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青年節是屬于所有青年人的節日。100年前,中國山河破碎、苦難深重;100年后,歲月靜好,但“五四”從未被遺忘,讓我們一起追憶那場愛國主義的集體記憶。
回首百年前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百般欺凌,北洋軍閥統治黑暗腐朽,中華大地山河破碎、似風雨飄搖中一座將傾的大廈。
1919年1月18日,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但中華民國代表在會上提出的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均遭拒絕,會議竟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
白話說就是“自己的土,自己的地,就是不準備還給你”,這時中國才從戰勝國的美夢中蘇醒過來,發現自己已經踏入了一個早就準備好的驚天騙局。時任外交委員會事務長、國民外交協會理事林長民激憤撰文:“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愿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消息傳來,群情激憤,久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怒火,率先在青年學生中噴發了。1919年5月3日下午以林長民為首的北京國民外交協會召開會議決定阻止政府簽約,同時外協成員、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將外交失敗轉報學生。這意味著一切已成定局,徹底讓得知消息的廣大青年學生失去了幻想。當晚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并約請北京 13所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參加。最后,大會決定于 4日(星期天)天安門舉行示威游行。
1919年 5月 4日,北京 3000多名學生代表走上街頭,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舉行游行示威,“還我青島”“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響徹北京。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從 5月 5日起,各大學校集體罷課,清華學生宣布“從今日起與各校一致行動”;5月 19日,北京 2.5萬名學生再次集體罷課;6月 3日,北京學生因政府為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辯護,舉行大規模街頭演講,當日有 170多名學生被捕,這時逮捕再多人也無法鎮壓人民心中的憤怒;6月4日起,運動波及全國多地,僅上海就有近 10萬工人罷工游行聲援學生,更別說全國 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聲援。
面對洶洶民意,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甚至總統徐世昌也提出要引咎辭職。6月 12日以后,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中國代表也最終拒絕在“日本趁機侵吞山東半島”的巴黎合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這場不妥協的運動終于獲得了初步的勝利,無產階級共產黨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從此找到未來。
毛主席曾對青年們說過一句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自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青年們,他們開始挺起胸膛,挑起國家與民族的重擔,走上了歷史的最前沿。
且看上海的公寓里、嘉興的航船上,那群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前途而思考的人,他們多是青年;且看北伐途中,并肩作戰征討軍閥們的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他們也是青年;且看南昌城內,紅星升起之時,鼓起勇氣打響那歷史性一槍的也多是青年;且看雪山草地上,扛著那面鮮紅的旗,帶著理想艱難前行在那條偉大征途上的同樣多是青年;東北淪陷,奮戰在白山黑水間的多是青年,華北有變,起身離開書桌奔走呼號的多是青年……
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而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
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真善美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一種青春的贊歌。
五月是春夏交接的季節,勃勃生機、令人向往。我們也應該永遠銘記上世紀之初,在 1919年的 5月,中國熱血青年作為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偉大的五四愛國主義運動。直到2019年,以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青年,去爭取實現祖國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應當認識到,當代愛國主義是一種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的期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愿望。在新的歷史時期,這種愛國主義應該體現出理性的思維、開放的心態和發展的眼光。如果發揮充分得當,她將重塑我們的民族精神,成為振興中華的強大動力。而且,像過去任何重大歷史時期一樣,青年群體必將在其中扮演積極而具有建設性的角色。
新時代的我們,生在新時代,肩負新責任。我們不必奔赴邊疆,但要心系祖國;我們不必事業有成,但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我們不必頂天立地,但要挺直脊梁。我們需要學習并發揚五四精神,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不一樣的中國。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 13所北京高校、3000余名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走上街頭,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呼號,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地爆發了。不僅如此,運動浪潮甚至迅速席卷全國,一時間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全民族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在沉沉黑夜中,點燃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希望火種。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可以稱為這場運動的先驅,從校長蔡元培第一時間將外交失敗的消息轉報給學生,到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作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是這場運動重要的歷史見證者和精神傳承者,五四運動也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蘊。北京大學的校慶日從 1953年變更為5月4日,也是紀念這一場由當年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發起的愛國運動。
201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道:“五四運動源于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同人民一起開拓、同祖國一起奮進。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斗,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高等學府,也是中國綜合實力第一的大學。北大校園又稱燕園,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與圓明園、頤和園毗鄰,外有西山可借,內有泉水可引。在明清兩代是著名的皇家園林,數百年來,其基本格局與神韻依然存在。今天的燕園既有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麗特色。這里不僅有亭臺樓閣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環水抱,湖泊相連,堤島穿插,校園內古木參天,綠樹成蔭,處處皆景。
北大最著名的風景莫過于一塔湖圖,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開始以“一塔湖圖”(一塌糊涂)來概括燕園的風景,語雖詼諧,卻又無比恰當。每每行走在未名湖畔,總會聽到北大的老師同學帶著自己的朋友游走在園子,津津有味、滿懷自豪地向來人介紹著一塔湖圖。一教、一塔、一湖、一圖構成了北大一道最亮麗的的風景。
湖光塔影,可以說是北大校園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關于一塔湖圖有很多的說法,博雅塔雄健挺拔,體現著北大人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未名湖柔波蕩漾,象征著北大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圖書館則又體現著北大人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詮釋。燕園也必將不停地續寫自己獨特的輝煌。


