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動作作為舞蹈動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以分為表情性生活動作和表意性生活動作。且不同生活動作的性質和意義不同,其提煉方法也不一樣,其中便有三種基本的方法:從時空力三要素、舞蹈作品中形象和舞蹈的風格出發。此外,生活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對舞蹈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生活動作;藝術化;提煉方法;舞蹈創作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2-0112-03
舞蹈以人體動作為主要手段,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內容,或以動作宣泄感情、滿足身體機能、祭祀逐鬼,或以動作反映社會生活、編導思想[1]。因此,研究舞蹈就離不開對動作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而舞蹈動作是將生活中的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即按照舞蹈美的原則,對其進行提煉與加工,使舞蹈動作在生活動作的基礎上更具有典型性與藝術性。
一、生活動作藝術化處理的意義
1生活動作的定義及分類
生活動作指在舞蹈創作中,編導為了讓作品看上去更加真實、生動,而在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動作[2],試圖使作品更加貼近生活、走進觀眾的內心。
舞蹈作品中的生活動作,從它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可分為:表情性生活動作和表意性生活動作。
(1)表情性的生活動作
即具有表現人物情感功能的生活動作。往往通過刻畫某種具體的生活動作內容,來表達出“角色”或“舞者”的情感內容與某些特殊的情緒狀態,如喜悅、悲傷、恐懼、憤怒等。
這類生活動作在現代舞蹈中出現得較多,比如現代舞蹈大師依莎多拉·鄧肯創立的現代舞中,這類生活動作就十分多見。此外,當代舞中運用的也比較多。如當代舞《我等你》通過妻子在家持家、收拾屋子等十分生活化的動作,表達出了軍嫂在家盼望夫替歸來,卻不知何時是歸期的傷心之情,特別是拔白發的動作,生動地抒發了軍嫂盼首歸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情,刻畫出了軍嫂的艱辛與偉大。
(2)表意性生活動作
即以生活里的動作為依據,進行藝術化處理的動作,具有達意或說明事物意義功能的生活動作。主要是對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物進行模仿和再現,包括具象性模仿和抽象性模仿,強調再現事物或人物的形態,重在對生活事物進行提煉再現。如抽象性表意生活動作如楊麗萍的《雀之靈》中以手部為孔雀頭,表現了孔雀梳羽、喝水、飛翔等一些生活習性,和《螳螂》中舞者背部和大腿處分別都綁了葫蘆,神似螳螂;具象性表意性生活動作如《水》中傣族少女的洗發動作。
其中再現勞動的動作占有重要地位。勞動的動作為舞蹈動作奠定了基礎,自舞蹈誕生之際,以人類勞動生產為依據的舞蹈動作大量出現在舞蹈作品中。此類常見于西方
傳統的芭蕾舞劇和我國民族舞劇中敘事性段落,同時也常出現在帶有情節性的舞蹈表演中。此外,我國當代舞中也有大量這類動作的出現。如《洗衣歌》中的洗衣、搓衣、踩衣動作;賈作光老師的很多優秀作品中,都運用了再現勞動的生活動作,《擠奶員舞》和《鄂爾多斯舞》中有如提桶、擠奶、拉小牛等大量有關蒙古族人民勞動生活的舞蹈動作。
這兩類動作并不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很多時候是共同存在于一個舞蹈作品中的。而且,在舞蹈中,不論是哪類生活動作,都具有一個基本的藝術屬性:都具有一定情感內涵。
2生活動作藝術化處理的意義
第一,使所提煉出的生活動作更具有可觀性、審美性。舞蹈終究是一個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如果舞蹈動作都如生活動作一般,那舞蹈藝術也不復存在,其審美功能也無
法得以實現。如閩南地區的“拍胸舞”,其動作源于舊時人們生活中自我驅寒取暖的動作。生活中的拍胸、跺腳和擊節的目的只是御寒。后來經過藝術化處理,這些生活中的動作增加進了音樂的要素,并對拍胸、跺腳、擊節的動作加以延伸,或加以夸張和變形,并按一定節律,最終,“拍胸舞”產生了。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藝術化處理,才使得具有地方風俗特色的“拍胸舞”流傳到全國,并被大家所接受和喜愛。
第二,使動作更加貼近生活,更易于被觀眾理解和接受。每當在劇場看完一個舞蹈晚會時,時常會聽到觀眾討論看不看得懂這個問題。舞蹈是高于生活的,是經過生活的藝術化處理的,但是舞蹈最終還是要反映生活,被大家所接受才能傳達出編導的思想。而對生活動作的藝術化處理會讓觀眾更有親切感,更易于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舞蹈《進城》便是大量運用了生活動作,將當今農民工的生活狀態搬上舞臺,更易于觸動觀眾的心靈,讓大家深刻思考農民工問題。
二、生活動作的提煉方法
舞蹈的創作手法多種多樣,如交響編舞法、動作元素編舞法、撞擊編舞法、音樂編舞法等[3],但并非一成不變,關鍵在于編舞者對舞蹈的感悟能力和自身文化的修養以及靈活運用舞蹈創作手法。動作的提煉作為編舞的基礎,有著很多種方法,而對生活動作進行提煉也同樣如此。下面舉出三個基本的方法:舞蹈動作元素、舞蹈形象和舞蹈風格。
1通過時空力三要素進行提煉
舞蹈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時空力三要素發展而成,通過探索在時、空、力中的可持續發展動作,對舞蹈中的生活動作的提煉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時間因素,即影響動作的節奏或速度[4],同一時值內,動作速度的不同變化會使動作所呈現的情緒和情感不同。通過對生活動作的節奏和速度的變換,如時間的長、短、快、慢上的變化,可使動作所呈現的情緒不一樣(熱烈或冷漠)。
