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虹瑜
【摘 要】大量科學研究與實驗證明,中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大腦功能形成以及身心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音樂教育能夠有效實現對于學生聽覺、記憶、注意力以及審美等多重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簡要闡釋了視唱與聽音訓練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方面發揮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在視唱與聽音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依托視覺圖形色彩變化實現音樂素養開發、創設動態影像媒體情景深化音樂素養培育以及借助小組即興創作模式促進音樂素養提升等三個層面入手,探討了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視唱訓練;聽音訓練;音樂聽覺;音樂記憶
一直以來視唱和聽音訓練都是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象征著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巧妙結合,對于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現力與創造力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伴隨現如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音樂教育憑借其獨有的藝術特性使其在整體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突出,因此教師更應當著重進行教學策略的有機調整與優化,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基本音樂技能與核心音樂素養的培育,從而更好的踐行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視唱與聽音訓練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方面發揮的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的教學應當著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視唱訓練主要引導學生將抽象的音符轉化為形象的歌詞,經過反復訓練培養學生的背唱能力,從而進一步形成音樂記憶;而聽音訓練則著重考察學生對于單音、旋律與和聲的識別能力,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音樂聽覺,進一步鞏固其音樂基礎、提高音樂素養。視唱與聽音訓練著重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音樂學習模式,實現學生視覺與聽覺感官的雙重調動和協調發展,培養學生提高音樂識別與記憶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興趣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音樂感知與藝術認知,從而更好的實現對學生音樂藝術素養的有效培育[1]。
二、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在視唱與聽音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音樂興趣培養
針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思維認知水平仍然處于形成與發展階段,在此時期學習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對于學習成效發揮著較為直接的影響作用。然而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調動,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灌輸與技能技巧練習,缺乏對學生興趣點的關注,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學習熱情,導致教學呈現出無效性特點。
(二)教學形式單一枯燥
現如今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并未真正意識到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在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時只是單純的將音樂播放給學生,并未真正考察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與感知能力,導致教學形式單一化、教學氛圍死氣沉沉,學生也難以有效集中注意力,自然無法產生對音樂的更深層次理解與感知,致使教學效果難以獲得有效提高。
(三)教學重點有所偏移
部分教師在開展視唱與聽音訓練的過程中忽視了唱名練習,導致學生對“唱名音程感”存在較為陌生的認知,進而造成音樂基礎薄弱的問題[2]。同時,教師在開展視唱、聽音訓練時忽視了對學生樂感的培養,只注重強化音準與節奏的訓練,過于強調教學的功能性而忽略了音樂性的發揮,難以實現對學生音樂審美的有效培育,導致藝術教育呈現出本末倒置的問題。
三、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實現對學生音樂聽覺與音樂記憶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依托視覺圖形色彩變化實現音樂素養開發
要想真正實現對學生音樂聽覺與音樂記憶的培養,音樂教師務必要注重教學策略的合理設計,密切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理解能力與興趣點等因素,真正選取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推動視唱、聽音訓練的有效實施。
首先從音高變化層面入手,鑒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并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抽象思維,而音樂視唱訓練又帶有較強的抽象性特點,因此教師應當注重教學策略的巧妙調整,借助直觀的色彩圖片將音高變化效果進行形象化演示,在此基礎上列舉不同歌曲作為實例,針對作品中所蘊含的音高變化進行演奏,從而在聽覺上培養學生的音高辨別能力,在視覺上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欣賞《快樂的哆來咪》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的音符進行樂譜的重新解讀,借助不同顏色的手位展示柯達伊手勢,真正依托色彩對比實現對學生音樂記憶能力的有效培養,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吸引,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其次從音強變化層面入手,教師可以借助物體質量、大小、形狀的變化進行音強變化的模擬演練,借助相似關系將抽象的音強變化進行形象化展示與演繹,深化學生的理解水平。例如在欣賞《獅子王進行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樂曲中的音強變化借助不同圖形的卡片進行演示,以此作為教學輔助工具,課上引導學生跟隨樂曲的音強變化選取對應卡片,進而在音樂欣賞結束后利用卡片進行律動的創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強變化的感知與理解。
