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琴 傅澤鋒 米秀娟 陶文強 舒建中 李陳渝 龔廷亮 羅文瀾 唐 軍△
(1.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本病在腦血管疾病方面占據首要位置。中醫稱之為“中風”,該病具備了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和高發病率的“四高”特性,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目前,現代醫學對腦卒中急性期的治療主要包括控制基礎病、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纖以及擴容等)、神經保護、一般對癥治療以及介入手術治療、康復治療等[1]。由于溶栓及介入治療治療時間窗窄、治療風險大,且治療費用高,在基層醫療單位應用上受到了限制。同時忽視腦梗死急性期的康復治療也被認為是導致腦梗死高致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合理、規范的康復治療可以有效促進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并提高其生活質量[2]。但基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輕重不同,且患者中途可能出現神經功能惡化的情況[3],更是加大了康復的難度。近年來,醫學界致力于研究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風治療方法,其中中醫康復治療已經得到了醫學界及社會的廣泛認可。本研究立足于中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基本思想,主要通過觀察刺血醒腦法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中醫證候評分以及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所產生的影響,來探究刺血醒腦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4]。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1)經CT或MRI診斷符合西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5];(2)5 分≤NIHSS分值≤20 分;(3)發病在 24 h以內;(4)18歲≤年齡≤80歲;(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排除標準:(1)擬接受靜脈溶栓或動脈溶栓或取栓治療者;(2)經檢查證實由腦外傷、血液病以及腦腫瘤等導致卒中的患者;(3)既往有卒中病史并且存在后遺癥嚴重影響試驗評估者 (要求發病前改良Rankin量表得分≥2);(4)合并有其他影響肢體活動功能的疾病,如跛行、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導致的肢體活動功能障礙患者;(5)合并其他可能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預期生存時間小于3個月者;(6)妊娠或哺乳期婦女;(7)合并可能限制研究者進行神經功能評價的其他疾病或精神病的患者;(8)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為試驗對象。將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獲得選取的隨機數字,再對隨機數字進行處理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8~78 歲,平均(66.26±8.05)歲;發病時間 1.5~22 h,平均(10.10±6.58)h;梗死部位為基底節區梗死17例,丘腦梗死1例,腦葉梗死5例,腦干梗死3例,多部位梗死4例;合并癥為高血壓病21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癥5例,房顫3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 49~79 歲,平均(68.30±8.86)歲;發病時間 2~23 h,平均(9.55±7.48)h;梗死部位為基底節區梗死16例,丘腦梗死1例,腦葉梗死6例,腦干梗死4例,多部位梗死3例;合并癥為高血壓病23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癥9例,房顫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梗死部位、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及對癥處理等常規綜合治療,給予西醫康復治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房顫患者同時給予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及抗凝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西醫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刺血醒腦法治療,選穴十宣(患側)、涌泉(患側)、少沖(患側)、百會。操作:用三棱針直接在穴位處刺破皮膚,使之出血,擠血3~5滴,不宜過量。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在NIHSS、Barthel指數、FCA 之間的差異。 1)NIHSS:分別于入組當天、發病7 d、發病14 d分別進行評價。2)中醫證候評分:分別于入組當天、發病7 d、發病14 d分別進行評價(只評價四診信息)。3)Barthel指數、FCA:分別于入組當天、發病14 d進行評價。4)觀察統計兩組患者在臨床藥物不良反應方面的發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1)臨床療效評價根據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進行評價[6],分 4個評價標準。痊愈:病殘 0級,NIHSS評分下降≥90%。顯效:病殘1~3級,NIHSS評分下降≥45%,<90%。有效:NIHSS評分下降≥18%,<45%。無效:NIHSS評分下降<18%。2)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7]。顯效: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積分下降≥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改善,證候積分下降≥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證候積分下降<30%。加重:臨床癥狀、體征加重,證候積分無下降或升高。
1.6 終止試驗的條件 患者在試驗期間使用了對本研究存在影響的藥物和治療,導致無法對本研究采用的治療方式的療效和安全性做出正確的評估。因病情需要在試驗中途接受了靜脈溶栓、動脈溶栓或取栓治療,或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治療中止。
1.7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統計前予以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計量資料兩組樣本之間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比治療前NIHSS評分均降低(P<0.05),并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下降更顯著(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x±s)
