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17年43號令)強調:“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睘榇耍瑥囊欢▽用娑?,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低是檢測該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校園穩定度的強弱。所以,在關心學校發展的同時加大力度關注并且維護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是極為重要。因此對民辦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進行探討,以此希望引起社會對民辦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更深層次的關心與幫助。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是市場經濟發展下的必然產物,民辦高校打破了單一的國家辦學的格局,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與多元化,擴大了高等教育的接收面。但問題也會接踵而來,民辦高校的輔導員擁有著普通高校一般性心理特點,但由于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在社會聲譽、社會評價、社會地位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此可見民辦高校的輔導員在心理上與之相比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由于民辦院校輔導員在與其他教師相比下所擁有的獨特性,所以通過斟酌和剖析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為維護民辦高校輔導員身心健康,保持隊伍的穩定提供有效參考。
民辦高校輔導員主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類工作通常任務量大、復雜繁瑣。從一方面而言,輔導員的工作內容涉及學生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強大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處理各種突發危機事件的臨場能力,更需要有“工匠精神”,一名優秀的輔導員的標志是能夠擁有足夠的耐力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的信仰,信仰力量是強大的,它可以積極的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
另一方面而言,繁雜的工作性質也就間接決定了輔導員與任課教師之間的角色需求相比較是多樣的。輔導員往往是以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知心朋友等多重身份出現,這樣一來也就更加輕易進入心理萎靡狀態,慢慢的對工作失去敬意和熱情,甚至出現職業疲勞現象。在交談中許多輔導員在談到工作狀態時,都敏感的意識到身心在工作上都漸漸失去了奮進的動力。在剖析自身的發展問題時,總是會出現自我認知的失衡狀態,這一現狀是由于現實情況與心理對職業上過高的期許之間的矛盾所導致,這種期待與現實的鴻溝越大,越會讓人對自身能力產生疑慮,心理上的疲勞現象,進而深化為挫敗感,這一消極感一旦產生便會使人選擇自我拋棄。大學老師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名望,高校輔導員也不例外,但是民辦高校輔導員在學校而言是最基層的成員,在自身發展上也存在著巨大壓力,所以輔導員總是強烈期待調換工作崗位。這種職業倦怠現象,對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很不利。見表1。

表1 輔導員工作滿意度狀況
民辦輔導員大多都是年輕群體,一般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由于輔導員管理體制、工作性質和自身發展問題,這一階段的輔導員面臨的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經調查發現,工作1年以內的新輔導員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工作2-5年的輔導員,心理狀況最為嚴重。也就是說,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個人心理健康水平是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成反比現象。
輔導員的工作熱情是隨著崗位年限的延長而不斷下降,工作態度也隨之悲觀消沉,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也逐漸跌落。究其原因,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主要是因為處于這個階段的輔導員家庭和事業均未成型同時面臨著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各高校在輔導員崗位的聘用選拔上嚴格按照優中選優的原則,即便是民辦高校對輔導員這一崗位的選拔上,亦是擇優錄取,如學歷、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干部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錄用標準。同時輔導員在入職后都對自身發展和未來晉升空間擁有飽滿的奮進心理。但事實表明,輔導員隊伍存在一個最嚴進、最底薪、最基層的循環狀態。輔導員工作職責要求更多地強調奉獻與責任,與輔導員在工作中所擁有的獲得感之間并不能形成正比。民辦高校輔導員普遍學歷大多都以本科為主,且大部分都是非專業類工作,有部分民辦高校通過一些政策限制輔導員自身創造的學習深造條件,缺乏對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進行有效的規劃以及一定的人文關懷。由于他們外出學習、進修的機會很少,自身專業技能和特長得不到充分發揮。理想與現實反差較大,導致民辦高校輔導員內心落差感增強進而促使其心理壓力劇增,從而產生失落和自卑感,時常為前途感到迷茫和擔憂。
民辦高校輔導員與其埋怨職業生涯迷茫,不如振作精神,加強自身素養。畢竟,在影響挫折心理的諸因素中,內因即人的主觀因素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平行崗位或交叉崗位之間的交流平臺與其他輔導員共享工作中的體會與經驗。在相互學習、借鑒中促進自我成長,形成愉悅溫馨的工作氛圍。不斷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啟示,提升、塑造自我,以應對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危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把握時代的脈搏,掌握有效的心理調節的具體方法,及時調整并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減少形成消極情緒的源頭并以達觀的心態去面對工作。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按照1:200的師生比配齊輔導員,所以在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群體時,輔導員需要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明白輔導員的崗位內容以及職責的前提下,避免引起相關工作的沖突;不定期開展家庭教育的講座,幫助輔導員緩解“成家”與“立業”之間的矛盾,提升幸福感;組建輔導員生活俱樂部,讓輔導員在工作之余參加多樣文體活動,既強身健體又愉悅身心、舒解壓力。
據調查,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很多老師大多都是非相關專業畢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知識較為薄弱。當前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從初、中、高三種職業能力等級,進一步規范了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等九個方面的工作內容,使輔導員對其工作有了更準確的定位,同時也對他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一來學校、社會、輔導員自身的三者關系就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鏈,同時也就愈加和諧。
因此,各民辦高校可結合自身輔導員,不同的職業等級對所需求的知識進行相應側重點的從工作內容的九個方面采取“短板效應”與“優化系統”相結合的方式分層、分類、分批地進行輔導員專業化培訓,為其提供更多學習相應崗位所需的資源,從而促進必備知識和技能有質地的進步,使得輔導員職業自信心和職業歸屬感及成就感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輔導員作為高校中的特殊群體,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看似給了輔導員更多的發展空間,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民辦高校輔導員在學院是充當學生“大家長”的角色,他必須將大部分的業余時間劃分出來同學生進行談心疏導,所以在教學和科研這方面上輔導員便無暇顧及到,因此在工資、職稱、評聘、待遇等方面相較于專業任課教師不能以同一等級而言,同樣在科研申報、評優選先等方面更是處于弱勢地位,這直接打擊他們對待工作時的熱忱態度。
民辦高校必須建立一整套系統性的篩選并創造優秀人才的動態管理機制。將輔導員的初級、中級和高級與教師職稱評聘同步并享受同等待遇,同時引進輔導員職業技能層次化發展模式,根據各層級輔導員的職業化標準,結合輔導員具體工作內容進行績效考評與職級評聘;為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提供平臺,使他們專業知識面進一步擴展,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輔導員工作上缺乏安全感問題和職業發展時的后顧之憂。
綜上所述,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織,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的優良與否直接影響著高校學生工作的效益、心理健康以及輔導員個人職業發展,因此高校應該加大力度對輔導員隊伍積極進行創新式的轉型,注重對本校青年輔導員的知識培訓與能力培養,加強其職業認同感,使其從工作崗位上找到自我價值,并在工作中體會到自我價值實現,從而建立起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高水平、高效率的輔導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