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秋
【摘 要】根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本文將“三新”經濟產業劃分為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互聯網產業和新型服務業,在此基礎上將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整理為七部門投入產出基本流量表并進行包括前向關聯分析、后向關聯分析在內的產業關聯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三新”產業整體呈現高影響力低感應度、現代農林牧漁業僅與第一、第二產業聯系緊密、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與第二產業聯系緊密、互聯網產業與新型服務業與第一、第二產業后向聯系緊密,其中互聯網產業總體上與第三產業聯系相對緊密。
【關鍵詞】三新經濟;三新經濟產業;投入產出;關聯效應
一、引言
自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宣布進入新常態以來,如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引導經濟更高質量、更加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2012至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分別為7.6%、7。6%和7.4%,而自2015年到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分別為6.9%、6.7%、6.9%和6.6%,這表明在國內“三期疊加”環境下,我國經濟運行增速并沒有迅速下滑,仍能穩中有進,保持中低速增長,這與經濟發展新動能,特別是經濟宣布進入新常態之前的新動能培育息息相關。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合稱“三新”,是在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應用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采用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服務活動,或整合和重組企業經營要素,形成獨特競爭模式的新興經濟。國家統計局自2016年起陸續頒布多份統計文件,形成體現“三新”特征的統計分類標準。但是,新經濟動能的萌生有著特定過程,研究經濟新常態之前的“三新”經濟成分與傳統產業的關聯,對深入認識現有“三新”經濟,促使其更加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不少學者對“三新”經濟領域進行了研究。在國家層面,鮮祖德[1](2016)總結了“三新經濟”特征,并提出做好新經濟統計的對策;劉麗波[2](2017)在概括新興經濟統計難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政府統計的應對路徑;彭勇平、陸鋒[3](2017)基于統計調查操作實踐、統計數據分析應用及需求的角度,分析提出了試行制度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具體改進路徑。在省級層面,朱敏、牛祿青[4](2017)通過對福建省晉江市等地調查研究,分析了“三新”為代表的新經濟統計面臨的現實挑戰與政策障礙,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杭敬、苑立波[5](2016)利用上海第三次經濟普查所形成的較為完備的調查數據庫,對上?!叭隆苯洕目偭恳幠?、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做了試算和研究分析,為研究“三新”經濟發展態勢進行了探索性嘗試。
綜上,國內學者對“三新”經濟的研究多著重于“三新”新經濟統計的特征、路徑、制度設計和反饋完善,在“三新”統計基礎上對經濟的分析研究較少。本文選用我國宣布進入經濟新常態前的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 將其中符合國家統計局“三新”統計分類的行業定義為“三新”經濟產業,在此基礎上整合出7部門投入產出表并分別進行前向關聯、后向關聯分析和判定。
二、數據說明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2012年139部門的投入產出表,結合《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在將“三新”經濟產業分為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互聯網產業和新型服務業的基礎上,對139部門基本流量重新組合得到7×7部門投入產出表。這7個部門分別為剝離“三新”產業的第一產業、剝離“三新”產業的第二產業、剝離“三新”產業的第三產業、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互聯網產業、新型服務業(如表1)。
三、“三新”產業關聯效應實證分析
產業關聯是指某一產業由于自身的發展而引起其它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效果,其實質是產業之間的產品供給需求關系。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深淺通過關聯度與平均產業關聯度的比較來測量,大于均值表示存在密切聯系。產業關聯度按關聯方向可分為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 分別使用前向關聯系數和后向關聯系數來表示。
(一)前向關聯效應
前向關聯可以由前向關聯系數測量,由表1可以計算得出前向關聯系數表(表2)。
由表2可得,在“三新”產業中,除了互聯網產業,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新型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的推動力都優于剝離“三新”產業的傳統第一、二、三產業,其前相關聯系數分別為0.808920、0.905097和0.797105,都高于傳統產業的0.72680、0.637814和0.487661;互聯網產業對各產業的推動力較小,前向關聯系數為0.441172,與剝離“三新”產業的第三產業前向關聯系數0.487661相近,都低于0.5,表明其生產的產品供給國民經濟各產業相對較少,當然,這也體現了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第三產業更接近消費需求有關??偟膩砜?,“三新”產業前向關聯系數為2.952295874,高于傳統產業1.852283628,說明“三新”產業對國民經濟產業具有較大推動作用。
(二)后相關聯效應
后向關聯可以由后向關聯系數測量,由表1可得出后向關聯系數表(表3)。
由表3可得,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的后向關聯系數最高,為0.801783858,其次分別為剝離“三新”產業的第二產業0.757938694,新型服務業0.61945926,現代農林牧漁業0.532842827和互聯網產業0.529620494,最后才是剝離“三新”產業的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這表明,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的需求拉動最高,而除了傳統第二產業,“三新”產業的新型服務業、現代農林牧漁業和互聯網產業對各產業的拉動作用,都優于傳統產業。總的來看,“三新”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后向關聯系數為2.483706439,高于傳統產業的1.597275671,表明“三新”產業對各產業的拉動力更強。
綜上,結合“三新”產業的前向關聯系數和后向關聯系數,可進一步判定其具體產業類型偏向(如表4)。
如表4,現代農林牧漁業前向關聯系數較高,而后向關聯系數偏低,分別為0.8089和0.5328,屬于中間投入型基礎產業;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前后向關聯系數都居于較高水平,分別為0.9050和0.8017,屬于中間投入型制造業,新型服務業前后向關聯系數也都較高,分別為0.7971和6194,同屬中間投入型制造業;互聯網產業前后向關聯系數都較低,分別為0.4412和0.5296,屬于最終需求型基礎產業。
四、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新”產業與各產業前后向關聯緊密,整體呈現高影響力,符合經濟新動能要求,其中現代農林牧漁業僅與第一、第二產業聯系相對緊密;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業與第二產業聯系緊密;互聯網產業與新型服務業對第二、第三產業都具有緊密的后向聯系,而總體上互聯網與自身和第三產業相對緊密,新型服務業與第二、三產業聯系相對緊密。
【參考文獻】
[1] 鮮祖德.做好“三新”和新經濟統計這篇大文章[J].中國統計.2016:4~5.
[2] 劉麗波.新興經濟活動政府統計難點及應對之策[J].中國統計.2017:57~59.
[3] 彭勇平.“三新”統計試行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路徑[J].統計之聲.2017:75~78.
[4] 朱敏.新經濟統計之惑及對策研究——基于福建省晉江市的調查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54~60.
[5] 杭敬.基于經濟普查大數據的上?!叭隆苯洕l展態勢研究.統計科學與實踐[J].2016(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