與本組入組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n 發病14 d入組 發病7 d觀察組 30 2.30±2.38*△8.23±3.77 4.36±2.49*△對照組 30 4.50±3.61*8.90±4.26 6.56±3.90*
2.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在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發病14 d 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提高 (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提高更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x±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x±s)
組 別 n 入組 發病14 d觀察組 3078.67±17.42 94.50±5.92*△對照組 3080.66±20.89 84.33±19.68*
2.3 兩組治療前后FCA量表比較 見表3。兩組在發病14 d FCA評分均較入組時提高(P<0.05),且觀察組患者FCA評分提高較對照組提高更為顯著 (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CA量表比較(x±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CA量表比較(x±s)
組 別 n 入組 發病14 d觀察組 3065.31±14.46 83.85±16.92*△對照組 3065.20±14.39 72.06±11.93*
2.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下降更顯著(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x±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x±s)
組 別 n 發病14 d入組 發病7 d觀察組 30 31.70±10.42*△52.53±8.85 41.17±11.43*△對照組 30 40.40±10.92*53.80±9.13 48.30±10.05*
2.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5。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6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6。觀察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6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2.7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見表7。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在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中總不良反應均發生5例,兩組共計10例。

表7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中醫學“中風”范疇,由于古時醫療環境及技術發展的局限性,未明確區分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醫家認為中風病機總屬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以肝腎虧虛為本,在飲食起居不當、勞累、情志等外因作用下,氣血隨肝陽上沖于腦,導致腦脈痹阻而致中風。本病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等多臟腑相關,病機有風、火、痰、瘀、氣、虛六端,且急性期以風、火、痰、瘀等標實證候為主。因此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旨在開竅醒神、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立足于中風急性期的基本病機,在大量文獻及醫籍指導下,自創刺血醒腦法并在科室廣泛開展后取得可觀療效。刺血療法又稱放血療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云“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刺血療法作為中醫一項傳統的急救措施,被廣泛應用于中風的治療,因其簡便、有效的特性,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8-9]。古代醫家認為,刺血可清火瀉熱、活血化瘀、開竅通閉[10],正好對應中風急性期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的基本病機。且刺血醒腦法除了運用具有中醫特色的刺血治療之外,還針對性地選取了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機密切相關的穴位,其中包括十宣、涌泉、少沖以及百會穴。十宣穴作為臨床常用急救要穴之一,可用于治療昏迷、暈厥,具有清心瀉熱、醒神開竅、交通陰陽的功效[11-12]。少沖、涌泉分別為手少陰心經及足少陰腎經之井穴,《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記載“病在藏者,取之井”,即指井穴可用于治療昏迷、厥證[13];加之中風者素有肝腎虧虛的病理基礎,而少沖、涌泉正屬心、腎經,有補益肝腎、開竅醒神之效。百會穴則可益氣、回陽、救逆、開竅醒神,治療氣血不能上達、清竅失養所致的各種昏迷、失神癥;且百會穴位于頭頂,聯系腦部,對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調節作用,不但可以治療偏癱,還可以治療感覺障礙、語言障礙等癥狀[14-15]。
通過本試驗統計結果可發現,觀察組給予刺血醒腦法治療2周后,在NIHSS評分、FCA評分、Barthel指數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在中醫證候評分上,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為顯著,具體數據資料主要表現在風、痰、火、瘀、虛等證候評分上,其差異可能與刺血醒腦療法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醒腦開竅方面的機制相關,說明刺血醒腦法恰好切合了急性缺血性中風的中醫病機,為刺血醒腦法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了理論及臨床依據。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情緒更趨穩定,一方面認為與刺血方法本身以及十宣穴、百會穴所具有的清火瀉熱、開竅醒神的作用相關,另一方面,考慮中風患者肝腎虧虛的病理基礎,認為與少沖穴、涌泉穴補益肝腎的作用有關[16-17]。安全性方面,60例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僅出現少數幾例表現為輕微頭痛、乏力、惡心、短暫心悸的不良反應,其中乏力、輕微頭痛、惡心可能與腦梗死疾病自身相關,也可能為暈針反應,短暫心悸考慮為暈針反應,惡心可能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具有一定相關性。
綜上所述,以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腦竅閉阻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中醫病機,以平衡陰陽、調和氣血、開竅醒神為法[18],刺血醒腦法從總體上改善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癥狀以及后期生活質量,具有肯定的療效。但由于該研究樣本量小,加之目前刺血療法機理尚缺乏清晰、系統、全面的闡述,故其中具體機理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