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要】做好人民群眾的普法工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有助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在開展普法工作中,不僅要打造強有力的普法工作隊伍,培育人們的參與意識,還要立足日常生活,關注人們的思想實際,選擇社會關注的內容,建構法治宣傳話語體系,開創我國普法宣傳的新局面。
【關鍵詞】普法工作 法治化 法律知識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法治宣傳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更注重法治宣傳實效。宣講好法律,讓法律走進百姓的心坎里,不斷提高普法工作水平尤為重要。
人民群眾法治意識的培育主要靠基層專業普法工作人員,因此,打造強有力的普法工作隊伍,能為做好普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一是建立專門的普法工作隊伍。地方黨校、司法部門可以組建行業特色明顯、服務基層優勢明顯的普法工作隊伍,深入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學校、農村等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從而貼近人民群眾,擴大普法覆蓋面,提高普法效果。二是成立編寫普法讀本、教材的專家隊伍。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精神,做好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可組織法律方面的專家編寫《“七五”普法學習讀本》《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讀本·全國“七五”普法教材系列(以案釋法版)》《七五普法常用法律知識學習讀本》等專門的普法教材、學習讀本,做好學法資料的發放工作,讓人民群眾能更系統知曉、了解法律,做法律的堅定維護者。
普法工作實際上是從理論到實踐的歷程,只有不斷提升人們的參與意識,調動其積極性,在對法治進行全面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法治信念,深刻體會個體價值,普法工作才能取得好效果。一是培育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最大程度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普法工作的主觀能動性,能有效提升普法工作效能。因而,一方面,需提高人民群眾對合法權利的認知,在自覺認識到自身所擁有的權利的同時,愿意為實現與維護權利不懈努力,主動加入到普法工作中。這需要結合人們的現實法律訴求,從人們的生活、關注的民生熱點出發,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宣講,在潛移默化中激勵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讓人民群眾學法、懂法,并善用法律規范自身行為,能運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二是為人們實現自身權利創造有利條件。比如,選舉權的行使、實現等。當然,也要注重強化對選舉的監督,強調實現社會的監督權,所以,權利意識實際上是人民群眾參與普法活動的基礎,只有讓人們樹立權利意識,才能更好地維護權利。
開展普法工作,是讓更多大眾知曉法律知識,增強法律信念,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有序。因此,在實際普法工作中,需制定普法工作目標,從而拉近法律與人們之間的距離,穩步推進普法工作。一是從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制定普法工作目標,不僅要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尊重各地的文化特點,還要注重統一,并充分考慮到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的特點,考慮人們對法律的接受程度,制定合適大眾的普法目標,讓人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學習,逐步提升法治素養。二是做到從抽象到具體。嘗試將目標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在普法工作的各個階段,設定階段性目標。從普法工作的各階段入手,堅持做到循序漸進,讓人民群眾自覺接受法律教育。
個體因生活、教育程度的差異,在普法工作中所處的地位不一樣,對法治認知情況也存在差別。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普法工作要關注人們的思想實際,突出層次性,展示動態性。一是不僅要堅持大眾化,也要適當兼顧個體差異。對參與普法的工作人員來講,法治素養培育的整體目標和普通大眾要求的目標存在差異。根據大眾受傳統思想影響,普法工作要做到統籌兼顧,考慮人們法律知識掌握的現狀,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二是要考慮契合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們思想理念的變化。面對出現的新問題、情況,普法工作要保持動態性,并與人們思想狀況相協調。當然,考慮到普法工作的長期性,法治素養培育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下去,才能見到實效。因此,關注人們思想實際,更能提升普法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生活是人們法治意識培育起點,是法治意識培育的現實之基。大眾法治素養培育,要嘗試將培育內容和生活相契合,避免普法工作內容的駁雜化,讓其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便于人們理解與接受。一是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內容,就要研究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強調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相關法律問題作為出發點,尋找人們關注的法律知識,引導人們對普法工作的內容需求,啟發人們對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善于從法律視角進行思考,客觀分析問題,尋求破解之策。為了提高普法工作效果,要善于運用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案例,以案釋法,讓普法工作做到事半功倍。二是關注大眾普法工作內容的生活化。當前,普法工作的內容主要是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理論的普法內容和大眾生活相聯系,將非日常生活化的知識培育內容融入到生活中,將普法工作內容從抽象、枯燥到具體、生動,不斷提升人們對法律內容的理解水平,提升培育實效性。當然,普法工作的內容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將新的法律內容和普法工作有機結合,讓普法工作內容做到與社會發展同步。
建構法治宣傳話語體系的重要方式,是將人民群眾和普法工作者處在民主平等位置上,開展法律對話。普法工作者關注自身角色,對人民群眾更多的是尊重、信任與理解,成為大眾的協調者與指導者,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了解,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當然,人民群眾和普法工作者開展對話亦是建構法治宣傳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話語內容源自生活,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地域話語特色鮮明,將普法工作內容和各個區域特色緊密結合,提煉生活化的話語內容。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當地方言,提高普法宣傳的親和力,讓普法活動贏得人們的認可,在交流互動中,不斷強化法治意識。可以肯定,話語內容和新時代的基本要求相契合,關注當地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諸多新變,針對不斷變化著的環境,采用恰當的生活內容,運用好法治宣傳話語,能有效開展好普法宣傳工作。因此,建構科學的法治宣傳話語體系,采用讓受教育者理解的語言開展普法工作,不僅有利于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也能讓普法宣傳工作深入人心,為推動法治宣傳工作保駕護航。
(作者為漢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漢江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1501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馮思睿:《新時代普法工作發展的幾點思考》,《中國司法》,2018年第11期。
②林凌《:新媒體普法傳播模式創新研究》,《當代傳播》,2018年第5期。
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