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婷
摘 要:歌唱教學活動是表現音樂、表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在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基礎之上,延續歌曲的趣味性、美的音色、加強對歌曲的情感表現,加深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音樂教材是一貫相連的,四五六年級和一二三年級之間更是不斷延續上升的,旨在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表現力,加強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趣味性;美的音色;體驗手段
一、延續趣味性
低年段(1~3年級)的孩子比較好玩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在音樂課上,單純的歌唱教學會讓他們很快感到乏味。在音樂課中,適當地讓學生動動手動動腳,營造一個歡快活潑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有助于直觀教學。低年段講究對孩子的興趣培養,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能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參與其他音樂的表現和即興創編活動,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而高年段(4~6年級)的學生在唱歌的姿勢上,習慣較好,而且表情也較豐富,能根據歌曲情緒進行表達,部分還能識讀簡單樂譜,并參與表演。以培養學生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增強集體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在進行《癩蛤蟆和小青蛙》一課教學時,本人選擇了奧爾夫的體態律動,隨音樂的節奏自由行走,當看到老師舉手捻指的時候,請學生原地感受音樂。我還加入了非洲鼓,讓學生聆聽思考,鼓聲的特點,推出歌曲中的重點節奏,讓學生用身體樂器(拍手或者拍腿)來展示。根據敲的位置不同(第一次在鼓面,第二次在鼓邊),它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同,讓學生了解音區不同,音色也不同,鼓面的音色比較渾厚,低沉,粗一點,而鼓邊的音色相對會比較細比較亮。讓男生選擇一種能表現自己氣勢的(拍腿),讓女生選擇能表現自己氣勢的(拍手),加入我的鼓聲。在過程中,將念白的部分分別交給男女生,再進行分角色演唱,癩蛤蟆的角色表演交給了男生,小青蛙的角色表演就交給了女生,用手的動作來表現癩蛤蟆和小青蛙,加入眼神和表情。之后還加入了蛙響筒,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這是一首非常詼諧的歌曲,讓學生了解癩蛤蟆和小青蛙的不同點,分別從顏色、皮膚、叫聲中來辨別。最后用一段舞蹈和擺pose再次體會歌曲,在學會歌曲的同時,使思想感情得以升華。
二、延續美的音色
1~3年級的學生基本處于中期童聲階段,音色比較稚嫩、單薄、純凈,因此以自然音區音色控制,氣息訓練,柔聲輕聲訓練等為基本原則。4~6年級的學生處于后期童聲和變聲期前期,音色低沉、渾厚、豐滿,音域拓寬,使其音質更加的清澈、純凈、明亮、飽滿,嗓音力度和可塑性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歌曲在演唱過程中,需要有不同的音色,這是為了在純凈自然的音色中使得不同的音色得以升華。在音色中,音色有它獨特的魅力,這種音色美來自于大自然,更來自于現實生活。例如在《西湖美》一課,通過越劇的曲調、音色、唱腔等特點,更能夠自然地、充滿感情地、準確地用越劇方言去演唱歌曲。歌唱意識在歌曲歌唱過程當中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感受歌唱美的狀態,正確的歌唱姿勢是一個歌唱者重要的心態表現,氣息會直接影響發生的效果,用“輕聲”歌唱練習自然放松的聲音。
在杜宏斌老師的《聽、唱、讀、寫同步發展,提升音樂基本素養》這一課程中,圍繞音樂基本素養的培育與發展,認識各種節拍即強弱關系、能分辨出音樂中的節奏型,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通過模唱或哼唱熟悉旋律。適當地介入合唱的東西,用固定音型(節奏或旋律)為兒歌、朗誦或歌曲演唱伴奏,適當地在歌譜中加入大小三和弦,進行輪唱和簡短的合唱。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上的《我怎樣長大》一課中,他通過讓學生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滿足學生自我情感的表達需要,用優美動聽的歌聲演唱歌曲,介入二聲部的歌唱,三度音程的練唱,表達不畏風雨,快樂成長的決心。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氣氛中,更好地感受與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
三、加強歌曲的情感表現
歌曲教學中,肢體語言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新穎而又直觀的課程導入,既是充滿趣味的音樂游戲,又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引入到課堂之中,這樣可以不斷豐富課堂的現實內容,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質感,從而使學生獲得較為貼近生活音樂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之上,可以適當地介入一些合唱的要素,讓學生通過聽覺感受較為簡單的二聲部。
延續一種體驗手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效渲染教學氣氛,從中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例如,《北京喜訊到邊寨》一課中,通過聆聽、聲勢、律動、演唱等感受樂曲各段落節奏、樂句、旋律、音色等要素,從中能感受、體驗到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熱烈、歡騰、奔放、喜慶的音樂情緒。教師要善于采用啟發引導的方式,使學生的審美心理以及情感要素處在活躍狀態,教師有感情地示范演唱對于增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具有極大的幫助,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體態律動,是來自于小學階段的孩子的一種天生、自然的反應。教師習慣在課堂上用快速、慢速、中速等來描述音樂的速度,教師可以生動形象地表述各種速度間的間距。富有趣味性的教學,加強節奏的練習,結合打擊樂器進行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打擊樂器,并在課堂中廣泛運用,鼓勵學生多樣化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并在課堂中引入游戲式的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晶.淺談小學歌唱教學中的發聲方法[J].音樂天地,2010(6).
[2]趙穎.《關注音樂實踐》之后:《實踐的音樂教育:反思與對話》的述評[D].中國音樂學院,201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