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議案方式的改進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徐振華 王星光
《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以下簡稱《四五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改革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合理定位審判委員會職能,強化審判委員會總結審判經驗、討論決定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的宏觀指導職能”,此與我國審判委員會(以下簡稱審委會)一直以來以討論解決具體個案的司法裁判工作重心明顯不同。由此,審委會之前已經形成并運行多年的以司法個案解決為目標的議案規則——討論——已不能滿足當前的司法改革需求,需要探尋新的議案形式,重塑審委會的議事規則。
審委會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的一項審判制度,在制度的產生和逐步完善過程中,歷來以討論作為其議案的主要方式,導致實踐中至少出現兩方面的困境:一是制度層面,各類規范性文件對審委會議案方式的規定并不一致,容易產生制度沖突;二是實踐層面,討論的議案方式呈現隨意、無序和偏離議題的樣態,容易使討論泛化,難以匯聚共識,不利于審判經驗的總結。
自1999年《人民法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頒布至今,所有適用于全國各級法院的審委會改革事項的規范性文件中關于審委會議案方式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如表一)。①1993年8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工作規則》(法發〔1993〕23號)僅適用于最高人民法院,故不作為本文研究的范疇。由此,我們不得不需要研究的首要問題是:討論與表決之間到底是何種邏輯關系?討論是否是審委會議案的法定或者當然形式?

表一:關于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改革事項及議案范圍和方式的歷次規定
根據表一所示,討論與表決之間的關系至少存在兩種可能:一是討論包含表決。如規范性文件1、3、5僅表述為討論,但審委會不論是討論法律適用問題還是案件事實問題,最終均應當作出一定的決議(即結論)。因此,此處的討論當然包含表決的事項。二是討論不包含表決。如規范性文件4、6不僅表述了討論,而且將表決程序單獨加以明確,此時的討論自不包含表決的事項,表決是討論的后續程序。
正因為前述規范性文件所規定的議案形式之間存在不一致性,我們有理由相信:討論并非審委會議案的當然形式。當討論呈現出下文所描述的樣態和困境時,證明該種議案形式已經不能適應審委會議案改革的基本要求。此時,我們應當轉換視角,對審委會議案方式進行理性改造,以適應司法改革的總體要求。
我們通過觀察W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委會近三年來討論個案的情形,尤其是一些疑難復雜案件的討論,發現審委會議案基本呈現出三種司法樣態。
1.討論與表決的程序選擇往往呈現隨意狀態。如前所述,討論與表決之間的關系在當前的規范性文件中并不統一。故在審委會的實際運行中,有的案件經過了充分討論,有的案件則略過討論環節直接表決,討論或表決的程序選擇呈現出隨意性樣態。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案件中,不同專業背景的審委會委員在討論和表決間的選擇上往往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①參加李雨峰:《司法過程的政治約束——我國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運行研究》,載《法學家》2015年第1期。這是因為,一方面,主審法官、庭長和分管院長通常會對案件情況、影響裁判的各種因素介紹得比較詳盡;另一方面,不具有本專業審判背景的委員不會輕易發言——不專業的發言恰恰會暴露其在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欠缺,使自己在同行中沒有面子。另外,單就表決程序而言,非專業委員在是否受個體心理或個別專業委員——特別是專業權威型委員影響方面也會呈現出一定的隨意性。
