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曼·依米提
摘 要: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培育和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因而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問題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成為近年來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
關鍵詞: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視察新疆時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的,確保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新疆的所有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總目標,服從服務于這個總目標。新疆是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極端思想對我國實施分裂與滲透的重點,少數民族大學生又是大學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新疆的未來,也是西方敵對勢力與我爭奪的重點。事實證明,敵對勢力的歪曲宣傳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狹隘的民族意識出現較濃的傾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們的國家認同意識。研究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問題對實現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健全新疆高校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體系,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增加大學生活動中國家認同教育的情感體驗,注重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在學校中舉辦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宣教活動,以此來增強國家認同教育的感召力。
一、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與問題
經過調查表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主流是積極的,他們熱愛祖國,有強烈的國家歸屬感,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對中華文化充滿了熱愛,對我國未來充滿了信心,政治參與熱情在不斷提升。總體呈現出健康積極向上的趨勢,但難免也有一些問題存在,具體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第一,由于多種原因,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較弱。狹隘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的存在,在民族身份意識上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意味著本民族認同感強,而國家認同感弱。部分學生不穩(wěn)定的、偏離主題的國家觀表現為政治信仰弱,對政治持有冷漠或逃避的態(tài)度,導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等現象的出現,甚至在權利和義務、責任感方面也存在一些缺失的問題;第二,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的內涵缺乏理性認識。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較膚淺,其愛國主義情感更多指向原初性的情感聯系、共同的歷史文化以及原初的民族特征,而不是指向未來的公共文化、政治價值。
二、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缺失的原因探尋
通過調查發(fā)現,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缺失問題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第一,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將意識形態(tài)滲透和顛覆的矛頭對準我國,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方式,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其中,對我國大學生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大學生輸入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動搖其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歷史認同;第二,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其科技優(yōu)勢和經濟優(yōu)勢對我進行文化上的滲透,致使我國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受其害,對國家認同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第三,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體系不健全,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國家認同教育的實效性欠佳,影響了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培育。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性未引起有關部門和高校的足夠重視,且全社會關心、支持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高校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實效性不強,認同教育存在側重課程體系、知識傳授的傾向,不利于大學生形成較強的國家認同。此外,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以國家認同教育為核心的公民意識教育體系,有關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規(guī)定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
三、構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路徑的探索與思考
(一)高校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學習和實踐,成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引領者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需要引起我們要高度重視,特別是把高校要建成反分裂反滲透的堅強陣地顯得更為重要。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積極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牢記“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重大職責,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思政工作會議和教育大會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qū)黨委關于維護新疆穩(wěn)定的各項決策部署充分貫徹落實到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全過程。
(二)高校要注重對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的安排和設計,充實國家認同的內容
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還逐漸增加實踐性內容,讓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從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獲得經驗,讓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其一,要豐富多元文化課程,更新教材內容,通過有機的融入生動靈活的案例和時政熱點,同時融入中華文化元素,增進與學生的聯系,拉近國家認同教育與學生所在地區(qū)以及社會體驗之間的距離,加強情感上的交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其二,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例如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慶祝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建設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組織紅色旅游等,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氛圍更加濃厚,搭建起思想交流的“立交橋”,不斷促進學校各民族同學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三,繼續(xù)推進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真正讓各民族學生能夠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自然融為一個整體。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新疆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確立政治認同,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認同,通過歷史教育強化歷史認同,進而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實效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過程中,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特別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遵循教育雙主體教育對象原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為教育主體,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灌輸式教育形式,采用最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實現大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入適量實踐教學的內容,類似情景劇表演、紅歌賽、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等,不斷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使其更加親起來、活起來、動起來。
(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國家認同感
學校作為良好的教育平臺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教育內容可分為愛國知識教育和愛國情感體驗兩方面。愛國知識教育是國家認同培養(yǎng)的基礎。首先,讓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并深刻認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各民族團結協作共同締造了祖國的偉大;其次,指引少數民族大學生立足當下,培養(yǎng)愛祖國與愛家鄉(xiāng)的意識,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作為自己肩負的重任。國家認同屬于一種心理學的感受,所以真正的國家認同培養(yǎng)必須融入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愛國情感體驗。學校可組織學生在大禮堂觀看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等,近距離接觸和體會祖國的強盛,從而堅定國家認同感。
綜上,國家的認同教育作為一種基于個體發(fā)展體驗上的認同情感培養(yǎng),教育實施過程中需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突出創(chuàng)新性。在教學內容上,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同的知識體系和文化背景,把握其與普通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性,加強國家認同教育的主體間交互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當做主動的學習者,摒棄套用普通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模式,因時、因地的靈活應用各種教育影響,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施之以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參與性,以提高國家認同教育的課程質量,引導他們樹立愛中華民族、建設家鄉(xiāng)的堅定意志;在教學實踐中改變以知識講授為主的理論教學,設置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互動,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開展活動課程,做到課堂知識學習和課外實踐體驗相結合,將國家認同知識深入融入少數民族大學生具體學習和生活當中,加大生活和學習兩個方面對國家認同教育影響的交互作用,構建國家認同教育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韓震.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及文化認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5).
[2] 周平.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3(01):26-40.
[3] 徐平,張陽陽.影響新疆對國家認同的因素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02):65-7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路徑研究》(編號13XZ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