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婉飛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是枯燥的,不像句段、篇章,可讀可品,可誦可演。教師在教學中也教不出名堂,學生也激不起興趣,往往不重視詞語教學,不把他當一回事。可作為文章組成的重要單位——詞語,是直接影響學生能力與素養的形成。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有職責、有義務去喚醒詞語,讓詞語教學鮮活起來,豐盈語文的教學細胞,讓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
【關鍵詞】詞語教學;燕子專列;能力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是枯燥的,不像句段、篇章,可讀可品,可誦可演,因而教師在教學詞語時只重視形式。
首先,許多教師采用多形式的朗讀,停留在讀“音”階段,對字詞的形、義沒有涉及,對識字的規律、方法未加引導,蜻蜓點水,一讀再讀。其次,學習詞語的操作很程式化,一讀二問三交流,但對詞語的意蘊沒有得到應有的開掘,而顯得呆滯、缺乏生命活力,方法單一,一問而已。再者,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借口,不聞不問,一丟了事,留給學生的將是一片空白,毫無記憶。還有,在教學詞語時,脫離特定語境,就詞解詞,虛有圖表,毫無目的可言。最后,積累頗多,運用甚少。只關注詞語結構,積累相似詞語,運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運用也會不協調。
筆者認為只有讓詞語與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起緊密而廣泛的“天橋”或者說是融為一體后,才能讓詞語走向“實質”。
一、詞語有聲音,需靜靜聆聽。
詞語是靈動的,有聲音的,需細細聆聽,才會輕輕敲進讀者的心中,激起無數的情感浪花。教學中,讓學生潛心體會詞語中包藏的聲音,感動便會在不期而至中漾過心尖。
筆者在教學《燕子專列》時,這樣引導學生“呼吁”出聲:
師:請你們代表瑞士政府向市民呼吁,呼吁什么內容呢?怎么樣的呼吁才能激起全國人的愛心呢?
生:各位市民們,成千上萬只燕子經過我國境內時遇到氣候驟降,風雪不止,又加上長途跋涉,非常疲勞,又沒有食物吃,饑寒交迫,瀕臨死亡,希望大家馬上行動起來,尋找燕子,把他們送回火車站。
師:你講清楚了事情的經過和燕子的遭遇,但是說的太羅嗦,并沒有很大的號召力,誰能把話說的簡潔一點,還有有振奮人心的話,激發大家行動。
生:各位市民,各位好心人,燕子在我國境內遭遇饑寒交迫,瀕臨死亡,你們的心痛嗎?讓我們一起攜手共進,一同救護燕子,一同尋找燕子,一同送往火車站,行動吧!
生:廣大的市民朋友們,這突如其來的寒潮即將奪走可愛的天使小燕子的生命,讓我們用愛心拯救他們吧!
這真情又簡潔的話語,聽之激動人心,這就是號召的力量,這就是呼吁。教學時采用走進文本,感受燕子的冷,瑞士政府的暖,讓學生說一說,聽一聽體會呼吁的內涵。
二、詞語有畫面,需靜靜欣賞
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展開想象,才能真切地感受詞語包含的意象。在教學《燕子專列》時,是想象畫面來學習“氣溫驟降”:
師:驟是什么意思?瑞士氣溫突然快速地降下來,那里將是一幅怎么樣的畫面呢?你仿佛看了什么?
生:天空大雪紛飛,樹上積滿了大雪,沉甸甸的壓著樹兒喘不過起來。
生:路上都結滿了冰,走起路來特別滑。
生:路上的行人裹著嚴嚴實實的衣服,戴著厚厚的帽子,喘出大大的水霧。
生:好冷啊!街上的行人手都凍僵了,臉都凍紅了。
師:此時的瑞士境內寒風刺骨,冰天雪地,空中飄著鵝毛大雪,冷得滴水成冰,冷得人們能呵氣成霜。誰來來讀讀當時的場景呢?
在這個教學片斷最后,學生讀得特別好!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啊!這是學生調動生活經驗,用語言對詞語進行情景描述,學生的想象是五彩繽紛的,詞語的豐富內涵呈現出來了。
三、詞語有內涵,需靜靜潛入
每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里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內涵,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執教《燕子專列》是這樣教學“長途跋涉”:
師:請同學們一起關注“跋涉二字。跋足旁,表示行走在山路上,涉水字旁,表示行走在水中,跋涉就是爬山淌水。燕子曾經飛過巍峨的高山,飛過奔騰的江河,可能還飛過哪里呢?
生:飛過一望無際的草原。
生:飛過茫茫的大海,飛過一望無際的沙漠。
師:是呀,燕子不但要過大海,還要過草地、過沙漠,這一路是那么的漫長啊!這就是長途跋涉。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燕子過海時的情景?出示《燕子過海》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燕子過一個大海就這么累了,還要過沙漠,江河他真的好累好累啊!
生:燕子過大海時有的死了,有的累的飛不動了,我的心好痛啊,我好擔心他們啊!
生:燕子真的好可憐呀!他還要長途跋涉飛這么多的地方,真的好累呀!
師:(板書:累)可見長途跋涉不僅指的是路途遙遠,更指行路人的艱辛與勞累啊!
先從字形上理解路途遙遠,再舉例跋涉過程中的勞累,一層一層的潛入文字中的內涵,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洞察力、聯想力和深度思維。
四、詞語有溫度,需輕輕觸摸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法設法把學生帶入詞語的感性世界。
在《燕子專列》教學“瀕臨死亡”一詞: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見了燕子——?
生:燕子累得趴在雪地里,翅膀僵硬了,眼睛都累得閉上了。
生:我仿佛看見燕子極力想拍起翅膀,可是怎么也動不了了。
生:我仿佛看見燕子喘著微弱的氣,就快要死了。
師:看到成千上萬只可憐的燕子在死亡的邊緣掙扎,你的心情?
生:擔心,我真想伸出手去救他們啊!
師:此時你覺得燕子遇到的僅僅是一般的麻煩嗎?
生:不,是命運的挑戰。
生:不,是災難,是死亡的威脅。
從學生一句又一句的回答聲中,可見學生已經把一個個無生命的抽象符號化為思想,觸摸到詞語的溫度,感受到詞語的溫情。
詞語,一個元素,一個符號,一個單位,但它卻包羅萬象:有聲、有景、有情、有意!做為教師,我們努力喚醒詞語,讓它的內涵一一呈現,一一回放,一點一點在學生心中鮮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激情飛揚,極力促進了他們能力與素養的形成,又開拓了思維,培養了語感,激發了興趣,這樣的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張祖慶.沉入詞語的“四度空間”[J].名師課堂,2013.
[2]常莉.喚醒詞語,讓詞語教學鮮活起來[J].教學設計,2013.
[3]江亞麗.小學語文“立體式”詞語教學模式[D].學科教師 語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