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在小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理解數學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復雜主動的思維過程。從數學概念的抽象性來看,數學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教學難、學生理解難等問題。教師要利用實例、剖析關鍵詞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筆者總結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依據實物原型,通過新舊概念間關系的建立來引出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不同實物原型,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和特征。用巧妙的方法而不是傳統的機械方法引入概念,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1.觀察實物原型,利用“形象思維”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學“梯形”這個概念時,首先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梯子、水壩等典型實例,引出梯形的概念,然后再向學生展示梯形的標準圖形,讓學生仿照標準圖形自己動手畫出梯形,從而加深學生對梯形概念的理解。再如,讓學生理解“圓”的概念時,可以舉硬幣、手鐲、紐扣等例子,讓學生想象它們的形狀,進而引出“圓”的概念。教學中引入法的使用,一方面消除了學生對陌生概念的恐懼感,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授課難度。
2.把握新舊概念之間的關系,在舊概念的基礎上拓展新的內容,推陳出新,引出新概念
在數學概念學習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知識面較窄,通常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不準,容易對概念產生模糊認識,甚至會產生誤解,從而影響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利用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延伸新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形成構架完整的知識結構的能力。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等概念。
平行四邊形→(增加內涵:有一個角是直角)→長方形(增加內涵、縮小外延)
長方形→(增加內涵:一組鄰邊相等)→正方形(增加內涵、縮小外延)
3.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引入新的概念
在講比例尺概念這一節時,我先讓同學們繪制一幅學校操場的平面圖,同學們都知道學校操場是一個長100米、寬80米的長方形,但如何在紙上畫出一個平面圖,大家往往都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因此,我抓住學生急于求真相的心理,引導同學們用縮小長寬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他們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同時也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二、剖析概念中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通過不同概念之間的比較,讓學生明確其差異
1.結合具體實物,定義描述性概念,注意描述語言的嚴密性
由于小學生知識的局限性,不能準確地給概念下定義,只能對其進行簡單的描述。如1,2,3,4,5,6,7,8,9,…這樣的數叫自然數。這時要讓學生明白如果什么也沒有,也可以用0來表示,因此0也是自然數。所有表示物體個數的數都叫自然數。例如,我在向學生描述“立方體”這一概念時,我先拿出一個方形紙盒讓大家觀察并展開、復原,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圍成”的含義,如果將“圍成”換成“組成”,那么這個概念就會顯得不夠嚴密。
2.合理巧妙地運用比較法,使學生明確相近概念之間的差異
相近的概念之間既有差異又有聯系。如,“比”和“比例”,許多學生往往混淆這兩個概念,把“比”稱作“比例”。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列表比較法來區分。如下表:
通過對這兩個相近概念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它們之間的差異和聯系,進而更好地掌握數學概念。
3.剖析關鍵詞語的含義,理解概念
又如,在給學生講授分數概念時,要引導學生找出“單位1”“平均分”等關鍵詞,激發學生思考“單位1”是什么,如何“平均分”。通過啟發加講解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單位1”既可以代表一個東西,也可以代表一個整體;還可以代表一滴水、一個人、一杯水、一群人?!捌骄帧笔侵笇ⅰ皢挝?”等分為若干部分,使每個部分所分得的數量都相等,即等分。經過這樣剖析關鍵詞語的含義,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對分數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生情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等新技術豐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做到融會貫通,進一步理解數學概念,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馬文秀(1967—),女,甘肅天??h人,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已發表相關論文數篇。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