第二,空間因素,即對動作對舞臺空間的把握[5],為生活動作開拓展示的空間。在動作的作用下,空間具有無限的延伸感和壓縮感,同一動作在不做任何改變前提下,放到不同的空間,所表現的人體動作的美和情緒是不一樣的。
第三,力量因素,即不同的發力可以創造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力度可以展現不同的效果。柔美舒緩的動作代表美好;輕盈俏麗的動作表達愉快;鏗鏘有力的動作展示力量。
如作為一部“中國軍旅舞蹈里程碑式的作品”的舞蹈《走、跑、跳》中,不斷重復部隊訓練中的走、跑、跳動作,但動作的力度一次次加大,將士兵從剛入部隊到逐漸成長起來的生活展現給大家。這是編導通過對同一個動作不同力度的運用所帶來的效果。
總的來說,時間、空間和力量三要素不僅對動作的輕重緩急進行了科學的量化分析,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的內心情感變化在動作肢體的反應上找到了準確的依據。編導可采取結合時間在空間里可發展的動作,加上力量的大小可影響著情緒高低起伏的因素,對生活動作進行精妙的藝術化提煉。
2通過舞蹈作品形象的性格特點進行提煉
在一個舞蹈作品中,舞蹈動作就是用來為表現舞蹈形象而服務的,且主人公的舞蹈動作,要跟現實生活中的真
實形象相吻合。作為一名優秀編導,不僅需要飽含激情,而且要把內心的感情展現出來,形成具體可視的、完整的、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因此,對生活動作進行藝術提煉時,一定要使這些生活動作符合、并更能突出舞蹈作品形象的性格特點。刀美蘭的《水》、賈作光的《海燕》、楊麗萍的《雀之靈》的成功之處在于不僅有情感的表達,而且還有完整形象可觀。
如在《一個扭秧歌的人》中老藝人斜躺在地上,手的繞腕和手指動作、含胸縮背等生活動作,將黃河岸邊男性民間藝人所特有的“女兒態”的形象展現出來。陳翹老師在提煉出黎族舞蹈中的“三道彎”動作時,是通過觀察發現黎族姑娘有一些習慣性動作:走路一頓一頓,站立時腳一個直一個稍彎,肩膀一邊高一邊低,動作斜斜的,將黎族姑娘們現實生活中的形態進行了藝術化提煉。
3.通過舞蹈風格特點進行提煉
統一的舞蹈動作能夠形成一定的舞蹈風格,而每一種舞蹈風格都有它特有的動作風格。舞蹈編導在進行舞蹈編輯時,要避免舞蹈動作風格混亂的現象。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蘊藏著的民族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也不同,構成了舞蹈的特點和風格的不同,且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也都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舞蹈編導在創作舞蹈時,先要對舞蹈主題進行確定,再對不同動作(包括生活動作)進行重新組合,從而形成一套符合情理而又富有變化性的舞蹈動作,并達到舞蹈動作的統一性。
總之,在編創舞蹈動作過程中,編創者要具備有基本編舞技法,合理充分地對生活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保證舞蹈的風格一致性,并能清楚地表現舞蹈作品中的形象、編導的思想和主題內容。在對生活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的時候,可在固有元素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提煉方法進行改編、延伸、肢解和重組,但不要過度地追求動作的難度與技巧,讓每個生活動作為舞蹈作品服務。
[LL]
三、生活動作的提煉對舞蹈創作的重要影響
1使舞蹈作品更貼近生活,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對生活動作的提煉,會使創作出的舞蹈形象更加人性化和真實化,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更能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更易與觀眾產生共鳴,走入觀眾的心里。如《夫妻哨》兩個演員準確地抓住了人物心理,如心疼、無奈、欣慰、撒嬌等現實生活中的情景,這些刻畫賦予了作品生活化的效果。
2給予舞蹈創作提供更大的空間
對生活動作的提煉有助于舞蹈動作的發展和舞蹈創作的表達,可以給舞蹈創作提供更為豐富的表現手段。我國當代舞是對新中國的無限憧憬和堅定信念中而產生的,并逐漸在我國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軍旅題材是重要的一部分,大量提煉了軍旅生活中的動作,將軍人生活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編入到舞蹈當中,豐富了我國舞蹈內容和表現手段。
3.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出舞蹈創作的意圖
舞蹈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是要反饋于生活的。舞蹈是編導通過舞蹈創作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而編導的感受也大多來自生活中,因此,在舞蹈創作中,對生活動作進行藝術化的提煉,可以使編導更易于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現代舞就是在古典芭蕾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大,成為舞蹈反映社會生活的巨大障礙的這種危機下應運而生的。
注釋:
[1]劉建.無聲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
[2] 劉建.拼貼的“舞蹈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04.
[3] 李承祥.舞蹈編導基礎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1.
[4] 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1.
[5] 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