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針對臨床護理對于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與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的資料,將其中接受常規護理的30例作為A組,接受臨床護理的30例作為B組。觀察2組護理效果。結果B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臨床護理運用于腦梗死患者治療中,能夠促使患者的心理狀況好轉,并提高了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梗死;臨床護理;生活質量;心理情況影響
引言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在腦血管發病率中約占80%,具有發病快、治療周期長等特點。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標準化護理方式,循證醫學作為基礎,根據每日標準護理計劃,為同類疾病患者制定科學與規范的護理流程方案,本次研究對本院收治的97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分析,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的資料,將其中接受常規護理的30例作為A組,接受臨床護理的30例作為B組。A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43歲,平均年齡(60±18.25)歲;患病時間最長5d,最短2d,平均(3.66±1.34)d。B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大77歲,最小42歲,平均年齡(59±15.39)歲;患病時間最長6d,最短1d,平均(3.78±0.59)d。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對比。
1.2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具體內容:給予患者抗凝、溶栓、降脂等常規治療,基于此對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同時為患者開展用藥、飲食、生活方式指導等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即患者病情穩定持續48h開展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2.1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患者無法自行活動時需要護士對其進行正確的體位擺放,定時更換體位并進行肢體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產生壓瘡。針對患者健側肢體,進行肩、肘及膝關節伸展、屈曲運動,患側關節行被動運動,10遍為一組,1次/d。患肢被動訓練后患者呈仰臥位,屈曲雙腿進行伸展髕骨、抬高臀部訓練,后將健側腿伸直,指導或協助其患側腿部屈曲、伸展髕骨、抬高臀部訓練。其病情有所好轉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坐、立及步行訓練。
1.2.2.2 語言、認知功能康復訓練
為患者播放電視節目、音樂、電臺節目或提供書籍,以此對其視覺、聽覺、認知功能產生良性刺激,指導患者進行鼓腮、呲牙、彈舌等動作促進其口腔運功功能恢復,然后從單音節訓練開始鍛煉患者的發音,其發音無誤后進行多音節、連音訓練,多與患者進行交流,鼓勵其多講話。
1.2.2.3 心理干預
康復訓練周期長,進展慢,內容枯燥,導致患者易產生焦慮、抵觸等不良情緒,需要護士給予心理疏導,多鼓勵和安撫患者以緩解其焦慮心態,減輕其心理負擔。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通過CSS評價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呈負相關;應用MBI及FMA評價患者ADL及肢體運動的改善情況,兩項量表分值均與患者運動功能及活動能力呈正相關。②療效判定標準: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90%,病殘0~2級為顯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幅度介于30%~89%,病殘3級為有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幅度≤30%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結果
2.12組SAS評分與SDS評分比較B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優于A組,有明顯的差異(Plt;0.05)。
2.2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B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3討論
腦梗死是以腦血栓為基礎的動脈粥樣硬化,又稱腦梗塞。腦梗死作為一種突發性疾病,在治療過程中盡量做到早期治療,在發病4~5h內進行靜脈溶栓,6~8h內可進行適當的血管內干預,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并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腦梗死恢復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如尿路感染、肺栓塞及吞咽進食困難而導致的營養不良,所以在治療后6個月內是神經恢復的最好時期,同時腦梗死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上的治療也有助于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而腦梗死患者大多是老年人,由于腦血管病變導致腦組織損傷,引發患者癡呆癥狀,腦梗死癡呆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癡呆程度越嚴重,動脈硬化就會越高。患者初期認知功能障礙較輕,但隨著病情的發展,神經功能障礙會越來越高,患者生活能力也隨之變差,意識也會逐漸模糊。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實施臨床護理的B組生活質量評分、SAS評分與SDS評分優于常規護理的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由此進一步說明,對腦梗死患者積極應用臨床護理,不但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而且還能夠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對于促進其盡快恢復有重要意義。分析其原因,臨床護理倡導將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核心,并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為其提供各類舒適、細致及全面的護理。臨床護理能夠憑借患者的恢復情況,經由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等一同構成護理團隊,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護理方案及護理路徑,并依據路徑指引實施護理程序。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成效,加快臨床癥狀好轉,促進病情轉歸。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其肢體、神經、語言等機體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促進意義,值得在臨床中進行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振芳,于格,高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研究,2016,24(3):140-141.
[2]范蓉馨.優質護理在NCU腦梗死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9):1228-1229.
[3]陳靜.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2):86-87.
[4]陳淑華.腦梗死的臨床癥狀與護理方法的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