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科學實踐,也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進行的理論創(chuàng)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內涵,這就是愛眾親仁、生生不息與太平和合。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愛眾親仁 生生不息 太平和合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發(fā)展的實踐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理念,已經被多次寫入了聯(lián)合國文件并日益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旗幟。這一理念不僅包含著馬克思所暢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道德訴求,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內涵,這就是愛眾親仁、生生不息與太平和合。這三重傳統(tǒng)倫理內涵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相呼應,構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價值訴求。
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倫理前提
愛眾親仁是人與人之所以能夠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一個根本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所需要的一個文化層面的倫理前提就是愛眾親仁。愛眾親仁實際上就是指人們彼此相愛才能夠親近和睦。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體系中,這種“愛”有著特定的內涵,構成了道德判斷中最關鍵的內核。
這種“愛”源于內心的“憂患”,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愛”來源于對自己德行是否合宜的擔憂,是首先律己,然后愛人的愛。愛與親實際上源于“憂”,這里的“憂”并不是指憂慮,而是指對德行的敬重和謹慎,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內心真正的安寧與快樂。《五行》篇對這一關系進行了具體的邏輯闡釋,指出“不勉不悅,不悅不戚,不戚不親,不親不愛,不愛不仁”。可以看到,仁與愛、與親、與戚、與悅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一個嚴密的倫理邏輯體系。
這一理念并不只是形而上學的抽象內涵。通常,作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一個形而上學的理念,同時也是指導人們實踐的具體方法,知行合一是總的方法論。并且,這種知行合一不是迫于外力而進行的,是德性內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自然體現(xiàn)。因此,“愛眾親仁”自然而然就成為一種可以踐行的具體行為標準。楚簡《五行》篇中就主要講述了“仁、義、禮、智、圣”五德,并指出五個方面皆有內外之分,于內是心、是德、是善,于外是行。好的德行自然能夠彰顯于外。可以認為,愛眾親仁是儒家用以解決人與人之間自私自利、互相隔膜、斷裂,防止人與人之間產生敵對的思路。如果人與人之間的親愛通過仁德已經實現(xiàn),就自然而然會減少彼此之間的傷害、懷疑與敵對情緒,和平與發(fā)展自然就成為正常的內心訴求,上升到國與國之間,巨額的軍備競賽實際上也就毫無意義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的發(fā)言中提到要堅持對話協(xié)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五個“堅持”無一不需要每個國家、民族對自身的發(fā)展進行重新審視,約束本國的行為,無不需要國人謹慎以待,自我約束,砥礪德行。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人與人的親慕是每個人砥礪德行而后自發(fā)形成的結果,那么這種倫理觀念如果被世界普遍接受,一個更友善、合作、親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有望真正實現(xiàn)。
人類命運共同體涉及到現(xiàn)存的人類與子孫后代的共同發(fā)展
“生生不息”是《易經》中最富有智慧的思想,在古圣賢處理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關系時,他們不是為謀私利趕盡殺絕,而是處處考慮生人之道。從宏觀整體性的思維出發(fā)去考慮問題,“生生不息”這一思想,必然是善的。如果認為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一種普世的善,那么這種“善”應當尊重生命,并具有可持續(xù)性。這就是“生生不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一個橫向維度的概念,涉及到多個文明之間的合作共贏,同時也是一個縱向的有歷史傳承性的理念,涉及到現(xiàn)存的人類與子孫后代的共同發(fā)展。
只有堅持生生不息的價值觀念,才有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和平與永續(xù)發(fā)展。這一理念,貫穿了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易》。在《周易》中,“生生不息”體現(xiàn)在“道”的產生上。《周易》中講到的,陰陽變化這一矛盾即為“道”,繼承發(fā)揚“道”并以此開創(chuàng)萬物就是“善”。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太極”與“道”的內涵界定,其中反映的正是事物普遍發(fā)展聯(lián)系的辯證法,蘊含的是生生不息這一科學理念。這一思維方法與唯物辯證法相輔相成,選擇繼承并發(fā)揚這樣一種倫理觀,是對人類的命運從一個足夠高的宏觀層面進行把握,并且這種把握是一種“善”道。
“生生不息”既涉及人與未來子孫的關系,也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的講話中提到:“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xù)。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tài)創(chuàng)傷。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fā)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可持續(xù)發(fā)展所堅持的正是這樣一種生息之道。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及核威懾與恐怖主義蔓延對生命帶來的威脅,呼吁世界和平。這些理念正體現(xiàn)了為子孫后代負責,堅持生生不息這一傳統(tǒng)倫理觀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歸宿
構建人類共同體所最終要實現(xiàn)的狀態(tài)就是“太平和合”,停止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zhàn)爭與消耗,使人類能夠攜手邁上更高一層的文明。實現(xiàn)“太平和合”需要同步提升人類道德素質水平,不能只是等待物質上建成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后自然形成相契合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發(fā)展應當與物質條件的進步相輔相成。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價值中,也存在這樣一種“太平和合”的理想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的實現(xiàn)不是由外界而決定的,是源于人的內在德行。

《論語·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于,是否因一己之私而彼此傾軋,如果人人德行高尚,君子之風盛行,那么天下和平將不會有大的爭端,而若是廢棄德行,行小人之利,那么就會導致結黨營私、亂象叢生。可以看到,從中國傳統(tǒng)倫理價值來看,太平和合構建的前提是天下皆君子,也就是人人都能夠用嚴格的道德標準來進行自我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的講話中提到,“發(fā)展是第一要務,適用于各國。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 真正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愛眾親仁、生生不息、太平和合的價值觀念,并不是單獨一個價值得到世界認可的問題,這意味著真正的德性文明需要再度得到重視。同時,知行合一這一總的方法論也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觀念相吻合。人所存在的物質世界不是超然自在的,是自為的世界。堅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就是堅持在實踐中豐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善于挖掘傳統(tǒng)文化,并對其有整體性的理解,從推廣德性文明的高度去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外部世界的和諧由內而生,真正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②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