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要】新的知識生產模式更加以問題為導向,更加靈活多變,更加強調跨學科和去體制化。這種變革會對大學的治理人群、權力結構、教師群體、基層組織和人才培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回應好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帶來的挑戰,大學才有可能更好地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
【關鍵詞】高等教育現代化 知識生產模式 大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大學是一個傳承知識、發展知識和創新知識的學術組織,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也就是通過教育現代化來推進中國社會的整體現代化水平。深刻理解和把握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遷和變革,是中國大學能夠承擔好這一使命的重要基礎。
大學組織與知識生產息息相關,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正在潛移默化但又全面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的知識生產和組織活動。這種影響包括并不限于以下五個方面:
大學治理人群正在不斷擴大。校外力量已經并將會進一步參與到大學的運行、管理和監督之中。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大量增加,社會大眾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以及民主社會對信息公開透明的要求,都會大大減少校內專家對專門知識的壟斷,減少專業性組織與外部“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大學的社會問責壓力增大。接受社會評價和“外行”評價,并將外部要求有效地內化到自己的管理當中,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的基本能力。這種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對大學開門辦學的要求,已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體現,其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化,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監管機制。
大學權力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我國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一般分為校、院、系三級。理論上,大學作為學術機構,權力相對集中于從事具體知識生產活動的學者和院系等基層組織,這也符合新的知識生產模式要求向基層生產者更多授權的趨勢。但由于社會問責壓力的增大,能夠代表大學作為整體回應問責的只能是校行政這一層級,作為個體的學院、系或教師都無法代表大學回應問責,所以校行政這一層級的權力將會進一步擴大。為了回應外部問責,校行政對內部的控制會增加,院系的權力在實際運行中會受到擠壓。這種變化將會加強大學回應社會問責的能力,但也容易導致大學過于行政化。如何保證一所學術機構在回應社會問責的同時繼續保持其學術性,更適應而不是背離新的生產模式的需要,將是大學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大學教師群體進一步分化。現代大學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內部分工將會進一步專門化和細化,從而帶來教師的分化,大學教師不再都是傳統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全能型教師,而會有更多的分工合作。即便在某個專門方面,也可能發生進一步分化,比如教學型教師。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在線學習的發展,已經出現并將涌現更多明星老師和多人共享的明星課程,這些課程將會被更多高校采納。直接授課教師會減少,教學輔導和咨詢人員會增加,教學型教師有可能會再分化為主講型和輔助型。
大學組織結構走向網狀。現代科學發展存在兩個趨勢,一個趨勢是知識分工越來越細,但另一趨勢則是學科融合。對跨學科研究的需要正在引起基層組織的變化。原有基于學科和專業劃分的院系還繼續存在,但按照跨學科需要組成的臨時性研究中心、問題導向的智庫或與校外機構聯合組成的協同創新機構正層出不窮。大學的組織結構將會走向網狀化,其網點不僅包括相對穩定的傳統院、系、所,也將包括一些多變的網點,這就要求大學具備隨時形成新網點和激活衰敗網點的能力和制度彈性。
大學人才培養方式深刻變革。與過去的學生相比,現在的學生已經更適應使用多媒體技術、在線網絡等更加靈活和生動的教學模式。根據有2500家院校參與調查的美國斯隆聯盟2014年的報告顯示,11年來美國高校教學主管肯定在線教學質量等同于或優于面授的比率從2002-2003學年的57.2%上升到了2012-2013學年的74.1%。在線教學將有可能成為主流教學方式。與此相適應,新技術的支持使得菜單式、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有了可能。學生主動選擇專業和課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種選擇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將成為新一代大學生的主要能力。為了適應這種個性化人才培養,大學會進一步突破人才培養方面專業和院系的限制,加強教學綜合管理能力。
知識生產模式變革正在引發高校內部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場革命不僅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電腦、網絡和手機的頻繁使用,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的擴散,催生了慕課、微課等新的教學形式,也帶來“速食文化”“知識碎片化”“沒有人的教育”等現象。而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引發著人們關于人類命運的沉重思考。這些變化都給大學帶來了巨大挑戰:如何將最新的知識和系統的知識一起教給學生?如何在傳授學生科學知識的同時賦予他們人文情懷?虛擬的世界正在變得真實而富有生命力,大學如何能夠擁有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雙重有效身份和吸引力?
主動應對這場變革帶來的挑戰,是大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由之路。300年前,如果沒有德國洪堡理念對中世紀大學僵化守舊思想的突破,大學有可能已經被工業革命的齒輪碾壓成歷史遺跡;150年前,如果沒有美國大學對大學功能的改造和擴展,大學也絕不可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加油站。正是這種主動適應知識生產模式變革的努力,讓大學能夠成為一個歷經千年而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組織。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作為整體的大學也一定會發展出新的品格,繼續充當時代的引擎。但就個體而言,只有那些對知識生產模式變革有充分理解并做好準備的大學,才能跟上現代化的腳步并引領時代發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蔣逸民:《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②朱永海、韓錫斌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線發展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美國在線教育11年系列報告的綜合分析及啟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