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以及相關課程標準建設的出臺,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正在逐漸進步。為了將文化自信很好的融入到高校的培養體系中,在2018年5月,習近平同志著重強調了高校的育人方式要遵循“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誰培養人”三點原則。思政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而文化自信則是建設思政教育的重要措施。在現狀中,高校教育要全面融合文化育人和以德育人,摒棄片面發展,加強學生的正義感,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觀。
關鍵詞:文化自信;思政教育;探析;措施
培養高校思政教育,能夠促進我國社會文明的積極發展。融入文化自信可以使高校教育全面發展。目前我國大力提倡思政教育,不僅實現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并且能夠轉變學生的行為作風。針對文化自信的切實應用,本文通過對文化自信概念的闡述,對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自信后所展現出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全面的探析。
一、文化自信的研究背景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所包含的意義較廣,它包含了思想、政治、文學、哲學以及人倫道德等多種概念,同時也是對國家和民族自身優良文化的肯定,這種肯定能夠加強國人的生活幸福感,也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開展。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文化自信主要以“傳遞”為途徑,堅持更深層次的自信觀念。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主要表現在文化傳遞的自信中,堅信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并對其保持積極主動的傳承觀念。
(二)文化自信的作用
(1)實現民族復興。在我國歷史的推進中,中華文化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它集合了我國發展過程中所有的優秀傳統,包括質樸的民風以及謙遜的禮儀,此外還有得以千年傳承的精神力量。一直以來,中國文化在國際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時刻代表著我國的尊嚴和形象。基于此,文化自信的實施具有促進文化復興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融合文化自信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高校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有可依靠的引導理念,從而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生生不息。
(2)融合多元文化。在現狀中,國際間實現了文化繁榮,堅持各國文化的共同發展。從國際視角來看,在多元的文化元素中,存在著文化沖突和文化重疊,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際間的友好關系。而從我國社會內部來看,我國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國家,少數民族分布較廣,各民族間的文化和習俗存在差異,出于這種差異,會導致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而高校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能夠利用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尋找共同發展的目標,尊重多元文化,汲取外來優良傳統,彌補自身缺漏,全面提高自身的發展素質。
(3)凝聚民族力量。從教育體制改革以來,高校的招生標準逐漸開放,這使得來校學生的民族性質趨于多元化,從主觀視角上實現了民族融合。在思政教育中結合文化自信,能夠樹立學生間的共同發展意識,摒棄民族之間的差異。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改變教學方式
現狀中高校教育一直處于以就業為主,以思政教育為輔的模式。學生面對著此類教育方式會形成較大的思想壓力。為了使文化自信充分融合到思政教育中,要適當的確立高校學生的課程體系,將文化傳承的思想觀念融入到選修類課程中,同時在各類課程的內容中設計符合社會發展,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使文化自信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設計多媒體課程,挑選經典的文化類視頻,通過校園大熒幕進行傳播,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國家,并充分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愛國自信,同時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關注優秀文化的建設
高校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針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方面進行均衡。時刻保持先進的教育思想,并且樹立關心國家大事件的習慣。拿國際運動會的舉辦來講,運動會是象征國際間睦鄰友好的一項合作活動。運動會存在對公平意識,競爭意識,團結意識等多種正能量的傳導。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通過此類節目的收聽,激發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能夠指引學生擁有公正平等的健康思想。
(三)培養學生對文化的鑒別能力
高校學生的思想具有可塑性,而現狀中外來文化的引入,使學生在層次不一的文化中失去了前進的目標。因此,需要使學生具有文化的鑒別能力,及時分辨出文化的優劣,避免學生受到錯誤思想的干擾?;诖?,高校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涉及到文化分析方法,利用馬克思哲學體系,將各類流行文化和風靡的行為進行全面的分析,使學生了解到文化的起始原因,并切實分析不同文化的發展途徑,使學生及時分辨具有商業性質的文化屬性和誘導錯誤行為的文化元素,遏制愚昧思想,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在遏制的基礎上灌輸禮儀、尊重、謙虛、正義、善念、孝道等優秀的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提高教育高校性。
三、結語
文化自信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團結意識,同時能夠體現國家的民族凝聚力。本文通過對文化自信的研究背景進行闡述,研究了文化自信的概念以及作用。得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后能夠實現民族復興,并充分融合各界多元文化,有效凝聚民族力量。而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想融入文化自信就必然要通過教學方式上進行改變,培養學生對文化的鑒別能力,使學生關注優秀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黃大勤.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經驗[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4).
[2] 馬寶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04-109.
[3] 田佳佳.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話語體系新創建[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7(7):52-54.
作者簡介:楊艷玲(1983- ),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黨建、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