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
摘 ?要 ?以歐文·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的概念為基礎,對網絡用戶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時的印象管理的差異表現進行探析,并結合兩款社交軟件自身架構和傳播機制的創新對于這種差異化的未來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 ?印象管理;社交媒體;微信;微博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5-0081-02
“印象管理”即自我呈現,可被理解為“個體或群體在與他人互動時如何運用各種方法和技巧,產生和維持符合自己或他人期望的理想形象”[1]。
隨著社交媒體在網絡平臺上的多元化發展,對人們來說,維護好線上與線下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微信和微博這兩大社交平臺,為網絡時代用戶的自我呈現提供了舞臺。由于兩個平臺在產品邏輯和結構上有所不同,影響印象管理的因素的具體表現有所不同,致使用戶在使用微信和微博進行印象管理時也存在一定差異。
1 ?差異化表現
1.1 ?動機的差異
大部分人在微信上展示個人形象的動機源于工作,且活躍度比較穩定。這與微信在接入工作場景以后,用戶好友關系性質和數量發生變化息息相關。
相較于微信已經成為社交用戶在工作中的主要溝通工具,微博的工作屬性普遍較低于微信。因此微博用戶在自我呈現中源于工作的動機較少,且活躍度并不受工作上的安排與控制,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從個人動態發布的數量來看,用戶在使用微博時更加活躍。
1.2 ?內容類別和形式的差異
朋友圈承載了微信一部分的社交功能,被多數人視為生活場景。用戶發布的內容多為生活類信息的分享和對與個人愛好相關的公眾號文章的轉發;微博發布內容的種類則更加多元:生活、音樂、體育、娛樂、社會現實等都原創性或者轉發內容都有所分布。
用戶利用微博進行自我呈現時的形式更為豐富。微信用戶普遍以文字、靜態圖片與不超過10秒的小視頻發布個人動態,用文字、表情或點贊的形式與他人溝通;微博用戶可以發送文字、靜態與動態圖片、微博秒拍視頻、微博故事等形式發布微博,用文字、表情、圖片、有態度的點贊行為與他人溝通。
1.3 ?呈現與被觀看時間的差異
盡管學者伯尼·霍根將用戶通過社交媒體進行自我呈現歸類為異步的“展覽”[2],但微博在其功能上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同步的自我呈現,微信則暫不具備。
微博具備微信所不具備的直播功能和對于特別關注動態更新的實時提醒。微博用戶可以通過直播和收到實時提醒來進行同步的印象管理。此外,因為微信朋友圈可以設置朋友可查看的時間限制和分組限制,而微博目前無法設置對于查看微博的時間限制,用戶需要手動決定單條微博是否對別人可見,在處理權限上較麻煩,故會影響微博個人主頁所呈現出的微博發布時間上的長久性。
1.4 ?表達態度的差異
大多數人在微博愿意表達其在微信上不敢表達的且具有明顯態度的內容。對于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動態,大多數人在互動上呈現出更具主動性和包容性的一面。但是,在微博上,尤其是面對公共話題的討論,對于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大部分人選擇以駁斥的方式予以回應。
1.5 ?用戶隱私保護政策的差異
總體來說,因平臺隱私政策不同,無法確定用戶在使用微信時對于隱私保護的重視程度與使用微博時的真實差異。但在技術限制下,用戶在使用兩者的自我保護方式與程度的差異值得探究。
微信用戶可根據自身情況和印象管理時的需要進行朋友圈動態權限設置,并在動態權限設置不斷完善時采取新的隱私設置。微博用戶在使用微博時,較少的使用微博功能中的好友圈功能,對于自己的微博可查看的時間限制無法選擇,但可以選擇地理位置上的權限設置,即選擇是否對周圍人可見。但因兩者對于隱私開放與否的默認模式不同,微博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略弱于微信用戶。
2 ?差異化原因
根據影響用戶印象管理策略的因素,大致可從觀眾、情境、社交資本等方面對用戶使用微信和微博進行印象管理差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
2.1 ?觀眾因素
2.1.1 ?想象的觀眾和實際的觀眾
名人效應影響下,用戶使用微博時可以和自己關注的人或者明星進行轉發、評論、點贊或發布相關微博的形式與其互動,人們會將單向關注的人當作想象的觀眾的一部分,而微信想象的觀眾的范圍則相對較小。在面對看起來有更多的觀眾的微博平臺上,用戶參與或發布的話題的多元性則更加凸顯,印象管理的動機也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增強。
2.1.2 ?觀眾的反應
人們在使用微信時面對的觀眾是關系更為緊密的通過驗證的好友,而在使用微博時面對的是全體的微博用戶。因此,相較于陌生人所占比例更多的微博平臺而言,人們在朋友圈想要維持社交關系的心理則更加迫切,無論是作為自我呈現的主角,還是他人自我呈現的觀眾,微信用戶都會較為積極的與他人互動。
微信的觀眾多為產生過交集的現實中的朋友,受眾在微信中更易收獲的自我滿足感也會驅使人們對于微信的使用和微信中印象管理的強度。而微博上因為存在“僵尸賬號”,很多賬號在關注后并不會產生任何的回應。
在微博上,無論是對于實際觀眾還是人們想象中的觀眾,人們對于普通人印象管理的反應可能不會主動地顯示在網絡之中,但在針對同一個社會現象進行討論時,會對與自己意見相同或產生激烈沖突的言論進行回應,情緒上也會更加強烈。
此外,觀眾反應的透明度的差異也會影響人們的印象管理。微博會將用戶的關注和粉絲數量及列表公開展示。所以,人們常常會為了增加粉絲的數量來進行印象管理以博得更多的關注或者結識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