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梅 白帥麗
摘 要: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及發展,技能型人才在國家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思考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從培養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探索多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環境氛圍、明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目標四個方面,思考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學生
一、首思: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認同感
“工匠精神”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它結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在個人的思想品德、工作精神、理想信念、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涵蓋了敢為人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吃苦耐勞的精神追求。
(一)培養學生在理論方面的“工匠精神”認同。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當中,將“工匠精神”的理論教育作為先導,不斷強化“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及生活中養成一絲不茍、專注、堅強和忍耐等精神品質,通過不斷的超越和磨煉自己的意志,用心詮釋人生。
(二)培養學生在實踐方面的“工匠精神”認同。在學生的實訓課程中,注重在細節方面培養學生的刻苦鉆研精神,將目標任務分解細化,明確個人責任,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培養學生6S管理的行為方式。在現代校企合作制的背景下,積極吸取國外職業院校和先進企業“工匠精神”培育的經驗,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自身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水平及團結合作精神的養成。
二、其思:多舉措全方位培育學生“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僅局限在學生專業技能,成為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上,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學生承擔起時代和歷史使命,成為具備高素質、高文化、高涵養的文化工匠人,通過多方式形成“工匠精神”環境氛圍。
首先,通過社區服務、社會服務使學生走出去,感悟工匠精神的特色與魅力,邀請大師、勞模、技術能手、優秀校友等進校園,交流成功經驗、分享企業發展,使學生形成尊重技術技能、尊重工匠的意識。
其次,通過社團活動豐富工匠內涵。厚實大學生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各類競賽、文藝表演等的內容與方式,通過各類活動及實踐,提升社團的專業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邏輯和組織管理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細節、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
最后,運用“互聯網+”提升工匠影響力,緊扣工匠主題,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力,建立官方微信、微博平臺,在學院網站、微信平臺上推送大國工匠相關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三、再思:有規劃推進學生“工匠精神”培育
高職院校學生形成“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學校在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要有計劃有引導的進行一定的規劃,逐步促進學生工匠精神養成。
(一)幫助學生制定個人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標。個人目標根據自身發展定位以及社會需求進行調整和適切,“工匠精神”培育目標的制定應以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為指針,以職業愿景為領路,以整體優化為目標,以就業方向為標尺。在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意識,做好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二)引導學生制定培育“工匠精神”的實施計劃。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學習階段實際和個人對“工匠精神”領悟深入,規劃個人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可行性,不斷在個人和“工匠精神”要求不相適應的方面做出調整,保證目標的長遠性,立足當下,磨煉自己的意志和技能,以期更好的提升自己。
四、深思:明確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標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職業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愛國意識、提高民族品牌影響力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成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基礎知識薄弱,個人行為養成習慣有待提高,對自己的約束力和自控力有待加強,在高職院校開展“工匠精神”進教育教學活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高職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在人際交流、社會服務、工作思路等綜合素質方面的表現,直接體現著高職教育的成效,通過“工匠精神”潛移默化的培養,綜合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
(二)通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工匠精神”的培育,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高職院校學生在對自我發展的認識和規劃上缺少一定的思考,通過何種途徑和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鍛煉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通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大國工匠的培育,對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領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真正內涵,牢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從大國工匠代表者身上學習“工匠精神”的當代表現,增強學生社會主義認同和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孔德忠,王志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路徑探析[J].成人教育,2017,37(11):73-75.
[2] 羅苑云.職業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9):60-62.
[3] 陳立平.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10):13-15.
基金項目:2018年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計劃項目(人文社科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探索—以陜西工院數控工程學院為例”(編號:ZK18-31)研究成果。陜西省2018年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立項(編號:2018FXM2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東梅(1991.11- ),女,陜西咸陽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