2.發言的次序往往呈現無序狀態。審委會議案過程作為一項規范而嚴肅的會議程序,本應嚴格按照相關流程進行,防止因違反流程影響實質的判斷和決議的作出。但是,現有相關規范性文件有的并未對發言順序作出明確規定,有的規定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協調性。例如,1993年8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工作規則》僅規定“審判委員會對議題應當展開充分討論”,并未規定討論(或者表決)的順序。前述規范性文件4規定審委會委員“發表意見”后,主持人最后發表意見;規范性文件6規定審委會委員“表決”的順序從低等級法官到高等級法官,主持人最后表決。雖然都對審委會議案順序作了規定,但先后所限定的方式不盡相同,其中的規范性文件4限定的是發言,規范性文件6限定的又是表決。而討論與表決的隨意性選擇,導致法官等級較低的委員一般不會輕易先發言,特別是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案件,主持人通常會在討論前先明確本案的利害關系,有的甚至還會將自己的意見或者其他機關和部門的意見先行表露。②參見李雨峰:《司法過程的政治約束——我國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運行研究》,載《法學家》2015年第1期。此種情形下,委員們所謂的討論基本不是按照法官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發言,有的為了迎合主持人的意見積極主動搶先發言,會議往往呈現同意主持人意見的一邊倒傾向,出現群體極化。
3.討論往往背離議題,呈現偏離狀態。雖然審委會討論案件范圍過于寬泛早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前述規范性文件6也已將逐步限縮審委會議案范圍作為制度改革的方向。①參見龐景玉、成延洲:《對審判委員會運行三種模式的分析》,載《人民司法》2015年第7期;夏孟宣、胡苗玲:《司改背景下審判委員會職能合理定位的路徑選擇》,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11期。但是,審委會應當如何圍繞提交討論的議題展開,尚無明確的限制性規定,極易出現討論背離議題的情況。例如,審委會委員是否必須嚴格按照合議庭提出的不同意見進行討論,還是可以圍繞法律適用方面提出合議庭之外的意見,等等。實踐中經常出現的情形是,不同業務部門從自身立場出發,對疑難型和壓力型案件提出案件之外的處理思路,盡量避免給自己部門造成負擔,從而使討論的內容偏離了議題本身。例如,審判、執行、信訪等部門的委員,不是針對議題提出處理意見,而是基于本部門的工作便利考量,經常提出不同的意見。
審委會討論的結果應當是得出一個切實可行且具有指導性的決議,但隨意、無序和偏離議題的討論難以體現智識的價值,有違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是因為:
1.隨意式的討論容易激發群體思維,忽視不同意見的表達。群體思維的概念最早由Janis于1971年提出,是指群體中的成員為了得出同一的意見或者結論,往往以多數人的意見阻礙少數人的意見表達,影響群體決策的質量。②Janis I L.Croupthink,Psychology Today,1971,(November),pp.4-46,74-76.如前所述,審委會在討論的隨意性方面表現為,不具有本專業審判背景的委員由于種種原因而較少發言,或者因受專業委員的影響而經常以同意合議庭(多數)意見的方式代替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意見的表達,正所謂“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③[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
2.無序式的討論容易引致群體極化,易讓群體決策走向極端。群體極化的概念最早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是指群體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決策組織,如此便會形成某個享有一定地位和聲望的核心人物,該人物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可能會抑制其他成員的意見表達,降低成員的創造力,甚至讓群體在決策時易于走向極端,向更加冒險的方向轉移。④[美]R巴倫、D伯恩:《社會心理學》,黃敏兒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47-648頁。此時,群體做出的決策往往比個體做出的判斷更加極端化。如前所述,當討論處于無序狀態時,比較強勢的分管領導或者業務庭長對其他委員日積月累所形成的潛在影響便會轉化成一定的領導或專業權威,其如果違背發言次序搶先發言,必將影響其他委員意見的表達。
3.偏離議題式的討論容易導致討論泛化,難以形成共識。審委會議案的目的在于集思廣議,匯聚各委員的智慧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但根據維克托尼的情景理性理論,審委會委員的討論及方案的選擇也必然受到嵌入于制度環境的成本與收益計算的影響。①徐軍:《透視調撤率:行政訴訟中實踐與表達的背離》,載《法律適用》2012年第2期。因此,當審委會的運行受到行政的、人情的和民情的壓力以及以各種不同的程序正義之外的權力形式的影響時,各委員議案的目標便不僅僅停留在議題本身的解決,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發言影響審委會作出對自身工作更為有利的決議,此時的討論就會偏離議題本身。②參見李雨峰:《司法過程的政治約束——我國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運行研究》,載《法學家》2015年第1期。如前述審判部門、執行部門、接訪部門委員的發言就會不自覺地朝有利于本部門工作的方向引導,不僅相互之間難以達成共識,客觀上必然影響到決議的形成,而且委員提出的新思路往往超出合議庭提出的不同意見范圍,使審委會在直接審理者——合議庭之外自決處理意見,違背審委會間接審理的特性,有僭越讓審理者裁判的嫌疑。
