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全位
【摘 要】目的:回顧性分析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總結在工作中的CT表現,歸納CT表現中特征性影像用以提高CT診斷指導臨床治療價值。材料與方法:應用聯影16層螺旋CT檢查,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病例回顧性總結,復習多個CT診斷學專著,分析CT診斷的關鍵影像特點。結果:大多數病例均為胰腺彌漫性增大,部分胰腺局限性增大,密度不均勻減低,胰腺飽滿,胰管擴張,部分胰周少量積液,解剖結構模糊,個別胰腺實質內可見小點狀低密度灶,胰周筋膜增厚及少量積液。討論:CT可以準確地顯示胰腺炎的發展改變,CT檢查能確定胰腺實質有無壞死、缺血。CT影像顯示不同發展階段對指導臨床治療及預后有很大的幫助,CT檢查的優勢是應作為首選檢查方法。
【關鍵詞】胰腺炎;CT診斷;影像特點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近年來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分析,其中1例兒童。對不同階段胰腺病理發展過程進行比較,歸納臨床發展特點。掃描前空腹5小時左右,掃描時通過胃腸減壓管注入1.5%的泛影葡胺500ml,采用5mmX5mm的胰腺區掃描,連續螺旋掃描完成后進行1.3mmX1.3mm層厚重建,病灶及胰腺形態顯示更清晰準確。
1.2急性胰腺炎為最常見的胰腺疾病,也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病情輕重不一,重癥胰腺炎常危及病人生命,近年來尤其是螺旋CT應用臨床以來,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有很大進步。胰腺的形態略成三菱形,比較狹長,邊緣呈鋸齒樣,部分也可以很光整,一般分為頭部、頸部、體部、尾部。臨床經常把胰頭下方的三角形稱為鉤突部。主胰管起自胰尾部,貫穿胰腺全長,副胰管位于主胰管上方。胰腺頭、頸、體和尾的最大直徑分別是32mm、18mm、24mm、23mm。胰管直徑不超過3mm。胰腺的常見變異有分離胰腺、右位胰腺、分叉胰腺、環狀胰腺、異位胰腺。
1.3病理及病因:急性胰腺炎主要以膽道疾病、酒精中毒及暴飲暴食攝入過度油膩食物最為常見。胰腺輕度腫脹,間質充血水腫,隨病情進展,出現出血、壞死,呈局灶性或彌漫性,腺泡及小葉結構模糊不清,胰腺內、胰腺周圍、腸系膜、網膜以及后腹膜脂肪不同程度壞死。急性胰腺炎多伴膽管疾患,如結石、炎癥和狹窄等,主胰管和膽總管合并開口于壺腹,當壺腹部梗阻時,膽汁返流,胰腺管內壓力升高,胰液外溢,胰蛋白酶原被激活成胰蛋白酶,,起胰組織的自溶,產生無茵性急性胰腺炎,膽鹽同時激活脂肪酶,導致脂肪壞死。其次為酗酒和飽餐后引起胃腸道充血水腫,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痙攣,膽汁和腸液返流,同時因胰液分泌增加,排泄不暢,也可產生胰腺急性炎癥。
2.典型的CT表現:表現變化形態多樣,胰腺周圍有腸道、腹部實質臟器、腹壁、下胸部結構影響較大。
2.1胰腺體積改變:胰腺體積常有明顯增大,且為彌漫性。胰腺體積增大與臨床嚴重程度一致。
2.2胰腺密度改變:低密度灶CT值<30Hu表示壞死存在。增強后的低密度灶表示壞死存在,CT值若高于正常達50Hu或從低密度轉變為高密度,表示有出血存在。CT檢查能確定胰腺實質有無壞死、缺血。
2.3胰腺包膜增厚,螺旋CT薄層掃描可提高胰腺炎的診斷準確性。適當調節窗寬對診斷也很重要,顯示胰腺周圍采用窄窗重點顯示胰腺內部結構。
2.4胰周改變:腎旁筋膜增厚,尤其左腎筋膜增厚大于2mm為異常,腎筋膜增厚是胰腺炎的重要標志,腎周積液和水腫的密度接近水的CT值。大部分病灶的積液可自行吸收,也可繼發感染,或局限化,然后由纖維組織包裹形成假性囊腫,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大小不等的水樣密度影,周圍膿腫則表現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勻,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病灶內出現氣泡樣影是膿腫的可靠征象。
3.急性胰腺炎并發癥:(1)胰腺實質壞死:胰腺組織內可見片狀低密度區域,范圍界限不清,不被強化。(2)蜂窩組織炎:蜂窩組織炎常發生于胰體和胰尾,表現前腎旁筋膜增厚,大片不規則低密度軟組織影。(3)膿腫:膿腫位于胰腺內或胰腺外。膿腫的密度低,膿腫的CT值差異甚大。增強后膿腫壁可有強化,對診斷有一定幫助。(4)胰腺周圍積液或胰腺內部積液,積液可以逐漸增多,合并感染可持續存在。(5)假性囊腫:假性囊腫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強化,壁厚的往往強化較明顯。(6)血管方面的并發癥比較少見。(7)膽道系統梗阻,狂飲和高脂餐是其誘發的原因。(8)胰性腹水,多為胰管破裂,胰液進入腹腔,多為漏出液(9)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出現胸腔和心包積液。
4小結:CT可以準確地顯示胰腺炎的發展過程,對指導臨床治療和估計預后有很大的幫助,CT檢查的優勢是其他檢查所不及的,應作為首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現代全身CT診斷學,952-9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