然信奉黑格爾的觀點:國家是理性的外在體現,它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民眾的普遍利益,依然把實現民眾的精神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任務寄托在作為“絕對理性化身”的國家身上,深信社會民生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依賴于對法律和國家所實行的改革。在關于出版自由的問題上,馬克思仍然認為人不該為物質利益所支配和奴役,應該服從對自由精神的統一認識。但當馬克思在接觸到林木盜竊案、摩塞爾河沿岸地區農民的貧困狀況后,他開始正式接觸到現實民生問題,關注和思考民眾物質利益。此時的馬克思遇到了“苦惱的疑問”,“苦惱的疑問”實質上是現實的“物質利益”與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信仰之間的矛盾,在這里馬克思看到被黑格爾視為普遍理性化身和普遍利益代表的國家和法律,只是代表少數人的特殊利益,不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在物質利益與法的對立中,在“應有”和“現有”的分裂中,馬克思陷入了思想上的困惑,開始思考哲學的現實意義,進而在頭腦中探求哲學的變革方向。正當他在“苦惱的疑問”中無法前進之時,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出版了,其人本學唯物主義思想為馬克思破解“苦惱的疑問”提供了鎖鑰,對此,馬克思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著對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和法哲學進行了深刻批判,這一批判得出的結果是:法的關系和國家形式一樣,根植于物質的生活關系中,即根植于“市民社會”中,認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國家服從于市民社會,對市民社會的剖析應該深入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找,這表明馬克思已開始從“理論哲學”轉向現實社會,逐漸走向唯物主義,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待和解釋社會民生問題。這時期,馬克思站在貧困群眾的立場上,對資本主義民生貧困進行法律和道德倫理的呼吁,對現實的異化狀況和普魯士政府進行強烈批判,表現出對民生問題的深切關懷。
(三)從人的需要以及感性活動入手去剖析民生本質標志著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
馬克思在面對理論與現實沖突時,通過對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批判和清算,哲學世界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逐漸實現了從“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徹底轉變。研究民生的視界也隨之發生了轉向,開始從人的需要、人的生活條件、生產實踐等領域來解析民生問題,實現了從理性主義的抽象民生解讀到唯物史觀視域下民生問題的科學解答。實際上,馬克思也正是由于接觸了資本主義社會民眾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以及人的感性活動,才推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進行研究,進而創立和形成了唯物史觀。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第一次涉及“人的需要”的概念,并在后面的一系列著作中對人的需要進行了系統論述,將人的需要與現實人的生產、交換、分配活動聯系起來考察,使人的需要不在是單個的抽象的,而進入到實實在在的社會生活領域。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不再局限于從人自身的需要去思考民生問題,而是從現實社會關系即從事現實民生實踐活動的人所形成的各種關系中去分析人的本質,再從人的本質、感性活動、實踐的視角去分析現實民生境況,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民生活動,它是人和人的現實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依據,其中人類的物質生產生活實踐又構成了整個社會存在的基礎。馬克思在此把民生思想奠定在物質生產活動實踐和生產關系基礎上,指出要改善民生狀況必須通過實踐改造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從哲學的角度闡述了要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造,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著中,進一步強調了滿足“現實的人”的民生需要的基礎和根本——感性物質生產活動——映射出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正式形成,也標志著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完成。
二、從唯物史觀透視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民生思想包含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他的許多著作中,深切的表達了對“現實人”的需要的重視,對民生改善途徑的思考,進而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畢生理論研究的基本主題,這些探索和思考都構成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內涵,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研究內容。
(一)滿足“現實的人”的需要是民生思想的核心要義
馬克思立足于現實的人的需要,著眼于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們的苦難生活,通過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關系的研究,找到了解決民生問題的鑰匙,發現和創立了唯物史觀,并運用唯物史觀去闡釋和說明需要的本質、客觀性、多樣性以及歷史作用,使人的“需要”成為了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在馬克思看來,民生的主體是現實的人,即“有血有肉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是在一定條件下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對于此,滿足“現實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點和核心要義。同時,馬克思又指出,現實社會中人有多種需要,人以其需要的多樣性和無限性以及滿足需要的實踐活動使自己與動物相區別,也由此決定了民生內容的多樣性和開放性。首先,物質生活需要是民生的基本內容。物質生活本質上是一種生產生活,它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生產以及人口自身生產。馬克思在論述人類生存的前提時明確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人類通過連續不斷地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滿足人自身連續不斷地生發的需要。其次,社會需要是民生的主要內容。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需要,人是通過社會實踐來滿足自身需求,它必須從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中獲取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社會需要也被稱之為“交往需要”,將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重要需求。同時,人需要通過建立合理的社會關系來保障自己的各種需求,社會需要甚至是人的更為根本的需要。馬克思多次強調“工人必須有時間滿足精神和社會需要”。再次,精神需要是民生的必要內容。馬克思認為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追求精神性需求是人的本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也有“為自身利益進行宣傳鼓動,訂閱報紙,聽課,教育子女,發展愛好等” 需要。而且在馬克思看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之后,追求更高層次精神生活需求的愿望更加強烈。最后,發展性需要是民生的重要內容。馬克思認為人在勞動生存的基礎上,需要不斷發展自己,證明自己的本質力量,挖掘和拓展人的各方面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也是人的本質需要。
(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民生思想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最高價值取向和目標在于構筑“自由人聯合體”,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并且指明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依據、條件和途徑。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合法性依據和現實條件。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創造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私有制的剝削本性也導致了無產階級的陷入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毫無自由的艱難境地,也為建立新的社會形態提供了合法依據和物質前提。其次,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要實現自身解放,使自己從資本主義的剝削和資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就必須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而這就需要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政權,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且馬克思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一是人的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即人的自我意識以及由此形成的個人特有素質得到充分發展;二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即人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約束,使人的內在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并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勞動方式;三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即打破狹隘的社會分工,通過人的普遍交往建立全面的普遍的社會聯系;四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拓展,即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充分涌流,實現按需分配;五是人類整體的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標志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完美融合。最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馬克思指出“‘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 因此,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必須具備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條件,通過一個長期奮斗和不斷積累的歷史過程才能最終完成。
