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錦秀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發展語文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需要教師引起重視。特別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延續,同時也能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更需要語文教師利用有效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此,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生成途徑,以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高效教學
初中學生已經有了小學語文學習的功底,且心智日漸成熟,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如此方能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下文將簡要介紹幾種有效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構建互動課堂,提高教學趣味性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以引導學生主動求知。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想辦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學生身心愉悅地參與學習,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具體而言,教師可組織互動性強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展示,并引入游戲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娛樂中獲取知識,加強交流互動。以《口技》一課為例,由于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且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不大,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口技模仿視頻,讓學生感知什么是口技,并組織一次模仿秀,讓學生自己模仿自然界之聲音,并比一比誰的模仿能力最強,誰模仿的聲音最多,讓學生相互評價,如此,學生對于《口技》這篇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將更大,學習的熱情也會更高。
二、注重提問引導,促進深入思考
任何教學活動都要講究策略和方法,而問題教學法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通過各種有效的提問引導,可讓學生聚焦課文重點,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發散思維,進行深度思考。一般而言,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既可緊扣課文內容,也可僅與課文內容相關,但不可脫離主題,也不可過于直接。可出其不意,讓學生有新奇之感,進而更具好奇心地探究問題答案。因此,教師需摒棄程式化的提問方式,多轉變提問的角度,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很多時候,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后往往習慣性地問學生“都懂了嗎”,而學生也往往一致點頭回答“懂了”。其實,懂與不懂,教師無須問,可提出一個出人意料之問題,既考察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又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觸類旁通。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在課文講解完之后提問學生:“父親如何得知‘我被困懸崖的?文章中并未寫明,這可以看成是作者的失誤嗎?”該問題似與課文主題無關,但卻與課文內容相關,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從文章結構安排的角度得出了這是作者詳略得當的一種寫作布局,更能突顯文章主題。可見,有效的提問引導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提高語文閱讀學習效果。
三、開展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教學更加強調因材施教,因此,分層教學法也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分層教學可以照顧到不同語文學習水平的學生,使優異生“吃得飽”,后進生“跟得上”,中間生“能發展”,實現所有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多多研究班級學生的學情,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以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整體水平,促進學生不斷進步。以《桃花源記》的教學為例,對于古文的學習,后進生往往更為吃力,更需要教師開展針對性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這類學生強化基礎知識教學,幫其弄懂重要字詞的含義,明確課文的主旨內容;對于中間生,教師可從促進課文理解的方面加強指導,指導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對于優異生,教師可指導其深入理解課文內涵,設置開放性問題促其積極思考,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四、組織教學活動,推動自主學習
主動學習知識,才能促進知識的更好吸收,提高學習效率。而新課程改革也強調要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應轉變為引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并選取合適的課文內容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并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知識,獲得更好發展。譬如,對于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散文,教師可組織詩文朗誦活動,并傳授朗誦技巧,讓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誦練習中理解詩歌和散文所蘊含的情感以及韻律,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又如,在小說、寓言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旨,深化對文章的理解。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之方法有很多,教師應根據實際學情靈活選用,以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生成。
參考文獻:
[1]徐慧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拓展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7,(8).
[2]楊春生.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