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燕春 羅余方
摘 要: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地區的午時茶作為當地居民的一種民間醫藥傳承數百年,承載了當地客家人的文化記憶。蘿崗午時茶已經納入廣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現代醫藥發達的今天,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醫藥的形式,蘿崗端午午時茶雖兼具醫藥和社會文化價值,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其傳承和發展受到沖擊。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影響力,對午時茶進行保護性發展,使文化、生態與民眾生活和諧發展。
關鍵詞:端午午時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傳承
一、蘿崗端午午時茶概況
端午午時茶,亦稱端午藥茶、草藥午時茶,以下簡稱午時茶,主要流行于廣州蘿崗及周邊地區,其具體范圍包括老水西村,塘頭村,華甫村,留村,大塱村,暹崗村等很多村落。2009年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們便把五月視為毒月,尤其是當嶺南地區,山林間常常彌漫著有毒的山嵐瘴氣。先民們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總是相生相克的,因此民間就在五月初五午時陽氣最盛的時候進行驅疫辟邪的活動而,因這其中也就包括了上山采藥制藥的活動。古人認為在五月五日午時這個時候采藥、曬藥,則藥效比較好,午時茶這一名字即來源于此。
蘿崗端午午時茶具體誕生于何時已無從可考,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在明清時期,廣州地區一些鄉村便有了端午上山采摘草藥、制作端午藥茶的習俗。在靠近山區的蘿崗,午時茶更是受到了老百姓的喜愛,代代相傳至今,中間從未有過中斷。在蘿崗及周邊地區,午時茶曾一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治病和保健的作用。根據蘿崗區村民的歷史記憶,遲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村民還會在端午節快來臨的時候,相約前往山上采摘藥材,此時山上到處都可見到采藥的村民,非常熱鬧。在這一時期制作和飲用午時茶在村民中間十分流行,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制作午時茶。
午時茶逐漸淡出蘿崗區居民的視野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水平帶來巨大的改變,與此同時,隨著科學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西醫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醫藥成為人們生病時主要選擇。當地村民說以前醫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喝午時茶,現在醫療條件好了之后,很多選擇去大醫院就診。而一些來自民間的傳統的醫藥因其制作和使用的過程較之西醫繁復且見效不如西醫那么快而逐漸被人遺棄。隨著廣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來蘿崗地區很多的鄉村也逐漸變成不斷擴張的城市的一部分,而之前采藥的一些山坡也被開發用于建設,很多村落失去了原來采藥的地方,這使得午時茶的傳承失去了環境的根基。蘿崗區的年輕一代大多在城市工作,很少有時間在端午節上山采藥,只有很少的人愿意學習午時茶的制作技藝。目前午時茶在蘿崗及周邊地區正在逐漸走向衰落,面臨無人傳承的危機,當現在還活著老一輩人逐漸離去,午時茶將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有關部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和傳承。
現在在蘿崗及其周邊地區,只有一些年紀大一點的老人還在制作和飲用午時茶,而且也不是每家都在制作了。很多村民自己不制作,但會在需要的時候向鄰居拿一點,然后封一包利是給鄰居。老一點村民認為有時候看醫生看不好病,反而炒一點午時茶喝了就能治愈,尤其是小孩子,效果更為明顯。
二、午時茶的制作工藝
(一)午時茶原料采集
根據蘿崗地區端午午時茶傳承人的回憶,午時茶原料主要有淡竹葉、扭肚藤、地膽頭、大羅傘、土防風、土經芥、金銀花、石菖蒲、火炭母、縷群草、倒扣草、水翁花、蒲公英、垂益草、土茯苓、茅根、蘆根、紫花地丁、紫蘇葉、土牛七、水蜈蚣、鴨腳皮、田基黃、木棉花皮、望江南、珍珠草、鳳尾草、金絲草、蛇舌草、金沙藤、雞屎藤、五指金、九節茶、龍船花葉、玉米衣、亞婆鹽、大羅散、冬瓜皮、假荔枝,枇杷葉、萍婆葉等30多種。
午時茶草藥的采集非常講究時令,即每年的農歷的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年端午節,蘿崗的村民從五月初一就開始到山上去采集草藥。這時村民們會準備一把鐮刀和一個簸箕,用于采集藥材。由于山高路遠且森林茂密,村民往往會相約鄰里,幾個人一起前往山上采藥,在遇到危險時,可以相互之間有個照應,同時這樣也可以避免挖錯藥,如果碰到自己不太確定的藥,可以求助于同伴的幫助。等到五月初五,基本上就可以把所需的草藥備齊,這其中又以五月初五午時采摘的藥為最佳,民間有“端午日百草皆可入午時茶”的說法。村民采藥全憑著上一輩人傳下來的經驗,這其中要注意區分那些藥毒性較大,那些藥毒性小,那些藥比較苦,那些藥比較甜。如果比較有經驗的采藥者會注意這其中的搭配,而像苦母藤這類毒性比較大的藥則千萬要避開,甚至連旁邊那些藥材都不可以采。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這期間采摘的藥都要等到五月初五午時的時候才一起拿出去曬。
(二)制作原料
草藥采回來以后,首先用清水洗干浄,清洗草藥的水以飲用水為佳,最好選用五月初五那天的中午的水洗,然后在端午午時的時候進行晾曬。民間有傳說在端午午時的時候,天就會下藥,下藥那些藥材就不會吃壞人。在曬草藥的時候還要上一柱香,插在曬的地方。上香的時間為五月初五午時,其寓意為讓香上升至天空,給天上的藥神“契爺”, 請“契爺”下來下藥。等草藥曬干后,斬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放于干燥陰涼處收好,待需要用時再取出來用。
(三)煎煮的工藝
如果有需要用到午時茶的時候,將原料取出,個人的經驗以及病人的不同病癥選擇藥材搭配的比例和劑量。在煎午時茶前先炒一些糯米,炒至米色微黃的為止。米炒好后,將曬制好的草藥取出放入砂鍋或陶罐里煎炒。值得注意的是,盡量不要用鐵鍋、銅鍋、鋁鍋和錫鍋等來煎午時茶,這樣會影響藥的效果。據說經過煎炒過的茶藥,療效更好。待茶炒好之后,添上清水,用明火煎煮,一般來說放入的清水和最后的煮出的茶的比例以3:1最為合適,湯水太多,則藥力不足,湯水太少,則難以下咽。
