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敏
摘 ?要 ?文化育人是現代高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新媒體聯盟為集聚傳播力量,提高文化育人實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持。文章分析了新媒體聯盟文化育人的主要優勢和功能發揮的問題和不足,對更好發揮聯盟作用推動文化育人提出了策略性意見。
關鍵詞 ?新媒體聯盟;文化育人;功能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4-0091-02
目前,各個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內部各院系、職能部門,甚至部分教師都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訂閱號,新媒體成為師生思想交流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加強高校新媒體建設,打造有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的網絡新媒體平臺,對于做好高校思想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為加強學校新媒體的運營與管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新媒體聯盟。新媒體聯盟的成立,聚合各平臺信息傳播資源,提升了校園新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增強了傳播時效性和吸引力。各高校可發揮好新媒體聯盟的平臺聚合作用,積極做好組織、策劃、引導,在學校文化育人中發揮應有作用。
1 ?新媒體聯盟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優勢
新媒體聯盟作為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集合體,凝聚了高校教育教學、組織管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內容,成為當代高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新媒體聯盟發揮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優勢有:
1)可以加強校內各新媒體平臺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效跟蹤各新媒體組織的發布內容,掌握輿論動向和立場,實現新媒體的有效聯動、聚合傳播,暢通校園媒體資源整合與服務信息共享的機制和渠道,不斷提升優秀校園文化的傳播力。
2)可通過健全新媒體聯盟章程、各項工作制度等,明確各新媒體運行指導思想、工作流程,主動策劃選題,把握時間節點,加大過程管控,開展平臺競賽,把文化育人功能融入新媒體的內容更新和專業化建設。
3)可利用聯盟的協作平臺,促進內部業務交流,開展素質技能培訓,提高新媒體制作的及時性、接近性和可讀性,做到內容新、形式活、有特色,能促進文化育人功能的最終實現。
4)把握重要輿情關鍵環節,提高輿情監管、應對和處置能力,搶占輿論制高點,更好地擴大正能量話語權,科學引導輿論,構建合理高效的傳播格局,促進學校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傳播。
2 ?新媒體聯盟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新媒體文化育人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新媒體聯盟作用發揮不好,主要表現為:
1)文化育人宗旨和工作定位模糊,聯盟章程缺少文化育人的具體闡述和具體工作內容,缺乏文化育人的具體規劃和措施。
2)管理粗放,缺乏專業化的人員指導,學生自由創作,專業化水平低,新媒體作品存在說教色彩重,服務意識淡薄,制作水平較低,貼近性差等問題,在學生中被關注度不高。
3)媒體之間缺少交流互動,信息發布和更新缺乏協調統一性,事件整合能力差,或者重要信息被遺漏,或者無關大局的信息被擴大傳播;話題引導技術和網頁設計水平簡單粗糙,缺乏視覺沖擊力和信息吸引力,校內和校外新媒體合作機制的實施不夠具體細致。
4)宣教色彩多、媒介功能弱。過分突出平臺的宣教功能,形式單一固化,說教意味多,缺少親和力和感染力,媒介功能被弱化。
3 ?發揮新媒體聯盟文化育人功能的策略
1)搭建機構,健全制度,讓文化育人成為新媒體聯盟的重要職責。要建立黨委負責人一手抓,宣傳部門主管,由各院系黨支部負責人參加、各專職教師參與指導的新媒體建設平臺,把新媒體運營管理作為思想政治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
內容。
(1)矩陣建設:以校宣傳部門為中心,建立以校園網、學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為主體,學校各院系參與的縱向指導、各院系宣傳部門橫向監督的新媒體矩陣。針對不同選題和不同讀者群體,統一協調,統一策劃,在合適時機精準推送、重點發力,充分發揮矩陣作戰優勢。
(2)制度落實:制度落實是實現聯盟宗旨的重要環節。要建立媒體通氣會制度,編前選題調度制度,質量監督和積分考核制度,新媒體專業例會制度等,確保新媒體聯盟文化育人功能最終實現。
