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祥
【摘要】國際時勢變遷深刻影響海洋秩序構建。在新型海洋秩序視角下,我國需要在認清傳統的以支配性與霸權性為特點的海權觀念的基礎上,積極倡導構建以平等互惠和合作共贏為精神實質的新型海洋秩序觀,并以此制定實施科學有效的海洋權益保障政策。
【關鍵詞】海洋秩序 海洋權益 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從國際政治視角考察當今之海洋政治問題就會發現,國際海洋秩序正面臨著復雜的局勢和諸多的困境。當前全球海洋治理尚處于初級階段,距離實現“善治”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國際社會的發展局勢深刻影響著新型海洋秩序構建,需要將傳統的以支配性與霸權性為特點的海權觀念,轉變為以平等互惠和合作共贏為精神實質的新型海洋秩序觀,并以此制定實施科學有效的海洋權益保障政策。
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演進需要構建新型海洋秩序。國際政治的多元化發展促使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海權意識的覺醒。當今國際海洋秩序的參與主體既有強權國家也有非強權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同時,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主體也參與其中。這種局勢的變化必然推動國際海洋政治的民主化和均勢化。在國際政治多元化的語境中,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必須以共同發展為特征,以平等參與為手段,以成果共享為目標來建構新型國際海洋秩序。國際關系的時代變遷賦予海洋秩序新的內涵,深刻影響著海洋秩序的轉型。
其次,全球性海洋治理危機需要重塑海洋秩序。海洋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沿海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海洋環境污染和海洋生物資源過度捕獲等問題與日俱增。面對全球性海洋危機的加劇,國際社會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升海洋治理水平,以全世界之力應對全球治理危機。目前全球海洋治理在防災減災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發展模式、合作機制等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積極推動構建包容互惠、公正合理和科學有效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是應對全球海洋治理危機的必須選擇。

最后,中國處理周邊海洋問題需要重塑海洋秩序。中國海上所毗鄰的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地區。近年來,中國在海洋外交中攻堅克難、相機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國際海洋政治問題上,形成世界海洋新秩序的話語權,建立海洋安全新規則,探索開放競爭與合作共贏并存的海洋安全新機制,推進區域乃至全球海上安全秩序的重塑,既是中國處理周邊復雜海洋爭端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國際新型海洋秩序構建的責任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型海洋秩序發展的政治愿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和科學內涵是實現人類利益相互融合、共享發展和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國際社會以負責任的態度、包容的胸懷和擔當的精神,共同應對人類命運發展的問題和挑戰,更好地化解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以鄰為壑、轉嫁危機的國家狹隘利益行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新型海洋秩序的治理實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和實施幾年來,已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得到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面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而提出的國際開放與合作構想,它強調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要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共同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
中國海洋外交戰略體現了新型海洋秩序的核心要義。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理應參與并積極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精神的國際新秩序的構建。國家海洋權益問題是中國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的重點內容。當前中國根據海洋外交的國際背景和海洋問題的發展趨勢,前瞻性和創新性地提出了中國海洋外交戰略,其總體思路包括積極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摒棄冷戰思維、推動海洋合作外交、倡導海上伙伴關系,維護并改善當今的海洋秩序。
第一,強化“綜合施策”的海洋權益保障思維。結合我國面臨的海洋問題的特點和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中國必須保持周邊海洋外交戰略審慎。中國海洋權益保障戰略要洞悉國際海洋事務發展的最新動向,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系統地提出海洋權益保障的戰略目標、基本原則、涵蓋領域、發展路徑、具體措施和相關保障等。同時,海洋維權戰略要多措并舉,統籌謀劃好涉及海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科技、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性舉措。
第二,實施“平衡致中”的海洋權益保障戰略。《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其思想精髓在于追求“平衡致中”的秩序法則。中國海洋權益維護戰略根據戰略地位和矛盾性質的不同,可實施平衡穩定的戰略布局。首先,注重“積極實施海權戰略”與“避免戰略透支”的平衡,正確處理好國家“戰略經濟”與“海權戰略”的協調發展。其次,穩妥處理區域內海洋秩序維保與區域外國家戰略競爭的平衡關系。
第三,堅持“協商對話”的海洋爭端化解模式。協商談判是國家間權益爭端最根本、最理性的解決方式,也是《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首倡的爭端解決手段。以國家主權疆域劃界為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陸上與海上邊界都是通過當事國直接協商談判的方式劃定的。對于中國與海上鄰國之間的海域劃界、島礁主權等權益爭端,中國始終堅持由直接的爭端當事國,在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通過談判解決有關爭議,積極推動對話磋商和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重視“前瞻預防”的海洋外交關系構建。中國古語云:“上醫治未病”。海洋預防性外交是中國在周邊海洋問題上對中國新安全觀的貫徹,也是中國維護周邊海洋利益和實現周邊海洋外交目標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潛在的海洋爭端問題做好前瞻性預判,積極主動采取措施化解矛盾;二是對于現有的海洋爭端問題,相關方如果短時間內難以達成一致協議或方案,那么積極尋求一種有利于緩和矛盾的“擱置爭議”,就成為最務實的選擇舉措。
第五,秉持“共同責任”的全球海洋治理擔當。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關鍵在于:一方面,中國應著力推進自身海洋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國應堅定地以國際社會責任擔當者為角色定位,積極承擔全球海洋治理大國的責任,推動海洋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海洋規則的塑造,增強國際海洋事務的話語權,推動國際海洋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第六,突出“文化輝映”的海洋文明成果交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歷來是一個文化多元共存、文明傳承有序的國度,中國文化最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當今中國積極踐行的包容互惠、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展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體現出泱泱大國的博大胸襟。同時,也印證中國的海洋強國建設將以和平發展為路徑,以強而不霸為特征。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胡波:《中國的深海戰略與海洋強國建設》,《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18期。
②李景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選擇》,《新視野》,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