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目前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主體和客體問題之爭已持續多年,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移動通訊方式的不斷發展,新興的自媒體運用而生。微課、慕課等也開始迅速發展,自媒體的發展給高校學生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影響,文章以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關系為載體,在此基礎上,創新自媒體時代獨立學院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重視實踐育人,創新方式,拓展途徑。進入新時代,面對著各種文化、意識的沖擊,社會正在進行大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須要適應當今社會的步伐,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促進互聯網 +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和新平臺的發展”的舉措,重新審視高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客體關系,有效的發揮自媒體的作用,結合新興微課、慕課、對分易等教學方式,利用自媒體的去中心化、核裂變化、交互性、草根性、個性、海量信息等特點,尋找機遇,促進思政課教學新突破和新發展。
獨立學院是21世紀初期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新興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獨立學院的創辦,為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獨立學院不斷發展壯大,其速度之快也讓教育教學出現了不少問題,因此進行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哲學范疇中的主體和客體二象性解析
1905年,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認為微觀粒子(指光子和實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從哲學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角度去解析,極大地開闊了人類認識的視野。當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可以表現為光,另一條件下也可以表現為粒子,但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又有可能兩者都表現出來,這就是波粒二象性,而波粒二象性在哲學范疇中讓人們想到了生活中主體和客體的互變。
主客體關系,從哲學范疇來說,它是一種實踐關系,它蘊涵著物的度和人的度的統一,包含著理解、認知、探索、審美等多種關系,而各種各樣的關系都需要中介環節來完成,而這種中介環節就是所謂的實踐活動,這種主體和客體之間橋梁的溝通就不能缺乏中介環節,也就是這種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與主客體關系的銜接,也就正好吻合了物理學上波粒二象性的反映。在思政教學中,波粒二象性同樣適用。我們必須要把哲學中的理念更好的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來,讓之成功運用于主體和客體二象性的思考和轉換。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主體和客體二象性解析
在思政教學中,“二象性”說同樣適用,傳統教學認為施教者都是主體,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教師”,具有支配地位的性質。而學生就是傳統教學中的客體,具有被支配地位的性質,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新興的媒介涌現,現代教育教學要求更復雜,更新奇,學生的角色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學生不僅僅再是客體,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中也可能表現出主體性質,不管是慕課、微課、對分易課堂還是其他的網絡或者互動教學模式,這些都是教學方式中的一種,都為教學服務,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內化為學生自己終身受用的知識,最終轉化為言行,指導學生人生,因此,只要對學生有幫助,我們都可以進行嘗試和運用。施教者應該主動營造良好的條件和上課環境,運用怎樣的上課方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讓受教者表現出最佳的性質,正確把握主體和客體的轉換,什么時候教師要轉換成主體,什么時候又要轉換成客體,把課堂交給學生,或者中介環節等,這個角色定位是每個老師應該思考的。
三、自媒體時代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主客體之間存在的問題
(一)無法正確把哲學中的主客體關系思考運用于教學改革中
通過以上哲學領域中對主客體的詮釋,我們可以析出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礎,也具有實踐關系,它也需要“中介”來完成,有積極的中介,也有消極的中介,也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而自媒體的興起正好為主客體架起了有效的橋梁,這個“中介”為思政教育教學提供了多種手段,不再是傳統的教室和傳統單向灌輸,但是很多老師在上課之前根本就弄不清楚這個概念,尤其是獨立學院的教師,博士,教授多往公立學校選擇就業,而獨立學院大多數以青年教師為主,課加之程任務繁重,學習培訓機會相對公立學校較少,完成工作之外很難再去思考如何把哲學中的主客體關系運用于教學改革中,去體會這種新時代的變化。