(3)強化監督考評:新媒體聯盟公約或者守則、章程的運行情況,要納入黨建和宣傳部門的重要考核內容,與干部任職考核、教師職稱評聘、學生學分認定及評優結合起來,確保層層監督,逐級檢查考評,確保工作機制健康運行和制度的最終
落地。
2)加大對各平臺的專業指導。目前,很多高校新媒體運營人員多非專業的人員,未經過相關的培訓,內容選擇、排版設計、圖文視頻素材應用等方面都缺乏針對性與創新性,沒有形成特色。部分學校的新媒體直接交由學生運營,很難掌控傳播的主題和內容,更難以把握傳播重點,以致有時因為主題、內容和編排不當引發輿情事件。另外,部分高校微信公眾號過分放大草根屬性,為追求點閱率,內容出現惡俗化傾向[2]。
根據這些情況,要對新媒體工作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使其能有足夠的認知判斷能力和專業能力維護學校新媒體健康運營。
同時,為改變學生主導、自由發展的狀況,專職教師有必要直接參與新媒體聯盟指導和運營,參與選題策劃和產品制作、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督促選題落實,圍繞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有針對性開展選題、報道和宣傳,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教育,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傳揚大學精神,涵養品行境界。
3)貼近校園文化實際,做“有益”和“有趣”的選題策劃。高校新媒體的新聞報道,要吸引關注,聚集人氣,必須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以大學生的視角去發現和捕捉新聞線索。高校新媒體聯盟要通過通氣會、協調會,有針對性引導校園文化信息傳播,提高文化育人主動性,并在新媒體制作上給予專業化指導,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和意義,解決學生所疑所想、所思所盼的問題。要在貼近性上下工夫,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兼顧新聞的價值性與趣味性。如:學生飲食起居,專業和學科教學安排,學生入校和就業幫扶,新教學設施的使用介紹,人身財產安全自我防護,學校未來建設規劃等。這些選題關乎大學生切身利益,貼近學生心理需求,在報道和推送后,往往立刻成為師生關注焦點,在學生群體中產生較大的文化感召力。
4)加強選題的議程設置,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價值的多元化和內容的多樣化,會對大學生價值判斷產生巨大的影響。要積極設定熱點議題,充分發揮新媒體聯盟在信息選擇、加工和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作用,通過新媒體議程設置,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信息傳播和議題討論,主動化解矛盾,積極解決問題,牢牢把握文化育人主導權。
(1)做好價值引導。對辦學理念、校訓、學校精神、辦學宗旨等核心文化理念,通過新聞人物、新聞事件等的,以講故事、談內涵、說意義等進行解讀和闡釋,積極推送弘揚傳統文化、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選題,增強文化價值觀的說服力和可接受度。
(2)報道社團和校園文體活動。熱情關注學生社團活動,聚焦校園文體活動,在擴大社團和文體活動影響力的同時,使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培育校園文化底蘊,傳承校園文化傳統。
(3)培養校園記憶。校園特色建筑、特色植物動物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的學習記憶和人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要把筆墨朝向學校的名人雕像、綠樹紅花、樓臺綠水、青瓦紅墻、鵲鳴鴛啼,與學校精神與歷史文化相結合,賦予特殊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象征意味,培養博學、擔當、創新、篤行等高尚文化品味。
(4)做好熱點解讀。應認真分析先進觀念、主流話語、學校發展愿景、大學生學業成長等現實社會以及校園中的熱點,堅持“導先于防、防寓于導”的原則,通過BBS、微博、微信、 QQ等平臺及時發布信息,及時回應讀者關切。可有意識地培養和推出意見領袖,組織學校領導、優秀思政教師、優秀輔導員甚至學生在新媒體主動發表深刻、系統的見解,保證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全面、準確的回答,放大新媒體言論的建設性、消除新媒體信息的破壞性[3]。
參考文獻
[1]沈毅,姜焰凌.依托新媒體資源建設和諧校園文化[J].學園,2013(8):64-65.
[2]王明生,王葉菲.發揮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10-12.
[3]鄭壽.基于新媒體議程設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4):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