為了克服討論的前述困境,通過視角轉換重新解讀審委會這一任務取向型群體的議事方式,我們發現,辯論恰好能夠克服討論的上述種種弊端,滿足審委會議案的要求,實現審委會審判經驗總結的改革目的。所謂辯論,是指一種圍繞特定目標而展開的、重在達成一致意見的特殊討論形式,其通過不同意見的交流、協商,努力實現說服與被說服的效果。辯論幾乎適用于所有存在爭議的議事規則之中,不受是否存在利益之爭的限制。因此,辯論制度不僅在理論上與任務取向型群體決策的各階段要求相吻合,相當程度地降低群體思維和群體極化的討論弊端;而且在國外已經歷經上百年的歷史檢驗,足以證明辯論制度的精細設置和有效運行既可以防止獨斷,又可以避免群體性思維。
群體根據所要實現特定目標的不同,可以分為命令型群體、任務型群體、利益型群體和友誼型群體。其中,任務型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決定的,由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在一起工作的人所組成的正式群體。我國法院的審委會正是一種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設置的任務取向型群體。在任務取向型群體決策研究中,最著名的當屬羅伯特貝爾斯與弗里德斯道特彼科(Robert Bales & Fred Strodtbeck,1951),他們在研究任務取向型群體時發現,群體決策有四個明確的階段:(1)定向階段(確定待議問題);(2)評價階段;(3)解決問題階段;(4)關系修復階段。③[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版,第200-203頁。辯論的相關規則恰恰與上述四個階段的目標任務不謀而合。
1.辯論的范圍限定規則滿足了定向階段的要求,能夠降低議題偏離的概率和風險。定向階段要求群體被引到問題上來,并對一些事實進行分析。而辯論的對象必須限定于“以動議的形式向會議提出,而且必須包含明確的行動建議的事務”,諸如那種既沒有動議的形式、也沒有實質性建議的空泛評論是不允許提交辯論的,而此類情形在當前的審委會討論中并不鮮見。因此,通過嚴格限定動議的范圍,可以將后續的辯論集中到相關問題上來,完成定向階段的目標。
2.辯論的順序、次數和時間限定規則保障了各成員對相關問題的充分評價,能夠相當程度地克服群體思維和群體極化的討論弊端。評價階段要求成員對問題作出估計,并對其他成員的觀點作出回應。辯論的順序規則要求同一時間僅允許有一名成員對該議題發言,并通過對成員發言次數和時間的限制防止辯論無休止和無意義地糾纏,既利于成員對于待辯論的議題事先有個清晰的知曉,又利于自己觀點的展示和對其他成員觀點的回應。
3.辯論限制的調整規則保障了共識的達成,能夠進一步克服議題偏離的討論弊端。解決問題階段要求成員在前述意見充分表達和相互回應的基礎上,針對待決問題達成共識。為了保證共識的順利達成,辯論制度充分考慮到個別辯論議題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在辯論限制的基礎上設置了一定的調整機制。例如,有的委員認為發言需要詳細展開闡釋,申請延長辯論發言的時間,或希望進行多次發言的,經主持人根據辯論限制的調整規則進行裁決后便可進行。
4.辯論的禮節規定保障了和諧關系的維護。成員之間的關系維護是保證后續辯論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為此,辯論制度要求發言人以及其他成員在辯論的過程中必須遵守一定的禮節,以便保證辯論能夠順暢而有序地進行。例如,嚴禁攻擊其他成員的動機、所有的辯論必須通過主席(主持人),等等。
辯論的相關規則不僅在理論上與任務取向型群體決策的目標任務相吻合,而且辯論制度在國外的民主進程中實際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體現在美英等國的立法辯論過程中。例如,近年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一些憲法解釋案中援引外國法律和國際條約的做法便在美國引發了一場大辯論,以斯卡利亞為代表的保守派大法官和以布雷耶為代表的自由派大法官展開了激烈爭辯。①參見杜濤:《美國最高法院關于外國法的大辯論》,載《美國研究》2010年第3期。此外,我國的人大立法或者議事也已經開始嘗試引入辯論機制。據了解,2007年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在討論物權法草案和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時,專設議程允許代表即興發言,甚至進行公開辯論;又如蘭州市人大常委會也將辯論機制引入議事規則之中。
