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新 朱星辰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電視選秀類節目深受追捧的原因,針對其在傳播過程中對大學生群體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從德育的角度給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電視選秀類節目;大學生;道德觀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節目昔日的風光不再,觀眾對娛樂節目的選擇日趨多元化,但電視選秀類節目吸收了電視劇、紀錄片、音樂節目等節目優點,以良好的互動性提供了更好的觀眾體驗,依然受到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從湖南衛視的現象級電視選秀節目《超級女聲》開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電視選秀類節目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演藝明星,他們擁有大批粉絲群體,其中大學生是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平民偶像”的言行素養都牽動著受眾的心,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道德觀產生影響,大學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特殊又重要的階段,特點鮮明的同時又容易發生變化,敏感度高,好奇心強,較為感性,理性不完善,需要從德育的角度進行必要的引導。
一、源于“平民偶像”
電視選秀節目是舶來品,特別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熱潮,由荷蘭開始,再到德國、澳大利亞、丹麥、美國,顛覆傳統電視節目制作理念,以獨特的傳播方式創下一個又一個收視紀錄。作為國內優秀娛樂電視節目制作單位的湖南衛視以明銳的洞察力在這股熱潮中脫穎而出,在2003年首次策劃《超級男聲》節目后,催生了現象級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一躍打破全國電視媒體同一時段收視率最高紀錄。由此開始,眾多不同類型的電視選秀類節目不斷涌現,其主要亮點在于通過選拔和競賽打造“平民偶像”,整檔節目都是為了展示“平民偶像”誕生的過程,將他們的言談舉止、臺前幕后的細節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對于“平民偶像”的打造,關鍵要看對于偶像的定位和設計,通過清晰的節目定位明確傳播期待是電視選秀節目成功的關鍵,簡要分類有實力型、偶像型、勵志型等等。其定位原因是對受眾市場的充分調研以及針對性的巧妙設計,從而迎合觀眾的需求,輸出更好的觀看體驗,最終收獲更多的實際效益。
但任何一檔電視選秀類節目打造“平民偶像”的目的都在于通過制作具備消費性和娛樂性的選秀節目,產生偶像效益從而實現經濟效益。一方面,電視選秀類節目本身就是被包裝的商品,能夠滿足廣大觀眾的文化需求,所以可以產生效益;另一方面,電視選秀類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是青少年群體,該群體具備強勁的消費能力,且容易產生集群式的消費效應。通過迎合粉絲群體對偶像品牌的消費,對偶像代言產品的消費,對偶像的模仿消費,其衍生的眾多消費會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利益。
與此同時,“平民偶像”還引領著多元文化的傳播,對于偶像的崇拜和追逐使得其身上覆蓋的文化對粉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網絡時代發達的通訊體系也將這種影響進一步放大。這些文化元素就包括時尚和流行、文學和藝術、文化和旅游等等。不可忽略的還有偶像對公益愛心事業的推動,偶像的榜樣作用具有較強的號召力。
電視選秀節目打造偶像的方式主要包括了娛樂營銷法、互動參與法、教育引導法等,所傳達道德觀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它告訴觀眾通過努力改變命運,懂得追尋自己的夢想。
二、偶像傳播的價值導向
基于打造“平民偶像”的傳播方式,其傳導出的價值導向對于觀眾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價值導向還未成型階段的大學生群體。其中偶像傳播的價值品質是源頭,價值導向產生的主客體是渠道,受眾對偶像價值導向的理解是結果。
由于電視選秀節目打造的偶像本身條件的差異性較大,無論是身高顏值等外在條件,還是修養內涵等內在條件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一個偶像要取得成功,一時的熱度并不是決定性因素,個人魅力的光芒才能讓一位偶像的發展更加長遠。相對來說,在全民娛樂的大背景下,電視選秀節目打造的偶像也難免存在濫竽充數的情況。
首先,電視選秀節目以真實呈現為亮點,吸引觀眾的好奇心,但難以避免出現作假的行為;再者,偶像的善行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但偶像若是有不良低俗的行為產生的負面效應更加巨大;最后,電視選秀節目致力于打造的偶像美麗的形象,但很多選秀節目和選秀選手為了引起關注,讓“搏丑”也成了電視選秀節目的常態。我們可以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分析電視選秀節目中偶像價值傳播價值導向的產生。
主體方面,隨著電視行業不斷發展,加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衍進,媒介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電視選秀節目使用的媒介就包括電視、廣播、報刊、網絡以及移動網絡,這些渠道成為價值導向輸出的基礎。再者,電視選秀節目對于偶像形象的打造,是讓受眾為節目買單的一大利器,對偶像的追逐來自大眾人與人心理關系的表現,是對個人喜愛事物的集體認同。最后,電視選秀節目呈現的連帶效應明顯,與傳統偶像才高八斗德高望重的形象不同,“泛偶像”時代讓偶像不再完美。
客體方面,大學生群體存在成長共性,具有未健全的心理特征,包括強烈的好奇心、對個性的極力追求、情感偏向感性、關注自身形象,讓大學生成為電視選秀節目的主要消費者。同時,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方式也不是很成熟,大多時候都是“跟著感覺走”,如果選錯偶像,容易誤入歧途。再者,大學生群體有自我發展、心理寄托的內在需求。同時,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觀看電視選秀節目可以釋放現實壓力,附和從眾心理。
基于以上方面的分析,電視選秀類節目可以通過具體的有聲語言、衍生的副語言、現實的外在行為及內在的情感行為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價值導向。
三、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影響
