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為例,深入分析該校赴英留學生被退學案例背后的跨文化適應心理影響因素,并從心理咨詢師視角提出加強赴海外留學生心理輔導對策,以進一步提升中國赴海外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心理影響因素;心理建設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外留學生數量逐漸提升,進入 21世紀后,隨著中國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了出國深造。《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留學人員增速放緩,但留學生數量依然保持全球第一。同時,報告指出,在出國留學熱度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留學安全需要引起了政府、社會、家長以及留學生本人更大的重視。究其原因,報告分析指出,這與一些媒體大肆渲染“中國人很有錢”的印象,為中國留學生帶來安全隱患有關,也與語言、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相關,還與留學生不善于自我調節、受挫能力差相關。而學術誠信問題也再次引起了我國留學發展領域的關注。過去一年,中國留學生被勸退有學術表現差(39.86%)和學術不誠信(32.57%)兩個主要原因;其中,因學術不誠信而被勸退的人數比例明顯上升,由去年的24.56%增至32.57%。龐大的中國留學生如何進一步融入國際教育環境體系,如何適應國際社會生活將對中國留學生留學質量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當前,我國留學生在海外的生活狀況值得關注,如何提升跨文化適應能力做好留學前心理建設值得探討,以此幫助更多的留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海外跨文化的生活。
一、留學生被退學案例分析
一名已赴英讀研的留學生阿優(化名),元旦過后突然微信聯系我,說老師我被退學了,目前我在申訴中了,還有什么其他的辦法嗎?我突然看到這條信息被震驚得不知道怎么說好,因為學校國際班已經送出幾屆學生到海外留學了,目前學生被退學是第一例。經過詳細的詢問,了解到學生到了國外后讀語言課程時提交過一次本科學位證,后來讀完語言課后拿著學位證去辦正課續簽,學校通知必須在11月26前要再次提交學位證原件。但是學生在十一月初辦完續簽拿回學位證后因忙著寫論文就忘記了去交學位證原件。之后學校還連發了兩次郵件通知,但學生都依然沒重視忘記去交學位證。于是在12月18日學校直接發退學決定郵件給他,他直到收到了退學郵件才恐慌重視起來,12月19日提交了學位證原件并按郵件指引向學校提出了申訴。因為英國放圣誕節,所以目前學校還沒答復,所以學生這個圣誕節過得非常焦慮。如果申訴失敗會面臨被退學,這不僅意味著浪費了一年時間,幾十萬的學費打了水漂,學校還會很快通知使館,使館會強制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定要離境。如果沒按要求做那么你可能再也不能進入英國了。
這是一例典型的跨文化適應障礙的例子。一些研究生對國外教授指導學生的方式不能適應,在國內多數學生習慣被告知如何做,因而到了國外也希望他們的導師能亦步亦趨的指示。然而在國外老師不會實施“盯人”措施來管理學生,自學、自我管理、誠信、批判思維、自信等是國外所重視的價值取向。在國內有不少大學生,他們從不看學校郵箱甚至會連學校給的郵箱密碼都會忘記,因為如果是重要的事,不看郵箱老師也會反復講,在QQ群微信群里通知。但是在國外沒有老師會主動反復告訴你要怎么做,重要的信息都會通過郵箱通知,如果你忘記就必須要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了。所以學校發了三封郵件通知你要在什么時間內提交學位證,然后你都不理睬說忘記了,抱歉,國外大學就直接通知你已經被退學了,當然你有權申訴,是否能申訴成功就看你運氣了。案例中的學生收到退學郵件后隔天就提交了學位證原件并申訴,后經多方聯系溝通后申訴成功恢復學籍了。結局無疑是松了口氣,但是卻給準備出國的留學生敲響了警鐘。由于留學生自身所具備的文化價值觀與留學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具有差異,容易造成留學生的心理與行為模式的不知所措。但是在國外教育管理是比較嚴格的,只要學生能夠遵守學校的制度,就不會出現被退學的情況。目前學生被退學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1)成績多門未及格;(2)學生出勤率不達標;(3)學術造假,像論文抄襲、考試作弊;(4)學生觸犯法律。(5)學生申請材料有假,一經學校發現也會被退學。