1.美國的立法辯論。美國經過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演進,于二十世紀初建立了規范性和特色鮮明的立法辯論制度。①李店標:《美國國會立法辯論制度介評》,載《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作為美國國會辯論的兩種類型之一,美國立法辯論主要指眾議院和參議院對當前或未決立法進行的一般辯論。②Michael AGenovese , Lori Cox Han ,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Civics .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9, p. 80.但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參議院的辯論并非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辯論,因為其發言(時間、內容等)限制較少。相對而言,眾議院的辯論則要合規的多,也更能代表美國的立法辯論水準。美國眾議院的辯論根據辯論主體、辯論議題、辯論權限、辯論限制等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類(如表二)。

表二:美國眾議院的立法辯論
2.英國的立法辯論。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議會的國家,也是最早實行立法辯論的國家。鑒于英國議會的平民院是其主要的立法機構,立法辯論自然也主要集中在平民院里。以英國平民院全院大會為例,其立法辯論程序包括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均設置了不同的辯論程序(如表三)。③蔣勁松:《議會之母》,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633頁。

表三:英國平民院全院大會的立法辯論流程
3.美英立法辯論制度的比較與借鑒。美國眾議院的辯論與表決有嚴格的區分,并且由不同的部門分別享有,通過辯論與表決的適當分離防止群體思維和群體極化,充分實現了辯論為表決服務的宗旨。英國平民院的辯論嚴格按照辯論的相關規則層層進行,精巧設置了辯論的整個流程,保證了辯論始終圍繞同一議題展開。通過比較,不難看出,遵循嚴格規則的辯論是有效表決的必經程序,能夠克服群體思維和群體極化的弊端,有利于群體共識的達成。
我國的審委會事實上承擔著統一規范法律適用的司法職責。《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不僅對于審委會的議案范圍作了進一步限縮,而且明確合議庭應當提出并列明相關的法律適用問題并歸納不同的意見和理由。由此可見,審委會只對合議庭就法律適用上存在不同意見的個案進行討論并作出決定。由此,在審委會議案中,對于合議庭存在不同意見的案件引入辯論機制,完全符合審委會堅持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因為,“辯論”符合去行政化的改革要求(不受委員在行政級別和法官等級上的差異性拘束),體現了司法民主的特性;“表決”貫徹了遵循多數意見的集中制要求。而且,經由辯論后表決作出的決議更能實現統一裁判尺度和標準的司法目標。
審委會議案方式引入辯論機制時,首先應當明確辯論的議題是什么,防止辯論的分散;其次需要合理規制辯論的程序和規則,防止群體思維和群體極化;最后才能作出表決并形成決議,實現審委會議案的目的。
一般而言,辯論應當圍繞著議題而展開,且這個議題在辯論開始前便已經確定,不能在辯論過程中臨時提出。鑒于目前審委會議案范圍已經作了大幅限縮,僅限于合議庭就個案在法律適用方面提出的不同意見進行討論并作出決定,因此,審委會辯論的議題應當限定于合議庭提交的、涉及法律適用的意見和理由。這是因為,一方面,具體案件的審理者和裁判者是法官和合議庭,只有法官和合議庭才真實了解案件的全貌,審委會雖然繼續保留,但不是直接的審理者和裁判者,僅能根據法律授權以多數決的形式決定需要討論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使審委會認為合議庭的各種意見均不成立,也可以通過交由合議庭再次討論的形式予以救濟,并不會因沒有救濟措施而導致案件不當裁判。相反,審委會直接在合議庭所報意見之外徑行裁判的做法明顯與“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改革目標背道而馳。
審委會展開辯論前,應當有一系列較為嚴格的準備程序:
1.嚴格審查審理報告的形式是否完備。審理報告的形式審查是啟動審委會的前提和基礎,對于沒有明確的辯論議題或者議題明顯不屬于通過辯論可以作出決議的情形,不應準予提交審委會,真正實現審委會的過濾功能。如果審查認為審理報告符合審委會通過辯論可以作出決議的,則將該審理報告分發給各位委員事前審議。
2.合議庭共同向審委會報告。為了保證合議庭就本案法律適用方面的不同意見和理由能夠客觀全面展示,防止主審法官一個人報告時存在主觀傾向,有必要在主審法官報告完案情及本人意見和理由后,賦予合議庭其他成員補充發言的機會,并共同接受審委會委員的詢問。