電視選秀類節目在給廣大選秀搭建展示自我舞臺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給大學生道德觀帶來諸多影響。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方面來說,電視選秀類節目加快了大學生群體社會化進程。所謂社會化進程,是指大學生群體社會實踐增加自身閱歷,熟悉社會經驗技能知識,理解社會價值觀念的過程,過程中包括收獲后的反饋。電視選秀類節目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閱歷、思維模式、習慣個性等。首先,電視選秀類節目可以通過參與投票等方式喚醒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再者,通過宣揚積極奮斗的重要性來促進大學生人格的現代化;再次,通過移情宣泄,讓大學生群體在電視節目中找到情感的“樹洞”;最后,大學生與偶像年齡相仿,更容易在偶像身上找到共鳴,同時,粉絲團體的活動讓大學生感覺到強烈的歸屬感。
電視選秀類節目在道德觀方面的正面影響很突出。首先,展現“平民偶像”尋夢的過程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奮斗的理想;其次,通過榜樣的力量,讓大學生擁有展示自我,實現個人價值的勇氣;再次,電視選秀節目中崇尚的公平公開的形式在大學生觀看時留下深刻印象,弘揚了民主精神;最后,節目中真情實感的流露是對大學生感性的引導,讓大學生群體更加珍惜真情實感,懂得如何與人真誠相處。
從消極方面來說,電視選秀類節目難免有過于強調娛樂、唯收視率論的情況,而且一部分節目品質堪憂,甚至陷入低俗,這些因素都會對大學生道德觀產生消極的影響。首先,大學生容易過于看重偶像所謂“名利雙收”的錯覺,出現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行為,這種虛榮心理對大學生的成長不利;其次,對于偶像的崇拜會讓大學生迷失自我,特別是在移動網絡時代,互聯網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異性往往被忽略;再次,電視選秀類節目中部分選手標新立異的行為容易被大學生誤讀,甚至出現“把無知當個性”的情況;最后,各種緋聞和黑幕的炒作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的沖擊最大,其中的謠言和誹謗很容易被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以訛傳訛,導致他們對社會風氣產生懷疑。
四、改善建議
電視選秀類節目是當今娛樂電視節目的翹楚,極大豐富大眾娛樂生活的同時也給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但針對其對大學生道德觀產生的影響,更好地利用電視選秀類節目這一平臺對大學生群體進行道德教育,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電視選秀類節目的正面導向作用,同時消除其對大學生不良的影響。主要從兩方面著力,一方面是提升電視選秀類節目自身的道德觀品質,另一方面是加強大學生群體的綜合教育與引導。
在提升電視選秀類節目自身的道德觀品質方面:第一,要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樹立電視選秀類節目的品牌形象。順應新時代社會文化積極向上的發展勢頭,提升電視選秀類節目的內涵,才能讓節目得以持續長久地發展。第二,要通過長期培訓和教育,提升偶像選手的自身素質。偶像選手的榜樣作用明顯,電視選秀節目在幫助偶像選手實現明星夢的同時,有必要關注他們的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第三,要通過全程監管和督導,規范電視選秀節目的道德觀導向。電視線選秀類節目日益繁榮,相關部門有必要發揮好宏觀調控作用,守好道德底線。第四,要通過多種渠道和平臺,提倡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電視選秀類節目要順應新時代媒體發展的正確方向,為大學生群體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主動肩負起對大眾宣傳的重要責任。
在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綜合教育和引導方面:第一,要通過家長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家長和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少看劣質節目,多看優質節目,幫助大學生理性對待電視選秀類節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二,通過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巧妙地激發大學生自身思考。多做換位思考,理解大學生在其所在成長階段存在的困擾,對于電視選秀類節目中不盡完善的有意義內容進行拓展,讓大學生更全面地學習到知識。第三,要通過學校系統引導,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正能量。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環境,有必要利用好各方面教育資源,對于大學生觀看電視選秀類節目進行正面引導,不被歪風邪氣所侵蝕。第四,要通過重要道德教育,為大學生群體樹立崇高理想。加大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大學生樹立更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讓大學生從更理性的角度看待電視選秀類節目,從根本上避免大學生群體受不良文化的影響。
五、總結
綜上所訴,電視選秀類節目通過打造偶像明星,展現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勇敢追夢、公平民主的優秀的精神品質,向大學生群體傳播了正能量,對營造健康的文化環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通過另類搞怪博人眼球的不良現象也對大學生群體有消極影響。但只要家庭和學校做好有效的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就能讓電視選秀類節目發揮更豐富的正面意義。
參考文獻
[1] 景鵬.淺談中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J].當代電視, 2016,07:76-77.
[2] 崔岳嬌.我國選秀類電視真人秀節目發展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5.
[3] 孟憲堃.以《中國好聲音》為例探索中國選秀節目的出路[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115-116.
[4] 黨紅茹,岳琳.選秀節目發展的路徑探析——以《中國達人秀》為例[J].今傳媒,2011,09:82-83.
作者簡介:陳子新(1993.09- ),女,蒙古族,黑龍江人,在讀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德育教學與實踐研究;朱星辰(1991.04- ),男,江西人,研究生,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