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百年間,許多中國有志青年留學法國里昂,書寫中法友誼,法國人拉巴特便是見證者。他是里昂中法交流協會的副主席,協會前身是為中國留學生而建的里昂中法大學。這所大學在1921年至1946年間接待了近500名中國留學生,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新中國各界的領軍人物。二戰期間,德軍侵占里昂,里昂中法大學的上萬冊中法文圖書和學生檔案幾乎付之一炬。好在一名教中文的老師及時趕到,從德軍手里救下大批圖書和檔案,不過,學校停辦后,這批文獻便擱置了。44年前,拉巴特和中國留學生的后人驚喜地找到這批中法文文獻,還花兩年時間給這些文獻分類。拉巴特記得,當時他找到里昂副市長,讓里昂圖書館收納了這批文獻。圖書館還招募懂中文的管理員整理文獻,不斷豐富中文館藏,成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機構。如今,舊址上已建起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里昂新中法大學,人們用這種方式續寫中法友誼。

里昂中法大學舊址,現為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

里昂中法大學舊址校門。
這些天,突尼斯著名詩人賈米拉·馬吉莉忙得團團轉,卻很開心。馬吉莉參加了為期一周的“迦太基”詩歌節,還擔任評委會主席,和人們品讀阿拉伯詩歌。公元前9世紀,古代腓尼基人建立了迦太基,這座城市所在的地方即現在的突尼斯。盡管迦太基后來被羅馬人摧毀,但突尼斯人認為自己是腓尼基人的后裔,并以擁有腓尼基人的文化而自豪。因此,突尼斯文化部舉辦“迦太基”詩歌節,展示原創阿拉伯詩歌。本次,有100多位詩人參加詩歌節,他們來自突尼斯、埃及、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就詩歌主題和寫作手法相互切磋、激蕩思想。馬吉莉對記者說:“這次活動讓我們看到,在突尼斯,詩歌仍然是阿拉伯文化強有力的載體。”
一位朋友去柬埔寨出差,為了盡快完成任務,曾詢問柬埔寨同事工作進度,可對方反應很強烈,令朋友頭疼不已。原來,在柬埔寨,“詢問”有“不信任”之意。他們很敏感,和別人打交道時,哪怕對方委婉地指責、不經意地批評,甚至只是翻個白眼,都會非常生氣。幾個柬埔寨朋友告訴記者,這種敏感性格或許是因為他們“祖上曾經闊過”。公元9世紀開始,柬埔寨人建立起中南半島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帝國——吳哥王朝,領土涵蓋了如今泰國、老撾的大部以及緬甸、越南的南部。吳哥王朝持續強盛了600多年,于15世紀走向衰落,但是柬埔寨人的“大國公民”心態卻刻進民族性格里,他們很難接受指責、看不起、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