二、海外留學生跨文化不適應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語言障礙:跨文化適應一個顯而易見的障礙就是語言障礙。比如翻譯的意義的流失,語言本身對人的思維、情緒和行動都有很打的指導或限制作用。還有就是表達方式的差異。中國人講話非常自謙,很多場合我們更愿意多講自己的缺點,也不習慣在外人面前夸獎自己的親人,別人贊揚自己時,也會很謙虛表明自己還有哪里做得不好,自己親人哪不好。這在外國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甚至時虛偽的。另外還有表達的習慣,中國人喜歡籠統夸張的表達方式,比如奧運會報道中國人喜歡用舉國同慶、全國人民等一些整體和籠統官方的話,而西方人喜歡具體信息,報道奧運會具體某一位選手或某一名觀眾的看法感受。再有就是語言本身的理解,常見的意義差異體現在詞匯、語距、語用、和非言語信息使用等維度上。比如語距,印度人喜歡談話時拉進距離,而美國人會盡量拉開距離。再比如非言語動作,而美國談話時喜歡用夸張的面部表情或熱情擁抱對方,這點會讓中國人很尷尬,甚至覺得這是行為不檢點。而在詞匯差異上,比如中國人的笑話外國人笑不起來,而外國人的笑話,我們中國人同樣不知道笑點在哪,這是由于語言結構和使用、文化、歷史、習慣差異導致一些特定語言情境下的非常幽默,而對使用另一種語言的人,就不會產生同樣的效果。
(二)認同感障礙:奧地利心理學家特納、霍格和他們的同事提出了著名的社會認同理論,以解釋與認同感相聯系的社會心理行為。他們發現我們愿意將自己歸結于某種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認同感對跨文化溝通適應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它會產生某種特定的情緒反應,比如北大學生認為北大比清華好,清華學生認為清華比北大好,實際上這兩個學校的水平應該時很接近的。(2)、特定的行為傾向,比如從眾行為。(3)、特定的思維方式,比如在解釋男性和女性社會地位差異時候,我們很容易將其歸于男女之間的生理特征,而忽略了社會的文化及規范的影響和限制。(4)、刻板成見,比如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所有中國人都會一點功夫”這句話在中國人看來就是個笑話,實際中國會武術的人很少。再比如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有英國人都是紳士、法國人都很浪漫、德國人很認真嚴謹、美國人外向。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不太愿意為獲得某種心理而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三)文化心理障礙:文化心理差異所造成的誤解和敵意由于與自己的文化和心理有很大關系,因此往往很難被我們所理解和接受。文化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行為的異同,以前有一名到澳洲的留學的學生跟我吐槽過,澳洲的工作時間短、做事慢,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次電話跑了多少次辦公點等了多少天才能拉網線上網,而在廣州一個電話,明天就能上網拉好網線。(2)、情感活動的異同,比如面部表情表達的文化差異及情感表達的文化規則。美國人喜歡用夸張的面部表情來表達情感,而在聽到別人的贊揚,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回答是不一樣的。(3)、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的應用、思維內容的處理、思維活動情境,而對高級感知過程,或者是復雜的心理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經驗對感知的影響、記憶的文化差異,相關因果關系判斷的文化差異等。
三、加強赴海外留學生心理建設對策
(一)開設留學生心理建設課程,行前準備充分,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建議國內院校開設留學生心理建設課程,在留學前先做好心理準備。除了一些必帶物品準備外,一些日常生活技能最好要掌握,因為國外菜館貴,所以一些已出國學生一般都自己做飯炒菜。在出國前盡可能詳細地了解這個國家文化與風俗,到達后在學習之余,充分的融入當地的生活,注意人身安全尊重并遵守所去留學國家的各項制度及法律法規。除此之外,出國前在說和寫上多練習提升,因為多數學生到國外讀研會先上語言課,一些已出國學生反饋語言課與簡單對話還是可以適應的,也不必有過大心理壓力。
(二)多參加社團活動并主動尋求幫助學會自我疏導。學會尋求幫助,建議積極參加類似中國留學生聯合會這樣的社團組織,向學哥學姐們學習在國外生活的各種經驗。結交新朋友有利于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圈,保持充足睡眠。在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自我疏導,換一種角度去思考。
(三)保持親情溝通,緩解學生異國壓力。跟家庭跟朋友要保持聯絡,一方面是聯絡感情,另一方面我們遇到問題總是進入“當事者迷”的狀態,這時不妨多聽聽朋友家人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莊若冰.淺議中國留學生海外跨文化適應狀況[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9):149.
[2] 彭凱平,王伊蘭著.[跨文化溝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2015.11重印).
作者簡介:徐偉曼(1984- ),女,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