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泰市特殊教育學校)
孫某,男,11歲,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測量,IQ=21,屬重度智力障礙。言語發展遲緩,能用詞語簡單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喝奶、回家等,交流困難,多重復教師問題最后幾個字。入學后,適應能力差,開始表現為不喜歡上學,每到周三、四、五就焦慮,想回家,表現為哭鬧不止。
確立終點行為,在學校削弱因想回家產生的焦慮情緒,安靜的等家長來接不再哭鬧
1.心理行為評估
通過個案調查法對孫某進行觀察與分析,對平時接觸人員調查,對行為問題進行記錄。
2.觀察和記錄
對接觸的相關教師進行訪談,進行家訪,觀察生活環境,訪談家中的小伙伴及經常接觸的親人。資料收集后進行整理和分析,調查造成焦慮問題的原因以及設計矯正方法。本次矯治的偏常心理目標是在表現出的焦慮問題,不良行為目標是哭鬧不止,我們采用次數記錄法,將在學校相關人員觀察到的焦慮狀況和哭鬧行為次數進行觀察記錄如下:在四周的時間內,均表現出在周三、四、五出現焦慮情緒和哭鬧行為,周四周五情緒激烈,哭鬧時間較長,周一周二較少出現,可能存在的誘因是有少部分家長會在周三周四看望孩子,國家小長假有多數在周三周四放假,在其心中形成這一天該回家的潛意識。極度渴望家長來接自己的焦慮情緒。

注:通過上述表格顯示結果可以發現,焦慮水平是處在較高水平的,哭鬧次數及持續時間雖有所下降,有家長提前來接的原因,總體上哭鬧次數較多,持續時間較長。
3.行為界定和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孫某是家中獨生子,出生后家長就發現其智力低下,學習語言緩慢,重度智力障礙,認知水平較低,性格內向,不善于和同學交往。
(2)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是智力障礙兒童入學前習得行為的主要來源,媽媽對其非常疼愛,基本上包辦了吃飯、穿衣、洗臉、玩耍、擦屁股等一切,基本上不和別的小朋友接觸,在家中對電視等沒有興趣,獨自玩最遠的地方是到家門口看汽車。對母親非常依賴。
(3)社會因素。由于語言發展遲緩,交往能力受限,智力低下,導致同齡的小朋友不和他玩耍,甚至還欺負他,使他懼怕和外人接觸。父母由于怕被人嘲諷,孩子被人欺負,束縛了孩子與社會的交往,在一個新的環境中,離開父母的保護,孩子往往不能適應。
在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后,我在和教師、家長溝通的基礎上,制定了干預策略,以消除焦慮情緒及哭鬧終點行為,具體如下圖。
1.強化階段Ⅰ(第五周)
培養交往意識,鼓勵同學們和他一起做游戲,鼓勵他幫老師做事情,幫助他適應學校環境,樂于在學校生活。由于他不感興趣,對焦慮情緒改善幾乎沒有作用。在其哭鬧時,采取懲罰的方法,讓其站在講桌邊聽課,進而收起他的畫筆。從表3來看,這兩種方法的效果不明顯。
2.強化階段Ⅱ(第六周)
采用正負強化結合的方法,在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言語上的安撫,對表現好的同學及時表揚,希望能為其樹立良好的模仿榜樣,由于其認知發展的水平較低,對于教師的言語理解能力較差,效果不理想。出現哭鬧時,則告訴他,如果不哭,老師就會獎勵他一塊糖果,繼續哭鬧則收回糖果,獎勵糖果后有一定的效果,能夠暫停哭鬧15分鐘左右。從表3看出,這兩種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哭鬧的時間縮短,出現的次數改善不太明顯。
3.強化階段Ⅲ(第七周)
采用認知療法,由于智障兒童的智力缺陷,無法通過改變其不合理信念的方法,來消除情緒困擾,改善行為。樹立一個合理的信念,給他一個希望,當他出現焦慮情緒是就告訴他:“媽媽星期五就來”,并多次重復說給他聽。教會全體學生,媽媽什么時候來接?星期五就來,老師不在孫某身邊時,同學們就會告訴他這句話。在紙上分別寫上周一到周五,過一天劃去一個,樹立時間意識,在周五時讓其母親早來接,從表3看出,這種方法效果明顯,焦慮情緒、哭鬧均有明顯減少。
4.強化階段Ⅳ(第八周)
在第七周基礎上,進一步樹立“星期五,吃過飯就來”從表3看來,還有一點焦慮情緒,但沒有哭鬧,說明效果良好,在實際生活中,孫某見到每個老師都問,星期五吃過飯就來,得到老師們的肯定后,就高興起來,自己走開玩耍,家長在周五下午來接,也沒有出現哭鬧不止的現象。
5.維持階段(第九周第十周)
實驗結果:從表3表5看出:這兩周雖偶有焦慮情緒,但基本沒有哭鬧,經過十周的矯治,基本消除了他因想回家產生的焦慮情緒,和哭鬧不止的不良行為,這說明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實驗是成功的。
分析和討論:
(1)實驗與研究表明,智障兒童的情緒焦慮問題除了有不能很快的適應新的環境,而出現哭鬧不止的不良行為。所以對于智障兒童焦慮情緒、哭鬧行為的矯治過程也是對家長教育理念的更新。
(2)矯治的過程也是與智障兒童充分交流的過程,是對智障兒童充分理解的過程,要從兒童的興趣入手,在本案例中培養其交往意識,獎勵糖果,均沒有抓住該智障兒童的興趣所在,所以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懲罰法的利用更是沒有充分了解兒童而選擇的錯誤方法,矯治的過程中重要的還是要調動智障兒童本身,才能取得較好的矯治效果。
(3)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與策略對孫某的偏常心理進行矯治,經過十周的訓練,焦慮情緒得到了改善,從每周的10次明顯焦慮,哭鬧不止到目前輕微焦慮且不再哭鬧,在前幾種方法效果不明顯的時候,及時調整干預措施,從認知入手,是本次實驗成功的原因之一。結合本案例,焦慮的產生與對父母的依賴有較大關系,父母的包辦束縛了智障兒童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