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古詩詞教學同樣具有獨特的教學意義,通過教師的引領,引導學生去觸摸古詩詞的溫度,進而產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以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為指向,圍繞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借助科學合理的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大門,在激發學生學習故事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理解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與詩學素養。
一、細品詩味——撥開云霧品古詩
古詩詞短小精悍,內蘊豐厚,寥寥數語,卻意味深長。僅從字面進行閱讀,不加以分析其創作背景是無法觸摸到一首詩的真味的。古詩詞大多語句尋常,卻有深意隱藏,這就使得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既要懂得“詩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還要能夠引領學生撥開云霧發現古詩詞中的真相,對詩詞字字句句加以準確注解,提高對語文文字的敏感度。如,教學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初讀這首詞,給人的感覺是一幅其樂融融的田園農家的生活一景,老夫婦恩愛,相敬如賓,兩個大孩子勤勞,小兒天真爛漫。這也是大多數教師的解法。然而,也有教師從中發現了另一種解法,認為其中的“小兒無賴”是說無所事事,這就與通常所講的“小兒可愛”相背離,究竟孰是孰非。這實際上也成為古詩詞教學中的爭論點。倘若按照此“無賴”是“可愛”之說,那么,教師的教學就在一幅和諧美妙的農家生活情境中展開,引導學生走進的是如此平淡,卻又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世界。學生感知到的是詞中一家人的恬然自樂,無欲無求。而按照小兒“無賴”是“無所作為”來解釋,這首詩就顯現出了和諧中的不和諧,制造了一種反差的效果出來。人人都有事做,唯獨小兒卻無聊之極,在這么祥和的田園風光中,似乎心事重重,用剝蓮蓬掩飾自己無所事事的窘境。這似乎在美好畫面上劃出了一道裂痕。
因此,對于教師來說,針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需要在自身對古詩詞的通透理解下,查閱大量的資料,來更為完滿地對古詩詞進行注解,這樣才能夠盡最大可能引領學生撥開詩詞的云霧,讓學生能夠真正領略其中的真味,提升品詩品味。
二、暢享趣味——創設氛圍學古詩
古詩詞讀來音律起伏,朗朗上口。有的教師根據古詩詞的音律美,創設了別具風格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進入到詩詞的情境中,不斷感悟和體驗,從而提高個人文化素養。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根據古詩詞的意境選擇恰當的背景音樂,最好是用古箏、簫、二胡等演奏的古典音樂,營造出古色古香的蘊意,讓學生能夠一下子呼吸到歷史的氣息。同時,在吟誦時,鼓勵學生既可以借助背景音樂進行誦讀,也可以多人之間進行誦讀。課下啟發學生自己搜集更為貼切的古典音樂,去聆聽和吟誦,有了這些音樂的輔料添加,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吟誦和學習就有一份情趣和樂趣。與此同時,古詩詞給人帶來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妙意境,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優美的風景畫面,學生直觀感受,拉近與古詩詞的距離;也可以鼓勵愛畫畫的小學生用自己的畫筆畫出詩詞中的一景一物,從而讓文字變成一幅幅畫作,引導學生自主搜集一些資料圖片,布局畫面,主動選擇顏色,在學生的想象之下,借助畫作完成對古詩詞的描摹和展現,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詩詞的內容記憶和理解,還能夠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想象力,最終形成富有個性的古詩詞畫面,學生樂而生趣。《小池》《春日》《贈汪倫》……這些詩詞,都可以通過小學生稚嫩的畫筆去詮釋其中的各種情趣,生活情趣、自然美景、深厚友誼等,讓學生享受到了充滿文學藝術之美的趣味,從而助推學生投入其中,樂而忘返,樂此不疲,其審美也會發生變化,埋下美的、藝術的種子。
三、領悟情味——把握詩情學古詩
對于古詩詞的鑒賞,必然要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走進古詩詞的世界之中,才能夠感同身受,深切體會到詩詞中流露的或喜悅、或悲壯、或深沉、或激昂的情味。當學生從古詩詞中品味到情味,才算是真正與詩詞合而為一,實現心靈切合,情感交融。如,教學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時,作者從一枯一榮中,情感在不斷地遞進,尤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教師引領學生通過對大自然歲末年初的生長現象觀察,去發現自然中小草的頑強生命力,從而再聯系到古詩詞中關于對古原草的特性的展現,這就不難理解,作為生命力極其堅韌的“古原草”,是斬不盡鋤不絕,但凡有一絲根須,必將在來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的蔓延生長,是綠色世界中的不絕火種。作者寫出了野火燎原的壯烈意境,讀來讓人感到悲壯中因死而復生產生的再生歡樂。草是堅忍頑強的代言詞,生生不息,延綿不絕,作者用語簡單,卻字字千斤,句句有味。教師引領學生抓住一些關鍵字眼,做一番透徹研究,“遠芳”“晴翠”意象更生動具體。既體現了古原上清香彌漫、沁人心脾,又沐浴著陽光,晴色方好。強者野草的形象是從“侵”“接”繼“又生”展現出來,蔓延擴展之勢不可阻擋,展現碩然獨立的風姿。可以說這首詩字字含情,意味深長。
總之,這就是小學生學習古詩詞需要體驗到的三種味道,教師需要循循善誘,不斷地去琢磨教材,精研學生,通過自身對教材的挖掘,不斷發現新的教學亮點,以情換情,引導學生融入詩詞之中,充分感受情味,能夠讓教學更有品質和藝術性,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也會越來越高。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