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鋒
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而作為文明的發源地,當地的確孕育出許多藝術形式,豫西剪紙藝術就是其中之一。在道家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影響下,豫西剪紙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黑色成為其代表色。同時,由于豫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豫西剪紙不僅粗獷豪邁,也精巧細致,其以豐富的內涵,展示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豫西剪紙藝術的起源
豫西剪紙藝術指的是河南省晉豫大峽谷的南部、南陽盆地以北地區的民間藝術,該地以山地、丘陵和黃土坡為主,地理位置相對封閉。而正是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在剪紙文化的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當地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剪紙文化。獨特的豫西剪紙藝術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由于物質需要而傳承下來,人們對它的喜愛幾乎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種的剪紙樣式和夸張的變形為豫西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增加了活力。
豫西剪紙藝術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延綿至今,是因為豫西剪紙能夠表達當地的民俗特征和一些風情、風貌等,同時豫西剪紙有著古老的傳說和多元的歷史淵源,當地流傳著為人所熟知的三則古老傳說。
其一是“周成王剪葉封弟為王的故事”。周成王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和弟弟叔虞一起出去玩耍,看到地上有一些梧桐樹葉,便隨手揀起一片看了看,一時興起用剪刀將它剪成“圭”的形狀并交給叔虞,并笑著對他說你現在是諸侯了。若干年后,沒想到笑話成真,叔虞被封為唐國第一任國君。
其二是老子的“青牛救民”故事。傳說,老子在函谷關修行,專心作《道德經》時,當地爆發瘟疫,卻缺醫少藥,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老子的青牛吐出了一個大肉團,老子便用青牛吐出的“肉團”制成仙丹,治好了當地百姓,消除了瘟疫。人們都說老子的牛是頭神牛,具有鎮邪除魔之功,從此以后人們就用黃紙剪成一只金色的牛,然后把它貼在門口。金牛的下面有一條紙條,用朱砂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其三是漢武帝以剪紙的影排遣自己的思念之情。傳說,漢武帝最喜愛的李貴妃死后,他非常悲傷,終日寢不安、食無味,思念成疾。齊地方士李少翁是個懂神仙方術的人,為了排解漢武帝的思念之情,他把李貴妃的影像剪了出來,掛在帳上,然后又在紗帳中點燃燈燭,使映出的李夫人身影在帳幔上隨之起伏飄動。漢武帝在遠處看,遠遠望去猶如李貴妃的真人到來一樣,他的思念之情得以排遣。從那時起,河南的西部地區就一直流傳著剪紙藝術。
依據這些傳說確定豫西剪紙的起源,尚不足為憑。但可以推測,剪紙藝術當起源于紙張出現之前。在紙張尚未出現的周代,古人已知用樹葉等材料鏤刻出各種實用圖形(如青銅器上的浮雕連續紋飾),這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漢代民間已使用鐵質剪刀,河南西部出土的文物已經證實。
再者,豫西剪紙藝術的產生也有著多元的歷史淵源,它與古代文明的誕生、發展和傳播有著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虢國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嫡親諸侯國,西周后期,從陜西東部遷到豫西三門峽一帶,建都上陽(今三門峽市李家容,公元前665年)。后來,晉國設計從虞國派兵,從而滅掉了虢國,為后人留下了“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成語典故。虢國雖然是個小國,存在的歷史時間不長,但這個國家豐富而燦爛的文化藝術為河南人民留下了無法估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虢季、虢仲兩座君主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國寶級文物,最吸引人的要數百種美麗的仿生玉:翱翔的龍、咆哮的老虎、展翅欲飛的鷹,以及蟬、龜、銅蕊鐵劍等,玉器、銅器上的多樣紋飾、精美雕刻的動物造型為豫西的剪紙藝術奠定了基礎。