(二)教師在自媒體環境下角色定位出現偏差
獨立學院的教師課程任務繁重,上課往往以完成任務為主,當新興的自媒體時代來臨的時候,要么盲目的使用一些改革手段,比如慕課的使用,初衷本是好的,為了帶動學生上課積極性,但是往往一些獨立學院為了緩解教師不夠的現狀,把慕課網絡教學占據了課堂教學,以網絡教學為主,課堂教學為輔,這時候學生反而成了所有上課時間的主體,教師把握不好角色,老師成了只是監控教學的客體,容易造成教學走偏,造成思政課這個主渠道發揮失常,因此討論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是思政課教學首要弄清楚的問題,究竟是教育者為主體和還是受教育者為主體,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還是各自軌道時而相交時而遠離,這是老師們必須在實踐中去挖掘的,而不是盲目的跟風完成擯棄傳統教學。如何把握兩者關系,的確是當下教師們該去思考的問題。
(三)學生在自媒體時代無法主動有效利用自媒體
由于自媒體時代傳播信息,具有碎片化、無中心化、泛娛樂化的傾向,獨立學院的學生相對其他本科院校的學生基礎要差,學習自覺性要弱的特點,自媒體對獨立學院的學生而言,主要用于溝通和娛樂。為了加強吸引力,教師在自媒體傳播信息時,往往一邊倒的迎合學生的口味,導致一些原本嚴肅的信息出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自毀形象的特點,或是完全由學生興趣主宰了課堂導向,抑或是學生對待運用這些自媒體方式教學時,又表現消極不樂觀不接受、懶惰的現象,從而無法達到教育效果。
四、自媒體時代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如何把握主客體之間關系的實踐路徑
(一)正確把握教師主體作用
當新興的自媒體時代來臨的時候,教師不能盲目跟風的使用一些教學改革手段,要把哲學關系的主客體論正確用于實踐中的教學思考,對于前幾年廣泛跟風的慕課教學,有的獨立學院為了減輕教學任務,緩解人員不夠的現狀,完全把它當做主體教學,本末倒置,雖然可以很大程度減輕教師們負擔,但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在這種教學改革中應該把教師主體地位放在重要位置,引導和學生合理使用慕課教學,讓這種自媒體方式成為輔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
(二)正確把握學生主體作用
如何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其核心在于正確看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過去,人們受“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影響,一直視教育者為教育主體,而把受教育者也就是學生看成教育客體,人們忽視了還有主客體之間的二象性關系。這些年來,隨著主體間性理論的引入,自媒體的興起,慕課的普及,逐步把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要克服獨立學院的學生相對其他本科院校的學生基礎要差,學習自覺性要弱的特點,充分挖掘獨立學院的學生優勢和個性,獨立學院學生大多數張揚,動手能力強,有個性和創新,但是缺乏相對的沉穩思考,對于他們相對公立學院更張揚的個性,互動課堂,翻轉課堂更適合獨立學院的學生,讓他們自己主動參與進來,在互動環節作為主體,更能有效把課堂知識灌輸給學生,并且寓教于樂,當然教師的主體引導是不能缺少的。
(三)正確把握教師和學生主體、客體的轉換
在新興的自媒體大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還具有新的發展態勢,比如對分易課堂,如何在對分的過程中,什么階段誰是受教者,是主體還是客體,或者是雙主體和客體,這個需要在實踐中,教師進行合理轉換、把控課題堂教學。總之,如何在這個思潮紛雜的社會獲取最優化的方式,如何對這個度的掌握,是我們當今思政教育必須要亟待思考的問題。
總之,在面對碎片化、無中心化、泛娛樂化更傾向的自媒體時代,高校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機遇也并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好自媒體這個渠道,把劣勢轉化為優勢,這是廣大師生急需思考的問題。正確把握主體客體的合理轉換,對思政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十分關鍵,同時也有助于未來課程思政的大力實施。
參考文獻
[1] 邵獻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雙主體互動說[J].理論探討,2005(06).
[2] 房淑芬.用辨證的觀點理解“波粒二象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7(2).
基金項目: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2017年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自媒體時代下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二象性”創新研究的成果之一,編號:2017JGZ006;2018 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獨立學院“課程思政”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蘊意和路徑研究的成果之一,編號:2018SZ017。
作者簡介:張新蕾(1984- ),女,桂林興安人,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三農問題研究和不同群體思政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