(三)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是民生思想的前提
馬克思認為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條件和重要手段。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 生產力是“全部歷史的基礎”。因此,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創造大量的物質生活資料,為民生改善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馬克思也指出單靠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完全解決民生問題和民生困境,還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必須對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進行強制性干涉,從而推動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的全面進步,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協調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準確表達了生產發展是民生建設和民生發展的基礎和根本手段,同時也明確提出了變革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措施,包括逐步消滅城鄉對立、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取消兒童的工廠勞動等民生舉措。總之,馬克思把民生問題的解決構筑在兩個基礎上:一是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提高人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改善民生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不斷變革完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通過構建合理的社會體制機制,將民生福祉落到實處,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
三、從唯物史觀透視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地位
馬克思民生思想在其唯物史觀中有著舉起輕重的地位,馬克思正是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才逐步走向對現實中“人的需要”的思考、對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實踐的重視,并逐漸轉向唯物史觀。而馬克思民生思想也是伴隨唯物史觀的形成而產生并發展的,二者相互貫穿。
(一)“民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基點
馬克思深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影響,在讀書時期就產生為民眾追尋幸福生活的愿望,并且一生都在努力遵守和踐行自己的初衷“為全人類謀求幸福”的偉大理想。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遭遇大量非常現實的民生問題,在對現實民眾貧困狀況和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處境的思考和追問中,使馬克思對早期堅信的黑格爾法哲學和國家哲學世界觀發生了動搖,促使他去研究“經濟問題”,從現實民生的“物質利益疑難”問題開始,馬克思逐漸從理論轉向對現實民生的關切,從天上轉向地下,從人的精神自由轉向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他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中,研究他們的生產生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異化勞動學說為核心分析了國民經濟學的根本矛盾,指出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才導致工人階級的民生困境。馬克思進一步指出,要改變這種異化的生活狀態,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已經認識到物質生產和生產關系對改善民生和發展民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認為思想的能動作用是受物質的社會關系、現實的需要和利益所制約的,“思想在利益的面前一定會出丑”。對此,《神圣家族》也被列寧稱為“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基礎”。馬克思唯物史觀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文中馬克思以“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活需要為基點、從“他們的物質生產生活本身”出發,揭示物質資料生產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作用和重要意義,首次全面闡述了唯物史觀重要內容。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的民生需要推動人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從而促使人去不斷改造自然、“創造歷史”以及“創造人自身”。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馬克思正是由于對現實資本主義社會貧困民眾生活狀況的關注,并以此為基點對現實社會人的需要這一基本事實進行研究,才創立了新世界觀——唯物史觀。唯物史觀也從另一側面揭示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科學性。
(二)馬克思民生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起點以及整個唯物史觀的論述中總離不開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闡述。馬克思民生思想核心要義是圍繞現實的人的生存以及民生需要展開,并把人的需要放到了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闡述了一個簡單基本事實:人類要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要生活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 以及其他實踐活動。因此,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就構成了一定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唯物史觀的重要核心內容。同時,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著眼于改變現實資本主義社會貧困民眾和工人階級生存狀況,要求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不合理社會關系,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以滿足民眾現實需要和利益,最終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和著眼點同樣是現實的人,承認人的現實需要和利益,承認人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并且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現實的人的活動而已,并在人的物質生產生活中發現和揭示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從這方面來看,馬克思正是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對民生問題進行了科學解答,回答了民生主體、內容、目標,并且指出如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中改變現實民生狀況,促進民生事業發展。因此,可以看出改善和保障民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產生的基點,馬克思民生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四、從唯物史觀透視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當代意義
(一)民生思想的發展性
唯物史觀一個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社會發展時期的民生問題毫無疑問具有明顯的社會歷史階段性,它是一個與時代同步與發展相隨的不斷變化的課題,因而,看待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民生思想”也必然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伴隨社會日益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民生的訴求也隨之“水漲船高”,民生的內容也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趨勢。特別是今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既包括食品安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民生問題,也有干部作風、利益分配、社會改革、公平正義、民族宗教、生態環境等多層面、多領域的問題,民生問題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民生建設的邊界越來越寬。對此,政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權利的重要部門需要適時地推進民生建設,拓展民生建設的新內容,滿足群眾不斷發展的民生訴求。
(二)民生思想的系統性
馬克思唯物史觀以及民生思想都明確指出一個事實:“現實的人”的需求是多樣的,即包括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社會需求以及發展需求,同時,人的需求的多樣性和多維性決定了民生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緊密相連又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對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件事關人的發展以及國家建設的全局性工作,不僅涉及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還與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文明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必須把發展和建設民生事業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來統籌謀劃,將民生改善上升到頂層設計,并加以系統化和具體化,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以改革促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最終促進民生改善;要在全面推動依法治國進程中,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層面推進民生事業健康發展;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不斷順應人民意愿、滿足民生需求、夯實民生之基,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余源培,吳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246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246頁.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93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