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6日文章,原題:人工智能(AI)機器人給食品制造廠家增加利潤,為大規模應用鋪路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在上月提交給中央政府的報告中稱,超過10家傳統中國食品制造商從3年前開始參與政府支持的AI品嘗項目后,利潤顯著增加。該報告稱,機器人品嘗的食物包括煙熏五花肉、黑米醋、掛面、黃酒和茶葉。
江蘇鎮江恒順香醋產品遠銷39個國家,去年該公司的銷售額增長50%,達到18億元人民幣,其中約1/3歸功于其“AI試味員”。報告稱,品嘗機器人“提高了生產率,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穩定性,降低了生產成本,并為推廣國外傳統美食提供了技術支持”。
這些機器人被安裝在生產線的各個位置,監控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食品狀態,并且可以在工作中學習。這些機器人配有光電傳感器,模仿人的眼睛、鼻子和舌頭,還有“大腦”運行一個神經網絡算法,能夠自動調整速度以及其他生產條件,以確保所有食品的顏色、味道和口感相同。在過去,這項工作是由人類品鑒師來完成的。但這一過程很緩慢,且評估結果因人而異。
在中國,食物的味道是否應有統一標準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根據江蘇揚州2015年發布的一項規定,著名的揚州炒飯必須有紅、綠、黃、白、橙五種顏色,而且味道必須是咸的而不是甜的。四川的魚香肉絲需切10厘米長;而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當地對“孔府菜”也做出了類似的嚴格規定。
不過,這些規定因為反對聲大而未得到有效實行。中國烹飪協會國際部部長孫琳表示,食品口味的判定不應交給機器人,“中國食物極其講究,可能是世界上最難標準化的”。她說,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八位廚師可能將同一道菜做出八種不同的口味。▲
(作者斯蒂芬·陳,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