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摘 要:近些年,我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得到迅速的提升和發展。這對人才的綜合素質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口語交際方面的能力,成為當前社會對人才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1]。小學階段作為教育的初始階段,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同時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實際年齡等,注重學生聽、說等各項能力的訓練,鼓勵學生開口說話,讓學生敢說、會說,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2]。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然表達
學生在課堂上的傾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課堂學習氣氛的影響[3]。學生接收有限的信息,其表達能力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做到全身心投入。假如教師能夠依據學生的生活情況和興趣愛好創設情境,可以更好地去引導學生表達自身的所思所想。例如,在講解《我的母親》《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相關內容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這樣一個情境:“作者在課文中對自己的母親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假設你現在在親子活動現場,你應該如何將自己的父母介紹給同學們。大家試著去回憶一下自己和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可以說一些自己的感想或者父母身上有趣的事情,和同學們一同分享。”這樣貼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輕松、更自然地投入其中。有的學生這樣說道:“我的媽媽非常喜歡化妝,而且她十分漂亮,我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都誤會她是我的姐姐。她還喜歡自拍,每天空閑的時候都在家里自拍,還喜歡發朋友圈。”這樣具有生活化的表達,形象而又生動,引起大家一致好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考慮到這一點,根據學生生活實際需要,盡量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可以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到情境交流之中。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將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根據學生的實際交流情況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
二、開展主題討論,使學生言之有物
要想提升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言之有物。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主題討論,這是提升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選擇某一個社會熱點、小學生比較關心的話題或者課文內容等設置討論主題,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交流。防止出現套路性、空洞的話語,要盡可能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樣的交流內容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事物進行細節化的描述,將內心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將動作行為的細節有效展示出來,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最新的新聞熱點,比如某小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摔倒的老爺爺將他扶起來,通過這一生活事件有效調動學生的開口欲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視野得到了拓寬,思維也因此得到激發。更重要的是,這樣言之有物的交流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三、引導學生傾聽,培養學生傾聽習慣
有效的口語交際建立在良好傾聽之上。換言之,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再好,如果不能認真傾聽別人說話,也無法與他人建立很好的互動關系,交流活動也就無法有效開展下去。而小學生普遍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很多小學生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只顧著自己去說,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往往心不在焉,甚至經常去打斷別人,這些情況都不利于交際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引導,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用眼睛注視著對方,當對方說的一些觀點自己比較認同的時候可以適當地點點頭。這樣,對方就會感受到尊重,也就有了繼續說下去的欲望,整個交際過程才能順利進行。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傾聽習慣,教師可以采取榜樣激勵法,對于那些在他人講話過程中認真傾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表揚,號召其他學生“見賢思齊”。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并且將素質教育適當地加入到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能夠說出有涵養、有素質的話,能夠將新時代的素質精神充分體現出來。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為學生將來更快更好發展打好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羅海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為例[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7):24-25.
[2]陳廣東.交際中體現核心 訓練中發展素養: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口語交際訓練[J].小學教學參考,2018(19):89-90.
[3]閆萬奉.小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的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6(32):212-213.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