歷史的發展規律證明了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既非必然的也非偶然的,在它形成之前,一定有著與之相關的藝術形式或藝術特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反復實踐、發展,從而形成另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二、豫西剪紙藝術的特征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各族人民世代生活和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文化結晶。其獨特的本土文化氣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審美情趣,展現出中華民族的藝術特色和民俗精神。幾千年以來,剪紙以它獨特的魅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展著,寄托著人們的情懷、愛憎和企盼。它們總是以最樸實、最真摯的美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表達了人們的情感。郭沫若曾談到剪紙:“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淳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天工,美在民間永不朽。”豫西剪紙以獨特的魅力帶給人類純真的感悟和生命的歡樂。豫西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深受南北文化的影響,使得豫西剪紙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豪邁,又有南方剪紙的精巧雅致。
(一)造型的夸張變形
夸張變形、概括取神是豫西剪紙的造型特點,在此基礎上賦予極大的想象力,給人帶來美感和聯想的余地。河南農村盛行枕頭頂花樣,主要是剪一些花、瓜、蓮、石榴的花樣。民間藝人剪的枕頭頂花樣極為概括夸張,剪藝極為高超嫻熟,在突出主題的基礎上大有發展,剪的花既枝繁葉茂,花無重樣,葉有多變,又夸張概括簡練,把現實中的瓜藤枝蔓壓縮到最短的限度,雖是瓜藤卻又如花般賞心悅目,實在是難以想象,耐人品味。
傳統的“寶相花”裝飾圖案就是對花卉總的概括,圖案中有枝丫有藤蔓,有花有葉有果有籽,同時共生,花非真花、葉非真葉,卻又勝似真花、真葉、真藤、真蔓。豫西剪紙以鋸齒紋、月牙紋、鐮刀紋、鍋紋和內圓外方的構圖而獨具風格,制作工藝簡便,內容以花鳥魚蟲和傳統題材為主,分為窗花、門簾花頂棚花、炕沿花、燈籠花以及繡花底樣等。這些紋樣來源于對生活中圖像的模仿與概括,如月牙紋可以表現動物的羽毛、植物的紋路、人物的眉毛等,這是因為月牙紋與植物的紋路有相似之處。不過,民間藝人不一定用月牙紋來表現植物的紋路,也用鋸齒紋來表現植物的紋路,因為鋸齒紋同樣是對植物紋路的模仿與概括。在對紋樣的選擇取舍中,作品的風格由此而生,“寶相花”裝飾圖案中的月牙紋就是對瓜果紋路的概括,簡潔的幾筆使圖案變得生動、活潑,意趣無窮。
(二)簡練質樸,適度修飾
刀法簡練質樸是河南剪紙的另一特色。剪紙作品無多余之刀、多余之處,毫無造作之感,就連報紙、書紙都不會影響它們的“語言”陳述,表現出質樸如“土”般的直白。民間藝術的寶貴就在于此,自己對一切的感受都是心底的“語言”,不加任何過多的修飾,簡單大方,直抒胸懷,唯有的是真誠。如果說增加修飾的話,那就是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對美好生活執著的愛,對生活美好的感受。那畫面上洋溢著的質樸情感無不打動每一個人,同時又給人以輕松、愉快和無盡的回味。
豫西剪紙常常用簡練質樸的手法勾勒出作品的主形,然后添加造型上必有的紋樣,如表現植物紋路的月牙紋,在此基礎上適度增加吉祥紋樣來進行修飾。這些吉祥符號從不同方面闡釋了中國人的心理追求,它們雖然要面對不同的現實,但都指讓生活幸福美滿的吉祥方面。這是民間美術有別于純粹審美形式的特殊性質,即它的精神功利性,通過理想化視覺形象的塑造,使主體在審美想象的心理狀態中,抒發被現實所壓抑的功利意愿,從而有效地消除有礙社會實踐的心理緊張和焦慮。
(三)尚黑的色彩
黑色剪紙是豫西剪紙的一大特色。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黑色是不吉利的象征,是只會在喪事上出現的顏色。而豫西地區則恰恰相反,在這里,黑色代表著好運、幸福,特別是在結婚或重大喜慶的場合,黑色被普遍地運用,這與中國其他地方使用紅色形成了鮮明對比,十分少見。
