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紹功
共享單車當然不會因為行業洗牌而消亡,畢竟在許多大城市,“最后一公里”仍然是人們出行的痛點。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共享單車的生存空間
2018年冬天,1000多萬名用戶在線申請退押金,還有綿延數百米的隊伍排在了ofo北京總部門口。靠資本驅動、押金助流的共享單車,終于在誕生兩年半之后,滑到了過山車道的低谷。猶如一場大夢,終于到了要醒的時候。
“這些車難道不需要花錢嗎?!”共享單車投放最瘋狂的時候,曾有業內人士憂心忡忡地疾呼。但是,全國仍有成千上萬家自行車制造企業被卷入這場“泡沫的狂歡”,有的大型企業數以億計的貨款無法收回。行業觀察者憤怒地指責這場“無計劃、無底線”的燒錢大戰,“讓中國自行車制造業發展停滯了兩年”。
然而,洗牌之后,基層的共享單車經營者反而感覺更踏實了。“終于可以回歸正常的商業邏輯了。”一位共享單車企業的區域負責人如是說。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們又開始遇到新的麻煩,很多停在合法區域的共享單車也在莫名其妙地消失。一年間,這背后已然形成一條黑色利益鏈。解決管理不善滋生的問題正成為新的難題。
共享單車當然不會因為行業洗牌而消亡,畢竟在許多大城市,“最后一公里”仍然是人們出行的痛點。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共享單車的生存空間。一個個停車管理試驗空間在全國多地興起,代表了對共享單車共建共治共享的努力。
在新的形勢下,共享單車如何騎行下半場?消費者、企業經營者、管理部門和行業專家似乎正在達成一個共識:要加速為共享單車的發展建章立制,讓使用、經營和管理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地雞毛之后,唯有如此,共享單車才能真正回歸那個“騎行讓生活更美好”的初心。

天津小鎮王慶坨,全國有75%的電動車、自行車出自這里。最紅火的時候,連小鎮的農田上都堆滿了清一色的共享單車。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這里的很多自行車廠和零件廠開始大門緊閉,有的已經搬家,有的紛紛轉型外貿訂單生產。受共享單車企業大量欠賬的影響,能做整車的企業也不再愿意接單,只零零散散地做一些車架等零件業務。
天津最大的幾家自行車制造企業是受共享單車拖累重災區。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這些企業背負的欠賬少則數億元,多的有數十億元。企業負責人已經不愿意在行業內說話了。
上海鳳凰自行車公司是把ofo告上法庭的傳統自行車制造企業之一。在與ofo的合作中,作為百年老品牌,上海鳳凰一直希望借助共享單車來實現品牌的年輕化、時尚化。但是給ofo專供自行車還沒交付到1/4,鳳凰就發現6800多萬元賬款收不回來了。這直接導致公司2018年上半年的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超過50%。
大企業傷筋動骨,小企業更有直接破產的。共享單車泡沫的破滅,導致上海、天津、浙江、江蘇的自行車制造業遭受重大影響。“江蘇十幾家零件廠,應收貨款損失少的上百萬,多的幾百萬。零件企業都這樣,整車企業更不好過。” 江蘇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陸金龍說。
兩年前,自行車制造業企業還在集體觀望,希望能讓共享單車的子彈再飛一會兒,是兩年后業內發現,即便是連捷安特這樣號稱冷靜的企業“也沒能控制住自己”,一頭扎進了共享單車狂歡派對中。
伴隨著共享單車企業的沒落,不僅是應收賬款的損失,還有每年2000萬的自行車產能需求沒有了。這幾乎占了中國自行車年產能的三成,意味著許多企業為此上的生產線都打了水漂,大量的工人會面臨就業難題。陸金龍說,“我在這個行業干了45年,還沒有經歷過這么大的波動。”
這樣的波動影響是巨大的。業內人士預計,在共享單車出現之前,中國自行車年產能已經達到7000萬輛左右,其中5500萬輛都是高質量的車子,企業紛紛在研究如何提高質量以迎合國內外高端市場。共享單車的到來,中斷了許多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過程。“我們的行業至少因此停滯了兩年!”陸金龍說。
“這么大的泡沫,這么瘋狂的夢,是應該醒了!”一家共享單車企業東部地區的負責人王令(化名)說,這兩年多來,這個行業是被催熟的。經營者更關心的是投放車輛、用戶訂單、用戶數量是否增長,根本沒有人或者說來不及去關心這個事情到底賺不賺錢。
“共享單車需要重拾用戶的信心!”被行業傳言套現離場的胡瑋煒如是說。然而,這個事情有點艱難。28歲的南京市民劉雅鳴是共享單車的深度用戶,現在他正在猶豫是不是要從ofo、摩拜等平臺上把押金退回來。“車子越來越舊,騎行體驗越來越差,我還擔心他們會不退押金。”他說。

王令覺得,要化解用戶的疑慮,只能更踏踏實實地做事。他所在平臺已經取消了對用戶的押金要求,這像一個橄欖枝拋了出來,企業希望能夠釋放新的善意。
2018年,王令都在忙著提升車輛的運營效率,思考怎么把車輛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他略帶興奮地說,這一年平臺故障車的處理成本降低了50%。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過去運營成本有70%被花在了找車和處理故障車上。
“當企業開始從運營管理角度考慮投入和產出時,共享單車才真正回到了正常的商業模式。”一家共享單車區域負責人劉明(化名)說,未來,共享單車會進行艱難轉型,比如,可能不會再有那么多免費騎行福利,同時新車的投放量會減少,但是希望擺布更加合理,讓每輛車都能被更好地利用起來。
毫無疑問,剛從資本的漩渦中脫身的共享單車,要想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正視管理的問題。法律界人士認為,雖然政府購買服務帶來了問題,但源頭其實還在共享單車企業身上。應當防范管理不當滋生不良利益鏈,更應該加強對共享單車的規范管理。
住建部相關調研顯示,享單車企業運維人員配比偏低。目前,在電子信息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單靠信息監督平臺掌控共享單車運營維護調度,是無法實現和滿足停放管理需要的。因此,只有匹配與共享單車投放數量相適應的線下維護人員,才是比較有效的管理辦法。但目前大部分共享單車企業都無法滿足運維需要。
以成都為例,據統計按正常的維護調度需要,運維人員與單車總數比例應為1:200至1:100,即運維人員應占單車總投放量的0.5%至1%左右。但實際運維人員最多的企業人車比僅為0.12%。
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的停車設施管理中心負責人都談到,單車企業與屬地配合不夠。因為運營企業與屬地管理部門和街辦既沒有隸屬關系,也沒有經濟利益,個別企業時而存在不服管、不配合、溝通不暢等問題,配合程度有好有壞,處理問題時快時慢,特別是在應對上下班高峰期“潮汐式”擁堵現象時,不及時、不積極、搞拖延。多地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未來對于運維人員的比例和企業配合管理,都將研究制定相關制度,以實現真正有效的管理。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這一年里,東南大學副教授顧大松跑遍了共享單車問題集中的主要城市,尋找一些管理成功的經驗和案例,“其實經驗正在推廣”,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