清華大學
早在五四運動之前,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已經開始滲入清華。中國涌現出的追求民主、科學的新風吹過了校園的圍墻,激蕩著清華學子的心靈。《新青年》《少年中國》等進步刊物,開始在校內少數學生中流傳。在五四運動中,清華大學也是最快響應,召開清華全體學生大會,畢業班同學甚至提出:“山東問題一日不解決,則我們一日不出洋!”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中,人才薈萃,600余名院士從這里啟航,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教,恰如清華園工字殿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校友林郁郁蔥蔥的樹木是清華園輝煌歷史的最好詮釋。
1927年夏,居于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漫步于荷塘西北角,寫下《荷塘月色》一文。島上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致紀念,亭內有朱自清先生手跡。但許多人常將“水木清華”處的荷塘誤認為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這也是“清華四怪”之一:“兩處荷塘爭月色”。
清華的校園里,飽含歷史滄桑的古舊建筑隨處可見,盡管今天它們看起來不是那么時尚,但這種古樸厚重看起來卻更有韻味。這種古舊建筑和現代建筑在校園里交相輝映,行走其間仿佛在歷史和現代之間穿梭。

東南大學
1919年 5月 7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等 13所學校,聯名致電北洋政府,堅決要求政府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立即釋放被捕學生。同日,各校代表在雞鳴寺集會,由南高學生代表發起籌組南京學界聯合會,建議應尚德和南高教授陶行知為南京學界聯合會正副會長。
百年學府東南大學,是南京城中心一處歷史底蘊深厚的美麗明珠,建有四牌樓、九龍湖、丁家橋等校區。東枕鐘山,西鄰鐘鼓樓,北臨玄武湖,珍珠河縱貫其間,山湖相映,萬木競翠,環境優美。是六朝宮苑的遺址,也曾是明朝國子監所在地,千百年來,書聲不斷,學澤綿延。
東南大學前身是兩江師范學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不僅吸引了大量影視劇前來取景拍攝,還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致青春、少年班、七月與安生均在此拍攝,只因為這里那獨有的韻味與書香。

天津大學
在五四運動期間,還有一個學校不得不提,那便是作為天津大學前身的北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為抗議當局鎮壓學生運動,北洋大學學生紛紛罷課,并組織 44個演講團,為了信仰、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拋家舍業,義無反顧。
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大學,創建于 1895年 10月 2日,1951年北洋大學正式更名為天津大學。天津大學環境優美,擁有青年湖、敬業湖、友誼湖、愛晚湖四個大型湖泊,北洋廣場等三個休閑廣場,花團錦簇,是典型的花園式校園;擁有26座教學樓,兩個國際標準的綠茵足球場,國際標準的游泳館以及嶄新的大型體育館。
每年四月,海棠花盛開之時,天津大學會啟動“天大·海棠季”活動,舉行校園開放日及海棠季系列活動,邀市民、各地游客入校賞海棠花,“海棠季”已逐漸成為天津大學的一種文化象征。
張愛玲曾說過,人生最遺憾的三件事——“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天大的西府海棠,就有淡淡的香氣。海棠花又稱思鄉草,有象征游子離鄉的含義,因此對于天大的學子來說,海棠已是不可割舍的情懷,它見證著天大的歷史,也承載著每位天大人的期望。天大海棠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植,數量約有 700余株,品種主要為西府海棠,同時還有梨花海棠、貼梗海棠。所以,坊間時常流傳:“南有武大櫻花,北有天大海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