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翾
摘 要:隨著課改進程愈加深入,對于初中體育來說,除了要對教學活動加以重視外,還應針對體育活動伴有的傷害事故加以防范。從初中體育教學出發,從教師責任、課前準備、課堂把握以及運動量安排等層面來總結防范措施,以期為強化教學效率、保障安全作出貢獻。
關鍵詞:初中體育;傷害事故;防范措施
教育工作需要以安全為基礎,安全是推進校園建設的重要基礎。體育課程相較于其他課來說,獨特性較為明顯,以身體鍛煉為核心,將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強化其適應力當作教學目的。由于體育課程強調運動,若教師未能周全考慮體育活動,便極易造成傷害事故。因此,體育教師需要以學生身體實際為導向展開教學,總結相應防范策略,為推進教學安全開展夯實基礎。
一、教師做到認真教學,強化責任心
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體育活動必須以相應計劃、方案為導向切實開展,教師需要熟知所教內容以及動作要領,明確該項體育活動可能伴有的安全隱患。比如,若體育活動充滿激烈對抗,那么教師則應做到格外注意,對因動作粗野造成的傷害進行把控。例如,對“雙手胸前傳球”進行教學時,教師便應先引導學生進行熱身,熱身動作必須到位,切忌隨意糊弄。對傳接動作進行講解時,教師需要細致講解相關要領,比如何時傳“直線球”、何時傳“弧線球”等。實踐時教師則可組織相契合的活動,例如由二人小組進行傳接球。若練習時教師發現其存有技術問題,則需要及時糾正。若部分學生存有粗魯動作,必須及時制止并且再次強調安全。此外,教師還應以場地實際為導向適當對活動節奏、運動量等進行調整。整個活動需要教師強化責任心,做到認真教學,從而對活動伴有的諸多風險進行規避。
二、課前引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需要秉持“以生為主”和“科學教學”原則開展教學,課前需要引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傷害事故會因學生身體、教學器材、場地等原因引發,因此教師必須以學情、活動內容為導向設計教案,并于課前和課中就場地、體育器材加以檢查。同時,教師還應明確學生相應的生理情況,若其患有哮喘或者是心肺疾病則應做到區別對待。其次,教師需要對運動量做到合理把控,若其身體存有異常或者是情緒不夠穩定時,教師則應予以特別關注。比如,對“挺身式跳遠”進行教學時,該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跳遠技術。該技術相對簡單,但若未能指導到位也容易造成肌肉拉傷等問題。所以,教師需要于課前引導學生做到熱身,比如進行四百米慢跑、適當做活動操等。對于新課教學,教師必須率先示范標準動作,隨后指導模仿練習,比如進行騰空步環節的練習。隨后則需要以學生實際為導向進行分組,讓他們相互觀摩并針對練習效果展開討論。教師必須依據學情、學生實際來組織聯系,對于部分具備較大負擔并且易傷環節,需要做到相契合的防護準備。
三、安全教學,強化對于課堂的把握
教學過程需要教師時刻牢記“安全”,比如隨時就場地器材、學生服裝是否契合運動需要等情況進行觀察。教師應依據規章機制展開安全教學,從而對體育運動伴有的傷害隱患進行規避。例如,“蛙泳配合”技術便是引導學生掌握蛙泳相應的技術動作。因為蛙泳教學需要在水中進行,安全則顯得極為關鍵。教師除了要檢查泳池之外,授課時也需要強調安全,授課伊始教師要先就水下安全事項進行講解,明確學生是否存有不適狀況。隨后,則應對學生服裝進行檢查。對于技術講解來說,教師應做到指導到位,并有效把控實踐環節。若學生在水中打鬧,教師則應及時叫停,可以令全體學生上岸進行指導批評。教師必須秉持“安全教學”原則,時刻注意學生情況,強化對于課堂的把握。
四、規范教學,以學生特點為導向安排運動量
規范教學需要教師以學生實際為導向安排運動量,教師應明確什么動作容易出現較多損傷,從而做到預先防范。例如,對于“途中跑”運動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將較難并且較費勁的動作置于課堂開始或者是中間環節,不論是練習強度還是練習次數均應依據學生情況而定。若學生臉色欠佳或者是患有慢性病,教師應對其運動量進行調整。規范教學是規避運動損傷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加以深層關注,秉持“以生為主”的原則適當安排運動量,避免學生因運動量突然提升而受傷。
總之,初中體育教學若想有效防范傷害事故,教師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導向調整教案。教師需要強化責任心,從課前準備、課堂把控以及運動量安排等層面出發來總結教學策略。若學生身體欠佳,教師切忌盲目安排運動量,只有做到教學設計契合學生情況,才能有效強化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林春華.初中體育教學風險應對策略[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六卷)[C],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4.
[2]王春軍.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安全問題管窺[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3]劉曉冬.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對體育教學安全的影響分析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4]沈旭東.初中體育教學方法使用的規范性與準確性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