再次從樂曲的旋律變化層面入手,教師可以借助圖形演示法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利用不同的圖形和色彩進行音樂旋律與情感色彩的表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例如在進行《水草舞》樂曲的欣賞時,教師可以依照不同曲式結構將樂曲進行細化分解,選取其中的A、B兩個樂段進行對比分析,借助橫向波紋表示A樂段,連同四分音符的琶音以及十六分音符共同完成旋律的匯編,繪制出水草在水中舞動的形象;接下來再用豎向波紋與琶音展示B樂段的旋律結構,生動的繪制出海水波動的形象,借助鮮明的視覺形象深化學生的音樂感知與音樂記憶,使學生在視聽結合之下進一步強化音樂聽覺能力培養[3]。
最后從音律變化層面入手,在此教師可以借助視唱訓練引導學生將音樂簡譜進行拼貼重組,實現對學生音樂創作能力的有效培養。例如在進行《瑤族舞曲》欣賞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畫水滴試驗法開展教學講解,引導學生在聆聽樂曲的同時感受音強高低變化,當音強較高時增加水滴數量,當音強降低時也放慢繪制水滴的速度,從而有效借助聽覺訓練與動手創作提高學生的音樂識別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動態影像媒體情景深化音樂素養培育
一方面,伴隨現如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深,中小學音樂教材中也容納了更多的世界音樂欣賞內容,在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深化音樂體驗認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意義。當前音樂教材中選取了部分外國民謠,這類樂曲大多篇幅短小、主題突出、旋律單一,帶有較強的抒情色彩,而小學生群體又帶有較強的活潑好動特點,往往在進行外國民謠樂曲欣賞時難以有效集中注意力,這也就導致教學實效性難以得到顯著提高。基于此,教師應當充分運用現如今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真正實現學生注意力的有效吸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推動音樂教學的順利實施。以《愛的羅曼史》樂曲欣賞為例,教師可以在欣賞樂曲之前為學生選取涉及到該樂曲的影視片段進行播放,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當中,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對樂曲創作靈感的初步認知。接下來再將樂曲與相應片段共同播放,使學生在視覺與聽覺層面共同陷入到情景氛圍中,深化學生的樂曲欣賞體驗、品味樂曲的主體基調,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音樂聽覺與記憶能力,使其上升為感性認知。
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注重中國傳統戲曲的教學,依托視唱與聽音訓練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培育。例如在進行《京調》欣賞時,教師可以依照曲目的不同主題與段落劃分層次開展具體教學:在傾聽《京調》的第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借助“這首樂曲是由什么樂器演奏而成的”、“樂曲所傳遞出的情緒是什么”等簡單問題進行教學導入,引導學生迅速融入到音樂情景當中;接下來在傾聽《京調》的第二主題時,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體會其在節奏、情緒等方面與第一主題存在的主要區別,進而將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分別借助折線、波浪等符號進行展示;然后教師可以再選取樂曲中的一小段音樂,引導學生仔細聆聽其中的旋律,借助之前所設定的符號將該段樂曲的旋律表現形式繪制出來,加深學生的音樂記憶;最后再帶領學生共同回顧整首樂曲,引導學生思考整首樂曲中歡快、舒緩的音樂旋律所出現的次數,并嘗試依照簡譜將樂曲的變化演示出來,進一步實現學生音樂聽覺與音樂記憶的有效培育。
(三)借助小組即興創作模式推動音樂素養提升
在開展視唱、聽音訓練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注重加強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將相關音樂知識與技巧落實到具體實踐當中,在即興創作中實現學習能力的鞏固與提高。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全班學生依照7人一組的形式完成小組劃分,每一名學生分別對應do、re、mi、fa、sol、la、si等不同唱名,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自由組合[4]。由教師發布固定的節奏型,引導學生依據節奏型進行樂曲的即興創編,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出固定的音高,引導學生依據音高進行節奏型的編寫。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歌曲聯唱,引導組內學生借助即興創作的方式鞏固視唱與聽音訓練成效,進一步加強對節奏、旋律、調式等要素的把握,深化學生的音樂感知與表達能力,鞏固學生的音樂記憶,從而進一步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提升。
四、結論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與音樂審美,教師應當注重教學方法與教學重點的合理設計,著重強化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與基本技能的培養,借助視唱與聽音訓練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音樂聽覺與音樂記憶,真正結合小學生群體的生理、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進行教學策略的合理有效運用,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達到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夢瑤.視聽聯覺:突破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樊籬[J].藝術評鑒,2017,(23):121-122+130.
[2]黃潘貴.如此視唱,其樂無窮——淺談音樂課中的視唱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5).
[3]徐瑤.授之技能 提升水平——小學音樂教學中視唱和練耳的結合初探[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9).
[4]周慧.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在中小學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