3.建立審委會預表決制度。合議庭成員匯報完畢后,審委會委員應當針對需要討論的事項進行預表決,表明各自初步支持的意見。為了防止預表決過程中受群體思維的影響,應當禁止預表決前的提示性發言,同時表決一般采取秘密的方式進行。預表決以后,如果審委會存在分別支持合議庭不同意見的情形,主持人可以宣布休會,將意見相同者另行安排在一起進行討論,為辯論作準備;如果審委會一致支持合議庭某一種意見,則無需進行后續程序,直接以預表決結果形成審委會決議即可。
一般的對抗式辯論是在正反兩方之間進行,往往是基于某一議題發表支持或反對的意見和理由。然而,審委會辯論的議題是基于合議庭就某一個案在法律適用方面的不同意見和理由,受不同審級的合議庭成員有不同人數組成的影響,合議庭的意見可能存在兩種以上的情形,且意見之間往往不受正反兩個角度的限制,可以是多角度的不同意見。因此,審委會的辯論程序和規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1.辯論的程序方面。首先,審委會經過預表決形成幾方陣營后,每方均需指定一名委員作為后續的主要發言人員,重點闡述己方觀點,其他委員只有經過允許才可以按照規則進行補充,克服隨意發言導致的前述弊端。其次,不同陣營的主發言人員的發言順序應當遵從一定的規則,根據群體思維中“多數影響少數”的規律,一般先由持少數意見的一方先發言,持多數意見的一方后發言。最后,各方陣營中的其他委員也可以補充發言,但均需在主發言人發言完畢后才可,也應當遵循少數意見者先發言,多數意見者后發言的順序。當然,上述的發言順序僅僅是一般規則,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應當由主持人根據辯論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掌握,但總的原則不能隨意更改。
2.辯論的規則方面。一方面,主持人作為整個辯論過程的主導者,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影響力,不能直接參與到具體的辯論過程中,否則極易導致前面所述的隱形暗示,實質影響各方的發言,最終又出現群體極化問題,讓本身民主的辯論制度成為虛設。另一方面,各方的發言從形式上和實質上均應當有所限制。形式方面,各方主發言人和補充發言人的發言次數均應當有所限制,可以督促各方高效的發言,防止久拖不決;實質方面,各方的發言不僅需要闡述己方的觀點,也需要針對對方的觀點提出反駁意見,不能自說自話,形成不了針鋒相對的辯論格局,無法有的放矢。當然,作為文明社會的制度產物,盡管辯論的整個過程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但卻不允許出現任何攻擊性的語言,也不允許脫離議題之外的過多言論。
辯論的程序設計是為了給最終的表決提供充分的參考,讓各種觀點可以針鋒相對的充分闡釋。因此,辯論結束后,主持人應當像總結庭審小結一般,將各方的觀點(包括己方的正向觀點和反對對方的反向觀點)再次明確,方便最終的表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最終表決過程并不受先前預表決的制約和影響,審委會委員可以根據辯論過程中的發言和觀察,獨立且理性的判斷議題的各種意見,從低等級法官到高等級法官依次表決,主持人最后表決。最終,審委會根據辯論和表決后的多數意見,形成審委會決議意見。鑒于辯論嚴格限定于合議庭提交的諸多意見的范圍之內,故最終形成的決議意見一般是合議庭諸多意見中的一種,可以直接作為案件的裁判意見予以下判。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規定,審委會委員的履職情況應當進行考評和公示。為了真正調動審委會委員實質參與審委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審委會的每次辯論真正發揮實質效果,實現通過一個案件的辯論解決一類問題的目的,需要重點考核辯論過程中每個委員的發言情況。一般而言,擔任主發言人的委員相對其他委員而言應當認為更為積極和主動;發表實質觀點的委員相對僅做出同意或反對的委員而言應當認為更為積極和主動,等等。審委會委員的表現情況既可以作為以后審委會委員增補的重要依據,也可以作為審判專家等內部專業人士選拔的重要依據,讓審委會的辯論成為各委員充分展示自己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場合。
審判委員會作為我國法院間接從事審判的審判組織,旨在通過民主集中制的議案方式克服群體思維和群體極化,匯聚共識,保證個案議決實現統一裁判尺度和標準。然而,以往的審委會隨意、無序和偏離議題式的討論方式難以實現這一要求。辯論制度不僅可以保證整個議案過程圍繞合議庭的不同意見展開,真正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的目標,而且可以保證議案過程中不同意見的充分表達,實現集中下的民主和民主上的集中。因此,辯論制度從辯論前的準備、辯論的程序和規則以及辯論后的表決方面對傳統議案方式的理性改革,既有利于個案問題的深度剖析和解決,更有利于類案問題的類型化經驗總結,形成類案指導性意見,滿足改革后審判委員會價值功能的最優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