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4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脫貧攻堅時,走進直播間,與村民親切交談,并點贊柞水木耳,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強帶貨”。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種寄托農戶增收希望的農副產品面臨待銷的難題。但危中有機,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次疫情讓原本站在風口的“直播行業”再次“迎風起舞”,成為了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因為這種“帶貨”方式不僅解決了農副產品銷售難的“燃眉之急”,也讓老百姓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了起來,切實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國多地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扶貧模式,紛紛搭上互聯網這趟“高鐵”,讓更多的優質山貨走出“深閨”,走進了城市的千家萬戶。經過幾年的發展完善,電商扶貧已經逐漸成為精準扶貧的一把利器。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了3975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5倍。通過這個數據,我們不難看到,電商雖然是新型產業,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將成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互聯網迅速崛起的大趨勢之下,不僅市長、縣長、鎮長紛紛走進直播平臺,成為了“帶貨主播”。一批富有新思想、新技能的青年人也回到家鄉,搶抓發展機遇,開始電商創業,在廣袤的農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云南大理“90后”女孩楊寧直播賣農產品,年銷售額超千萬元;陜西殘疾小伙孫陽“舌尖開網店”,闖出一片天……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已經通過“直播+農業”的方式,帶活了一方經濟。

推動電商扶貧,除了抓住“人”這個核心要素,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要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將農村網點打造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平臺。
二是要通過集中培訓、上門服務等措施,進一步加強農村電商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更多具有互聯網意識的“新農人”。
三是要突出“品質為王”的原則,推進本土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附加值,讓質量過硬的農產品不愁銷路。
電商扶貧搭起了農村致富橋,也為脫貧攻堅按下加速鍵。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要繼續做好電商扶貧“大文章”,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有序銜接,讓電商扶貧展現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