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娟
摘要: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蘇北脫貧攻堅質量關系江蘇小康社會水平,需要厘清目前蘇北精準扶貧困境。本研究以淮安市為例,從“內源—外源”融合發展的扶貧機制建立、發揮鄉村振興戰略對資源配置優化的牽引作用兩方面探討空心化下蘇北精準扶貧的出路。
關鍵詞:空心化;精準扶貧;蘇北;淮安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一年。蘇北脫貧攻堅成功與否不僅直接關系到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還關系到江蘇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更關系到江蘇省“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目前蘇北的扶貧工作并不輕松,在此背景下,審視淮安市精準扶貧面臨的實際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以淮安市為例,對淮安市八個縣區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研。在調研中發現,淮安市的脫貧任務絕不輕松,已脫貧的低收入人口、已出列的經濟薄弱村仍存在返貧風險。
一、空心化下蘇北地區精準扶貧的現實困境
困境一:農村空心化背景下,基層扶貧走入“深水區”
一方面,伴隨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力”“智力”大量流失[1]。2018年淮安市還有569個集體經濟收入低于18萬元的“低收入村”。淮安市施河鎮是全國有名的“智教樂享”小鎮,鎮上教具企業云集,是典型的鎮級經濟發達,村級經濟薄弱點。很多本地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順帶在外安家。留守家庭的大多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以及學齡下的兒童。農村脫貧主體嚴重缺乏,脫貧項目更是鮮少,更不用談提升村集體經濟了。另一方面,農村“三缺”現象加劇了大數據精準扶貧的難度。淮安市是省內率先使用大數據精準扶貧的,大數據精準扶貧對于執行者和操作者的知識文化素養以及計算機網絡設施均有基本要求。
困境二:脫貧增收數據喜人,小波“返貧潮”悄然襲來
截止2017年底,淮安市已脫貧低收入人口21萬人,已有91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達標出列,分別占“十三五”時期總量的49.7%和53.5%。淮安市還對重點片區關鍵性工程加快實施,黃花塘革命老區“點穴式”幫扶項目全面啟動生效。脫貧增收數據喜人,但是也存在著小波的“返貧潮”。以淮安區蘇嘴鎮衡河村為例,因病因災返貧現象已然存在。大多數貧困戶仍然保持著“等、靠、要”的思想。
二、“二重路徑”:走出困境的對策
(一)建立 “內源—外源”融合發展的扶貧機制
(1)以優勢資源為基礎,打造以市場為主導的扶貧項目,形成跨區域產業集群。一方面,加大市場調研,依據本地優勢資源,生產市場需要的、短期內能消耗的產品。政府要加強指導,各市扶貧辦要專門設立一塊職能,將各縣區扶貧項目統一梳理,避免類似“烘干”項目一擁而上。對優質的扶貧項目要加大資金投入,優化項目的運作機制,形成標準化、模式化的生產線,進而衍生子項目,以“以母帶子”繁殖的方式將優質項目擴展到更多貧困地區。對第三部門、企業、個人參與程序進行明確的同類分析,實現第三方人力資源分門別類下沉到扶貧項目中。另一方面,實行“鎮村合一”的農田運作模式。由鎮農發公司牽頭,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先示范,后帶動”的路子,先將鎮周圍的幾個村的農田聚集,通過“鎮農發公司+村級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將“5G”等高科技手段引入到農業生產中,實現智能化生產和管理,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以此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2)以指標監測為杠桿,走符合村鎮實際的綠色減貧之路。有專家指出,綠色減貧是可持續最強的共享發展模式[2]。貧困地方人口大多數受教育程度低,生存技能較落后,自身減貧能力不足,依靠政府的單向扶持。而綠色減貧措施的實施強調的是扶貧方式從外源向內源轉變。要以指標監測為杠桿,走符合村鎮實際的綠色減貧之路。一要慎重對待異地搬遷扶貧,以貧困戶的滿意度為指標。必須做好易地搬遷群眾滿意度調查,找出困難群眾想要的易地搬遷的路子。二要結合地方實際決定是否上光伏項目,以光伏項目對貧困戶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指標。
(3)以“扶智與扶志”為基層扶貧干部工作的重心,先扶志后扶智。要逐漸轉化一些政策無償性的支持,政府要把握幫扶的力度,逐漸將“主導”轉化為“引導”, 要把“扶智與扶志”為基層扶貧干部工作的重心引導貧困戶依靠自身脫貧增收。首先要正確的宣傳國家的扶貧政策。有些小額貸款,有的貧困戶認為是國家免費自助的,最后無法償還。包括一些醫療政策,就業政策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正確的宣傳。其次要與本地的高校實施技術性的對口幫扶,實現高效幫扶技術和人才資源的下沉。最后,定期舉辦“科技助農”、“走出貧困”等講堂,扶硬貧困群體的志氣,扶起貧困群體的智慧。
(二)發揮鄉村振興戰略對資源配置優化的牽引作用
(1)加強村級組織軟硬件資源投入。在大數據精準扶貧的背景下,加大網絡設施和相關設備投入,做好與上級政府溝通,爭取上級政府對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做好與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的協商,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及補貼,鼓勵經營商加大對貧困村落基站布點,為這些地方提供優質的服務端。
(2)加速對空心化地區人才的輸送和培養。加速優化村組織人才結構,引進和培養青年人才。要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送”,加大對貧困地區村官的招聘力度,給予政策性補貼,同時建立相應的人才下沉制度,貧困地區的村官服務基層必須滿一定年限,其所在地區脫貧成果可作為其崗位晉升的重要依據。
(3)將空心化嚴重的臨近村落合并整合資源。對空心化現象較重,勞動力流失大的村莊,進行臨近合并,并且附帶政策補貼鼓勵性集中居住。將分散的養老、醫療、衛生等公共資源進行整合,有目標有重點的集中提供。對合并后的集中居住區道路、環境等進行優化。
參考文獻:
[1] 秦良芳.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鄉村治理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動態,2019,(2).
[2] 李廣志.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實施困境及對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