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新
摘? ?要: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職業院校改革背景下,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提出了“微工作室”的教學模式,它是在傳統工作室基礎上不斷凝煉、濃縮而來的,具有學生人數少、教學靈活、學生自主展現機會比較多等優勢,有效改變了傳統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形式,方便教師集中化、針對性教學。本文從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出發,對“微工作室”創新教學模式和應用價值進行詳細分析,探究設計型人才的培養途徑,提高高職工業設計專業人才輸出質量,推動職業院校改革發展。
關鍵詞:高職? 工業設計? 微工作室? 創新? 教學模式
“工作室”是由“作坊”逐漸演變而來的,在教育理念上主要培養具有綜合專業設計能力的技術型人才。近幾年,以“工作室”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在高職已經嶄露頭角,但還沒有形成大規模教學形式,也沒有統一的制度和管理體系?!拔⒐ぷ魇摇庇质窃凇肮ぷ魇摇钡幕A上發展而來的,其主要功能包括是學習性功能、研究性功能、實踐性功能,即實現產、教、學一體化,具有校企合作的辦學特點,增強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交流能力。對于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而言,“微工作室”屬于一種創新模式,需要結合專業特性不斷研究與實踐。
1? “微工作室”的概述
“微工作室”的基礎為“工作室”,隨著微信、微博、微電影、微視頻的興起,“工作室”也被稱作“微工作室”。所謂“微”即小的意思,是主題的濃縮,去除繁雜的附件,只保留中心。
在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微工作室”是以學生團隊形式為主,人數控制在5人左右,通過自主發展與設計而實現的一種學習形式。在校三年,該專業的所有課程都能夠在“微工作室”內完成,此種形式在實踐、教學等安排上更具靈活性,可以有效改變傳統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模式,使教學更具有集中性和針對性。
2? “微工作室”在高職工業設計專業的應用價值
2.1 有利于實現設計的多元化與整體化
在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中,將課程設置與“微工作室”相結合,有利于促進設計內容的多元化,包括產品設計、形態設計、造型基礎等,可以拓展每位學生的設計面。除此之外,“微工作室”中還可以接受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任務,像課程教學、企業委托、校內設計內,而且學生人數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拓展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將不同課程知識融合,改善專業課程“斷層化”現象,提高設計的整體化,強化綜合職業能力。
2.2 學生自主、個體實戰機會均等
“微工作室”相比傳統工作室而言,最明顯的特點在于人數大量減少,基本控制在5人左右,便于教學資源的均衡分配[1]。在“微工作室”的小規模運行下,所有學生都具有實戰機會,為提高就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平臺和機遇?!拔⒐ぷ魇摇苯虒W模式注重真實的工作環境,強調由學生自主構建設計活動,有利于擺脫“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師只充當角色顧問,給予適當科學的指導,學生可以按照特有的思維以邏輯自我發現,使主動學習變為被動學習,最大化地促進個性化發展,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3? 高職工業設計專業“微工作室”創新教學模式研究
3.1 建立實訓基地,深入產、學、研一體化
高職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它既具備高等教育工業設計的專業特點,同時又體現了作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是一門設計多學科的交叉型專業。在“微工作室”運行過程中的一體化教學基地要構建在實際設計項目之上,一方面可以實現對學生實踐性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相關設計項目提供勞動力。學生為了追求“微工作室”整體利益,會主動探究相關科研信息,科研水平能力也會逐漸獲得提高。由此可見,“微工作室”相對于傳統工作室而言,在主體、形式、教學模式上有獨特的優勢,能夠有效促進產、學、研融合,還可以產生相互回力的作用,實現合作共贏的局面[3]。
3.2 以實際設計項目為依托,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
在“微工作室”運行中,可以引入實際設計項目,并結合學生知識結構情況,組建由學校教師和經驗豐富的設計技術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將設計項目分為幾個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選擇不同設計任務,這些任務之間是前后相關聯的,貫通整個設計項目。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很好地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提高團隊協作能力。除了此種方式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向企業自薦自己設計的作品,接受專業評判,以此獲得企業的認可,獲得團隊業績;或反思自己在設計過程中的短板,不斷提升團隊設計能力。整個過程中學生逐漸由“學生”角色過渡到“創業者”角色,通過運用調查、分析、設計、管理、溝通等方面的知識,發展創造力和溝通技巧,為畢業后參加工作奠定經驗基礎,拓展更廣闊層面上的設計意識。
3.3 重視人文素養提升,促進“非專業”核心能力養成
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學不光要求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還包括職業精神、職業品質以及職業意識等,這些可以被稱為“非專業”的核心能力。在現代經濟發展階段,只有專業能力無法長久立足,需要專業技能與“非專業”能力相互發展。學生非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分析能力、敬業精神、誠信等。教師可以利用“微工作室”組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參與合作企業設計研討會,并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通過此種方式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增強主人翁意識,強化敬業精神和責任心[4]。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多與企業專業設計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感受專業人士對待工作的態度,增加自己的社會知識,以此促進“非專業”核心能力養成。
3.4 突顯高職教育特點,優化教學評價標準
“微工作室”是由學生自由靈活組成,并由學生自主管理與經營。為了凸顯高職教育特點,對學生設計實體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教學模式外主體的參與,包括社會、企業、科研結構等,以此幫助學生對“微工作室”學習效果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評估,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對工業設計市場需求和運作有一個準確認識。工業設計專業是一個具有跨界設計、多元化設計特點,有效的評價標準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和創新精神,提升設計層次,實現每個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此外,“微工作室”教學評價還要按照行業標準要求,推行“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研究需要和項目工程要求,參與各類資格證考試,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素養,提煉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4? 結語
綜上所述,“微工作室”創新教學模式屬于高職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研究成果,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探索與改革?,F階段“微工作室”在傳統工作室基礎上經過不斷凝練與濃縮,教學安排上極具靈活性,不僅有利于實現設計的多元化與整體化,還可以保證學生自主、個體實戰機會均等,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同時,滿足社會市場需求。本文對“微工作室”的概念與特點進行了簡單分析,闡述了其應用價值,研究具體實踐過程,希望能夠為相關課題探討提供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富平.以創業為平臺構建“工作室”制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研究[J].福建電腦,2017,33(11):59-60.
[2] 陳菁菁.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J].藝術科技,2017,30(9):60.
[3] 王岑元.論“微工作室”模式下“互惠共贏”實踐性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16(11):140-142.
[4] 王岑元.校企合作“微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J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備安裝專業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32(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