(四)午時茶的功效和配方
午時茶的主要功效有消暑、散熱、祛風、下火、祛濕、止吐止瀉、辟穢驅邪為,可用于預防和治療感冒,拉肚子,大熱癥等方面的疾病,療效較為顯著。
為達到不一樣的功效,午時茶所用草藥藥方也不固定,有不同的搭配,有幾種搭在一起的,有十幾種搭在一起的,有二十幾種搭一起的。午時茶并沒有統一的藥方,全憑著個人的經驗以及病人的不同病癥而定,這其中主要的參考因素為飲用者體質和病癥特征,針對這兩者進行有針對性的選取。這其中體現的是中國的傳統醫藥的講究經驗性、個體性、情境性的特點,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因病而采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對于熱性體質的人,自然要減少熱性草藥,將午時茶配成涼性或溫性的。對于寒涼體質的人,則要加上熱性草藥,而對于中性體質的人,則選用中性草藥。例如拉肚子最好是雞屎果葉、番石榴葉,炒一下再放兩碗水下去就可以,小腸氣則選用花捻籽頭(音),捻籽頭(音),金銀花,磨籽頭(音)等幾味藥,感冒則會加入蔥須,姜等。同時選取的配方和煎煮的時放入水量不同,也會影響到藥的口感和療效。
三、午時茶的傳統功能和意義及其變遷
(一)醫藥方面的傳統功能
午時茶作為一種傳統醫藥,最重要的價值自然是其醫藥方面的功能。午時茶具有驅寒降火、防暑卻病的功效,對預防和治療感冒、拉肚子、熱癥等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的經常容易犯的病具有很好的療效。在近代西方的醫學還沒能深入普及到蘿崗鄉村之前,當地醫療衛生情況并不理想。午時茶所選用的草藥具有就地取材、價值低廉、采摘、存儲和使用簡單方便等特點,這是其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并且能夠長期得以流傳的原因。午時茶可以看作是當地老百姓應對缺醫少藥的惡劣生存環境所創造的一種“地方性知識”,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對于解決邊遠山區農村防病治病的醫療難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社會文化的功能
自明清以來,在端午節制作午時茶已經成為蘿崗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文化記憶,這一文化記憶可以強化蘿崗人對于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與其同時,通過從制作和飲用午時茶的種種禁忌與習俗也可以看出蘿崗人身體觀和世界觀。在過去午時茶有卻病防疫驅邪的功能,先民認為疾病發生的原因,除了身體機能方面外在的可見的誘因之外,還有一種內在的不可見的誘因即中邪,所以治病要用至陽之氣戰勝五毒之氣,這反映了蘿崗先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對午時茶的制作工藝的研究,對于深入了解蘿崗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蘿崗地區社會形態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午時茶傳統的醫藥功能在逐漸削弱。交通的便利、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這些都使得午時茶原有的醫藥價值正逐漸被西藥所取代。端午節制作午時茶對于今天的蘿崗人來說其社會文化的凝聚功能也在不斷受到手機、互聯網、影視文化等新的媒介的沖擊和挑戰。
四、午時茶的傳承建議
午時茶作為一種地方文化特色的傳統醫藥,在傳統社會是嵌入于當地的生態系統和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但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逐漸從當地人的生活中脫嵌,隨著其作為傳統醫藥的功能在逐漸萎縮,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如何發展傳承端午午時茶?基于田野調查,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政府引導,為午時茶的發展傳承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應建立更加完善和充滿活力的傳承機制,給予資金支持,進一步擴大傳承人的培養范圍。再者,政府在城市化的進程之中,應該有意識的去保護蘿崗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以便能夠讓制作午時茶的藥材有生長的空間。
(二)把午時茶作為一種教育資源,開發鄉土醫藥課程
目前,我們教育體系之中比較缺乏一些基于當地的地方性的知識和文化的課程,這使得青少年對當地的文化習俗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尊重。以午時茶為例,可以在中小學的活動課程之中,增加對午時茶的藥材的采集和制作的活動課程設計,在端午節的時候讓學生親自去參與到采藥和制作午時茶的過程之中,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這樣有利于增加青少年對午時茶的了解和興趣,為傳承午時茶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三)突顯午時茶保健養生功能,對午時茶進行生產性保護
凸顯午時茶作為保健飲品的價值,引入市場的機制,將午時茶作為一種保健產品推向市場。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廣州涼茶的市場營銷經驗,將其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文化的保健茶飲品,開拓廣闊的市場。
(四)發揮區域文化資源的整體效應和集聚效應,擴大午時茶的影響力
午時茶本身是蘿崗地區端午文化習俗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蘿崗地方文化。應將午時茶納入全區文化資源的整體中來重新定位,以適應黃埔區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需要。
作者簡介:景燕春,女,寧夏靈武人,博士,講師,寧夏大學,政法學院,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移民慈善、僑鄉研究、社區治理;羅余方,男,云南昭通人,博士,講師,廣東海洋大學,研究方向:海洋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