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冀
黨和國家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于2012年4月16日發布后,全國黨政系統主體公文得以統一。15個文種的認同度、使用率和有效性普遍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黨政機關中,還有很多使用頻率很高、使用范圍很廣、使用數量很大的另類公文,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沒有收進“條例”成為制度性規范公文的,大體有八類:(1)規章制度、實施辦法、工作規則、工作方案、工作要點、工作匯報、工作總結。(2)情況反映(綜合)、調研報告、經驗材料、會見談話參考。(3)會議方案、會標、會議議程、主持詞、領導講話稿、會議發言和交流材料。(4)宣傳手冊(材料)、演講稿、標語口號、歡迎橫幅、講解詞、考察點(參觀)情況介紹。(5)公報、公告、宣言、聲明、倡議書。(6)慰問信、賀信、公開信、感謝信、建議信。(7)行動綱領、行動計劃、行動綱要、互通藍圖、成果清單、聯合公報、新聞發布稿。(8)責任書(狀)、承諾書、誓詞、申請書、通報。
發布公文處理工作的“條例”也是另類。
毫不夸張地說,支撐著黨政機關運行的,另類公文占據半壁江山。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和各級改進文風后,正式公文數量趨降,而另類公文卻有增長之勢。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使用比較靈活。15種公文因為出身“名門望族”,列為“正宗”,應用較為規范,運轉相當嚴謹,格式要求統一,給人“公事公辦”的印象和依法行政的味道。另類公文“構件”不要求完整,內容因地制宜,風格因人而定,不要求“穿統一制服”(不印紅頭文件),也不強求“走統一路線”(辦文程序不很嚴格),通俗性強,應用性廣,靈活性大,時效性高,寫法更接地氣,使用空間廣闊。
二是管理不夠規范。在減少文山會海的風潮中,各級各地黨政機關對正式行文控制較嚴,有些地方還作出了不同層次公文一年中的數量限定。正因如此,很多地方和部門只好“另謀出路”,在另類公文上做文章,以致另類公文數量激增,品種趨多,亂象叢生。
也許正因為公文“穿上了馬甲”,沒有統一的制發要求,反而無所顧忌,任性跑路,上躥下跳。當下,黨內外干部群眾對黨中央馳而不息地狠抓“四風”是齊聲點贊的,同時對“文山會海”的整治期望甚殷。
我們也應看到,另類公文本身帶有普通性、隱匿性、隨意性,既要承認其與時俱進的客觀合理性,又要看到“白頭”材料替代“紅頭”文件的現實危害性。因此,防止“四風”反彈,少發文,發短文,就要對文件材料進行綜合治理,上下合力攻堅,久久為功。既要在主體公文的控制上全面防守,也要在另類公文減負上持續發力;既要引起主導因素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又要強化推進力量服務層的主動自覺;既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又要改進轉變工作方式。
各級各部門只有把功夫和時間放在深入實際、精準施策,簡政放權、明晰職責,狠抓落地、務求實效上,才能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逐項逐層落地生根,引領方向,轉變作風,推進發展,促進和諧,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