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朝志 王瑜
摘 要:高職高專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學生在參加思政課教學活動,能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引導。在這個定義基礎上,從學生家庭成員政治面貌、所學專業和教師的授課方式這三個外部因素來調查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從學生對思政課科目的喜愛和授課內容兩個方面來調查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影響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因素,探索出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一、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概述
目前,在學術界,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具體含義,則從不同角度進行過定義。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品教授在《“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一文中對“獲得感”的內涵作了概況,提出“ ‘獲得感是指因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生的可以長久維持下來的滿足感,它強調在為我基礎上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電子科技大學吳滿意教授、黃冬霞在《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構成和形成機理》中論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因實實在在地收獲體驗而產生的持續的正向的主觀感受,主要由心理層面的獲得感、思想層面的獲得感和行為層面的獲得感構成。”
綜合以上論述,高職高專思政課獲得感就是學生在參加思政課教學活動,能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引導。
二、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調查分析
(一)外部因素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
影響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因素則會來自各個方面,本次調查主要是從家庭政治背景、學生所學專業、教師授課方式這三個方面來設計的。
(1)家庭成員的政治面貌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
本次調查包含三個目標:中共黨員、民主黨派、群眾。調查數據結果表明,11%的家庭父母是中共黨員,82%的家庭父母是群眾,7%的是民主黨派人士。其中父母是中共黨員的學生也是中共黨員或者預備黨員占到61%,父母不是黨員學生是黨員的占到10%,父母是中共黨員學生也是中共黨員的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評價平均分為4.21分(滿分是5分),父母是中共黨員但學生不是中共黨員的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評價平均分為3.96分(滿分是5分),父母是中共黨員但學生不是的對思政課獲得感評價的平均分為3.42分(滿分5分),父母和學生都不是中共黨員的對思政課獲得感評價平均分為2.41分(滿分是5分)。可見,家庭父母是中共黨員的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則較高、入黨所占的比例也較大。究其原因,就在于家庭成員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影響,這個影響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家庭要幫助學生“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2)學生所學專業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
本次調查包含兩個目標:文史類、理工類。調查數據結果表明,文史類學生有68%認為思政課獲得感“較強”,22%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獲得感“一般”,10%的學生認為“沒有”獲得感。但整體對思政課獲得感評價的平均分為4.36分(滿分5分)。理工類學生有43%認為思政課獲得感“較強”,46%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獲得感“一般”,11%的學生認為“沒有”思政課獲得感,而整體對思政課評價的平均分為3.18分(滿分5分)。由此可見,學生所學專業對于思政課獲得感也有較大影響,文史類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相對于理工類學生來講,有著較高的獲得感。究其原因,與高中分科有著密切聯系,在高二分科之后,文科生的政治歷史科目屬于高考必考內容,就是所謂的主科,重視程度很高,學習的積極性就很強,因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理科生的政治歷史不屬于高考范圍的內容,只是作為結業考試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副科,重視程度不高,甚至到了高三階段就沒有這門課了,因而到了大學對于這個就更加不重視了。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條件,開設相應課程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有的高校已經開設了大學語文、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國學等公共課。
(3)教師的授課方式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
本次調查包含四個目標:利用PTT講解書本內容;視頻為主、教師解讀;按課題分組、自我展示;教師點撥、課外專題調研。調查數據結果表明,有5%認為“利用PTT講解書本內容”的授課方式對思政課獲得感較強;有45%的同學認為“視頻為主、教師解讀”的授課方式對思政課獲得感較強;有30%的同學認為“按課題分組、自我展示”的授課方式對思政課獲得感較強;有20%的同學認為“教師點撥、課外專題調研”的授課方式對思政課獲得感較強。由此可見,照本宣科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學生的需求,當前,學生則更加注重問題的解答、更加注重自己關心的問題、更加追求現代的教學方式。
(二)課程內容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影響
本次調查主要是從最喜歡的課程、授課內容與教材的一致性和對內容的理解2個方面來設計。
(1)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獲得感最強,但學生吸收度不高
本次調查包含4個目標:《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都沒有獲得感。調查數據表明:有41.1%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獲得感最強,有32.3%的學生認為《形勢與政策》的獲得感最強,有20.8%的學生認為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獲得感最強,有4.5%的學生認為都沒有獲得感。在內容的吸收度方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吸收度3.12分(滿分5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吸收度2.03分(滿分5分),《形勢與政策》的吸收度2.56分(滿分5分)。由此可見,雖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學生獲得感最高的科目,《形勢與政策》其次,但是內容的吸收度遠遠沒有到達要求,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吸收度則更低。究其原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各大高職院校在大一上期就開設的課程,學生對大學課程都有其新鮮感。并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比如:大學生適應性教育、學生最感興趣的戀愛觀等。能夠一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學生對其獲得感最高。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吸收度沒有到達更高的要求,在于大多數老師上課時都是運用的案例教學,案例引用過后,并沒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進而就出現了“一笑而過”的結局。學生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獲得感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包含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每一個理論都是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形成的。那么在教學中所應用的案例都有其滯后性,學生就很難理解其內容。
(2)授課內容與教材總體一致,但學生理解不夠
本次調查包含個目標:授課內容與教材是否一致、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兩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33.5%的學生認為“非常一致”,46.8%的學生認為“比較一致”,15%的學生認為“不太一致”,4.7%的學生認為“很不一致”。在內容理解程度上,4.4%的學生是“完全理解”,26.6%的學生是“比較理解”,40.9%的學生是“不太理解”,19.1%的學生是“完全不理解”。由此可見,思政課教師授課內容與教材總體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授課的內容是符合教材內容的規定性要求的,同時學生對于教材內容也有一定的收獲,但是,學生對于內容的理解程度仍然不夠,探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仍然不足,無法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由此以往,就開始懷疑所學的理論知識了,進而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用,對于思政課的內容就更加無法理解。
三、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途徑也是為了解決問題。
(一)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要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家庭是扣好學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邁入人生第一個臺階的關鍵一步。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會有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個家庭都要將家庭夢與國家夢、民族夢融為一體,要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國家,擁護黨的方針政策,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思政課內容有機銜接起來,為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使我們的下一代在風清氣正的氛圍中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合格的接班人。
(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發力
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僅僅依靠思政課程是遠遠不夠的。當前,有的地方還存在其他教師與思政教師唱對臺戲的局面,這邊講來那邊唱,完全不在一個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思政課的作用,給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造成很大阻力。因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必須同向發力,形成大思政格局。不僅思政課教師要講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知識,而且其他課程教師也講馬克思主義,要真信、真懂、敢講、愛講,大力發揮課程思政的解決因專業不同而使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偏低的問題。
(三)堅持問題導向,注重調查研究
人類進步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問題。每個學生也有屬于自己的問題,學生要成長,就必須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如何而來?我們就可以通過調查研究,去發現問題。毛澤東講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習近平也講過:“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這里尤其注意要對學生的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加主動調研,抓住不放,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然后,以這些問題為導向,將其作為備課的“主菜”,加入一些理論上的“調味品”,成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再將其引入到思政課堂上來,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為“切入口”,使思政課內容和學生所關心的事情結合起來,使教授方式與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起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解決身邊事中闡釋原理,增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程度,進而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M].2017,102.
[2] 張品.“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16,12,15.
[3] 黃冬霞,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構成和形成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5.
[4] 趙建超,思政課獲得感的哲學意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
[5]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十講[M].外文出版社,2017,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課題),項目編號:SZQ2017055。
作者簡介:涂朝志,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王瑜,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