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天
【摘 要】國有企業的資產結構不合理,將直接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發展。因此,國有企業必須要科學處置自身的資產產權,以此來確保資產能夠被更合理的配置。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國有企業產權處置過程中的現存問題以及相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國有企業;產權處置;問題;解決策略
一、國有企業資產產權處置的原則
(一)債務負擔控制原則
在國有企業產權處置的過程中,要先清楚了解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以此來了解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的風險情況。對企業債權負擔的控制,主要是在于債權的轉換,例如:把企業負債轉變為股東權益,然后再對資產結構進行優化,從而也就能夠改善企業的經營業績。
(二)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結合原則
雖然國有企業的產權處理主要是圍繞市場經濟進行的,但政府的引導同樣也可以起到規范性的作用,包括產權處置的規模、范圍和評價等,除了市場主導下最大化利潤的追求,自主決定授權范圍內的自由處置,還需要緊扣國家宏觀經濟戰略和產業改革要求,引導企業完成收購和兼并等資產產權重組。
(三)盤活存量與引入增量結合原則
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某些處于沉淀和閑置狀態的資產,效益發揮程度不足,但行業內需要注入大量增量資金,要求國有企業通過產權的合理處置,在盤活存量資產的基礎上,以收購、兼并、有效融資等方法,科學處理債務和處置富余資產,做到資產存量盤活與增量引入的有機結合。
二、國有企業產權處置過程中的現存問題
(一)處置監督管控力度不夠
近年來,企業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產經營、融資核算、安全環保等工作中,對產權處置審批程序的規范性比較關注,但是卻不注重對審批后及時處置的監督。已經履行報廢或者是審批手續的資產要是沒有被及時處理,就會使得維持成本難以降低,一部分資產還需要繼續占用庫存,從而就會導致儲存保管風險增加。同時,部分國有企業在產權處置結束之后,沒有及時地將清理收入入賬,也沒有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及時繳納稅款,從而造成企業的財務風險。
(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國有企業產權處置相關的內部控制體系尚未健全,難以滿足產權管理過程中的現實需求。產權處置管理體制和職能系統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不符,也沒有進行分類管理和監督。此外,也有一些國有控股與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公司法人治理組織不完善,雖然已經建立起相關的運作架構,但是,在實際運作中,通常都是以公文的形式向大股東請示處置意見,企業的股東會、董事會等的職責也沒有明確的劃分。
(三)信息系統不完善,信息交流不暢
國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數據量是非常龐大的,要是企業的信息系統不完善,與產權處置管理相關的信息分散在計劃、生產、物流、財務等各個獨立的系統,各部門各行其是,就會產生信息孤島問題。由于信息交流的成本較高,信息板塊之間未能有效整合,信息在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傳遞均不暢通,造成管理不及時,成為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障礙,這對于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是不利的。
(四)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缺陷導致資產流失
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使得國家所有制代替了個人所有制,剝奪了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國家作為一個機構,并不能行使所有權,從而造成了所有權虛置。以后國企改革所提出的政企分開、放權讓利,就是讓企業獲得了資產的所有權。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的處置者,往往具有集權性質,企業國有資產處于無人監管的境地。
三、國有企業產權處置過程中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加強產權處置監督管控力度
已經履行報廢或者是轉讓審批手續的資產,要及時完善產權處置程序,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做到合理合法。按照組織架構與業務需求,要明確劃分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責任范圍,確保財務、商務、審計等部門職責明確。此外,國有企業也必須要加大對產權處置過程的監管力度,以此來確保所有程序的規范性。最后,也應該明確不同崗位需要承擔的實際職責以及應該履行的義務,并進一步地完善工作流程,確保每項工作都能夠落到實處,以此來促使整個產權處置過程能夠有目標、有標準的推進與完成。
國有企業的產權處置必須要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實際要求符合,研究出一條多元化的處置處置途徑,尋找最為適合的買方,并且盡最大努力增加閑置與報廢資產的轉讓價值與回收價值。此外,也要確保整個資產產權處置過程能夠有據可依,從開始處置到公開市場轉讓以及最后的資產出庫單,所有的環節都必須要及時建立臺賬和仔細的書面記錄。最后,財務部門、風險管控部門和審計部門也必須要加大監督管控力度,確保產權處置過程受到嚴格的監管和控制,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
(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產權處置活動的全過程,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要求企業一定金額以上的生產設備、房產、在建工程以及土地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等資產對外轉讓,應當按照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履行相應決策程序后,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因此,國有企業需按照有關規定,結合自身的實際特點,制定不同類型資產轉讓行為的內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部門、管理權限、決策程序、工作流程,對其中應當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轉讓的資產種類、金額標準等作出具體規定。同時,對于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轉讓的行為,還需注意轉讓信息公告期、資格條件設置、價款支付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應依照自身的經營特點等,構建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針對資產處置的主要環節,應建立公開透明的決策管理制度,規范處理過程,重視技術鑒定,把隱蔽的權力公開化,集中的權力分散化,各個環節均注重逐級審批。完善資產處置監督程序,強化資產報廢管理,實現對企業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嚴格劃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的職責。
(三)加強信息化系統建設,提高內部控制效率
國有企業要加大對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使用力度,以此來實現對國有企業各種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促使各種信息能夠實現進一步的融合。此外,國有企業的相關部門都應該及時地進行相互溝通,以此來促使控制流程與方法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從而也就能夠提高國有企業的產權處置管理的效率。
(四)規范改制企業的資產清查及評估
要想有效防止國有企業產權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就必須要加大對國有資產的清查與核算力度,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第一,對國有企業的各類資產進行全盤清查、登記,并對產權和負債進行核對查實;第二,進行審查、核對和必要的賬務處理,以核實國有企業中的國有資產價值總量;第三,規范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加強國有資產評估隊伍建設。
四、結束語
總之,要對國有企業資產進行優化配置,產權處置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但是,因為國有企業的資產產權處置會受到市場經濟的限制,所以國有企業應該時刻堅持“盤活存量與引入增量相結合”、“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等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也要立足于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產權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以此來促使企業的資產產權實現優化配置,國有企業也就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衛華.基于產權視角下的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改革[J].考試周刊,2011,(49):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