尚黑是豫西地區特有的民俗文化,也是夏文化的表現,夏代是我國古老的朝代,由于當時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夏代以黑為美,認為黑色是莊重的,是神明的象征,于是把黑色定為國色。而豫西作為當時夏王朝的一部分,崇尚黑色的傳統就延續了下來。豫西剪紙尚黑除了文化的影響外,同時還有著實用的價值功能,由于豫西地處內陸,干旱少雨,太陽照射時間長,而黑色耐高溫、耐曬,并且不易褪色,這樣黑色剪紙的優勢就體現出來,為剪紙的長時間保留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豫西獨特的黑色剪紙是我國民間剪紙的表現形式之一,黑色的盛行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形成了一種欣賞習慣。它不但體現了豫西人民的審美追求,而且表達了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四)點染技術
豫西剪紙獨特的點染技術獨樹一幟,點染顧名思義分為“點彩”“染彩”兩種形式。染彩首先用宣紙或白棉紙把圖案剪好,然后用水進行調色,顏料一般用米黃、米紅、果綠三種顏料,偶爾也會用上紫色,以此來增加剪紙的感染力。調好顏色后,用毛筆將所需要的顏色一一涂上即可,形成不同的色彩和紋路。
點彩與染彩所需要的顏料工序大致一樣,不同點在于染色上先染淺色,然后等顏色滲透后,再根據圖案所需要的顏色依次加重。陜縣南溝村任崇卓為了提高染色的效率,發明了蘸染法,將剪好的一沓圖案直接蘸到調好顏色的碗里,例如,將豬、兔等動物蘸染成黃色,植物的花和葉子蘸染成紅色或綠色。等到圖案的大部分顏色蘸染后,趁顏色未干時,用毛筆在細節處處點上輔助顏色,相互滲透,過渡自然。
豫西剪紙的染色技術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原創性和豐富性,同時打破了河北蔚縣獨一無二的點染技術,為剪紙的染色技法又增添了豐富的一筆。
三、仰韶文化的影響
仰韶彩陶文化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歷史性階段,它不是靜止的,就像波濤滾滾的黃河水一樣,充滿活力,源遠流長,其文化內涵必然在豫西乃至沿黃河流域傳播并相互影啊,在中國農耕文明的沃土中世代傳承發展,開花結果。
仰韶文化也誕生于豫西,對豫西民間剪紙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豫西剪紙中出現的藝術符號。在仰韶彩陶文化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紋飾符號,有魚紋、鳥紋、鋸齒紋、花瓣紋等,這些超寫實的藝術符號代表了氏族社會晚期人們的審美觀念,豫西剪紙的紋樣和表現手法中有著許多表意、諧音、借比等方法,這與仰韶彩陶繪畫中出現的以意表形、以意表義的造型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豫西剪紙表達著人們對生命意識樂觀向上,向往美好、祥和,善待大自然,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活理念,也是豫西人數千年來艱苦奮斗,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延續。
四、道教文化的影響
豫西地區位于河南的最西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蘊育出了多種文化。同時,豫西還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在此地完成的。道家文化是中國正宗的本土文化,主張無為,淡泊于世間的名利,親近自然,歸隱于山林,一心求道,祈求得道升仙,可以長生不老。這些追求信仰來源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故此民間流傳出許多神仙故事,例如,蟠桃盛會、太上老君煉金丹、八仙祝壽等,這些故事反過來又影響著民間的吉祥圖案,人們在節日時為了表現心中理想,會設計出多種神仙圖案來幫助自己實現愿望,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寄托到他們身上,給人以希望,這也正是傳統道教文化的體現。豐富的道家文化為豫西剪紙提供了多樣的題材,據說,每年正月二十三,豫西地區的每家每戶都會用裱紙剪一個大青牛貼到門上,以此來保佑全家一年的幸福安康。在二十四節氣中,不同的時節會有不同的剪紙作品,如鐘馗捉鬼、呂祖降妖、太極八卦門神等。這種豐富的剪紙活動,已然成為豫西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
(溫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