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博
作為人類思想解放的主陣地,社會意識形態在國家與社會發展演進過程當中具有設計、引領、開拓與存續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提出宏觀價值理想和設計微觀制度體制,為社會政治運行秩序提供合法性的證明,另一方面,通過系統整合觀念上層建筑,為社會生活確立普遍的價值導向。社會意識形態創新與發展,既是經濟基礎推動上層建筑變革的主體表現,也是社會變革與科學發展的現實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的導向原則,在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核心地位的同時,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領導和執政、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國家建設總體安排創造了條件,發揮了關鍵作用。社會發展總是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客觀規律,決定了社會意識形態也存在先進與落后之別、高級與低級之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把握意識形態制高點,進一步強化意識形態領導權威,繼續為論證現實、謀劃未來發展提供精神支持,自然是鞏固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應有之義。
一、意識形態及其制高點
(一)意識形態的含義及其特點
作為觀念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與社會政治、經濟之間關聯,代表著一定階級、階層利益集團根本利益和價值取向的社會意識。作為一種建立在明確的世界觀之上的自我規定和自我辯護的信念體系,意識形態由一整套總攬世界的觀念、看法和思想組成,用來解釋全部的現實,有目的和方法選擇上的價值偏好因素,也有為達成目標而設計的行動綱領與方法。
意識形態不是自發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方向性、導向性和目的性。通過引領社會思潮、凝聚人心、影響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意識形態發揮出維護和推動一定國家和社會秩序的作用。意識形態的存在、發展以及作用的發揮,都必須以贏得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接受為前提。作為觀念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伴隨社會現實的發展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發展而變化,在社會觀念碰撞與整合過程中實現創新發展。
(二)意識形態的層次、類型及其制高點
意識形態本身是個觀念系統,有諸多層次和類型。從包括的意識形式看,意識形態可以劃分為本體論視野當中的意識形態、經濟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意識形態。本體論視野當中的意識形態包括哲學與宗教,一般表現為宏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其他層級意識形態的基礎,發揮基本的指導作用。經濟意識形態是與社會經濟基礎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往往以維護或反對特定經濟制度、經濟形式的面孔出現,直接地反映不同社會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利益要求。政治意識形態則是維護或批判特定社會政治法律制度與國家政權的思想觀念,指向的是權力的劃分、配置,一般以發展規劃、戰略、路線、方針、政策體系的形式而存在。由于涉及到國家制度和政權性質,特定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所代表和體現的一般是在社會當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政治思想觀念。文化意識形態包括道德價值觀念、倫理思想、心理情感、風俗習慣、交往方式等諸多內容,表現在社會公眾的生活行為方式之中,并發揮一定的調節作用。作為與個體聯系最為緊密的意識形態層次,文化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既有歷史傳統的因素,也有現實生活的因素和外來文化的因素。
從產生和發展的地位看,意識形態表現為主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殘余和新意識形態的不同類型。主流意識形態是反映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并為其服務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規范社會公眾的行為、引導其價值取向。意識形態殘余指的是反映已經被消滅的舊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基于歷史繼承性和慣性作用,意識形態都存在歷史的揚棄因素。新意識形態則是孕育在現實社會里、代表未來社會并預示著社會事物發展前景的意識形態。
基于意識形態的上述層次和類型,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理解和界定:其一,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強調信仰的堅定性,因此必須根基深,扎根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層次;其二,意識形態的制高點發揮總攬社會意識的作用,因此涵蓋面廣,囊括了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三,意識形態的制高點是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顯現出來的,因此往往是對社會運行發揮關鍵作用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制高點,也是引領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制高點。
二、當代中國社會意識形態及其制高點
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看,當代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密切關系,折射出民族傳統文化的諸多特點。從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形勢看,當代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創新發展的意識形態。當代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制高點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創新和發展意識形態過程中,科學概括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總結出的有關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正確觀念。
(一)中國共產黨成為社會意識形態領導核心的必然性
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進程看,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新民主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堅力量和領導核心,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堅力量和領導核心,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掃除內外的壓迫、剝削,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的指導思想和實踐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走中國自己的革命和建設道路。
歷史是一面鏡子。中國共產黨不僅在思想上為消滅內外敵人、實現民族自由解放和人民幸福明確了方向,共產黨人更在革命和建設的實際行動中,身先士卒、浴血奮斗,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戴,從而使中國共產黨無可爭議地成為時代和人民的歷史選擇。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斷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逐步實現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到克服實際工作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從深入反思和解決認識上的誤區到全面糾正行動中的錯誤問題,從改革開放政策的探索、推行到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成為集中全黨智慧、凝聚民族力量的認識和實踐過程。在這一認識和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當仁不讓地也成為領導核心。
(二)解放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意識形態制高點的認識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總結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得出的思想路線。也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當中,這樣的思想路線,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認識和把握社會意識形態制高點的有力思想武器:解放思想所具有的崇高特質、精神特質和超越特質,使得黨在思想上始終都能夠走在時代前列,引領社會意識形態的創新發展;實事求是把認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認識上的創新開辟實踐的新天地,另一方面,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提高認識;與時俱進,落實了物質世界的運動性和人類社會普遍發展的一般原理,賦予了黨的指導思想不斷創新發展的高度主動與自覺;以人為本則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指導社會實踐、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現實表現。
(三)中國夢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制高點
社會意識形態制高點猶如引領人們不斷解放思想、矯正思想認識方向和實踐方式方法的燈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觀念和思想是關于自己和關于人們的各種關系的觀念和思想,是人們關于自身的意識,關于人的意識(因為這不是僅僅單個人的意識,而是整個社會聯系著的單個人的意識),關于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整個社會的意識”。從個人的意識、心理到人與人之間的意識、觀念和整個社會的意識、思想,構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發展乃至社會文化發展的深層結構。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際上就是人們自我解放、解放他人的有機統一。社會意識形態的制高點,當然是以推動人與社會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特質。
三、全面推進社會意識形態創新發展
理想信念是對未來遠景和遠大目標的自覺的價值認知和價值追求。社會意識形態只有被全體人民內化為內心深處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能力在于引領社會的理想信念、集中全國人民的意志,在于牢牢把握社會意識形態的制高點。把握社會意識形態制高點的實質,也就是要從精神到制度兩個方面推進社會意識形態的創新發展。
(一)不斷創新,提高社會意識形態境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社會意識創新來源于感性活動、感性的生活實踐創新。現實的人的感性生活及其創新是社會意識創新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意識形態創新,有必要明確這樣的總體思路:在認識上,把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專業課、基本功和看家本領,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發展、創新、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轉換為堅定的政治信仰、科學的思想方法,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不斷提升理論境界。
(二)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社會意識形態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認可或追求存在差異。不過,意識形態的核心問題在于合法性,反映在社會制度層面就是公眾是否認同政治制度的公平與公正。制度及其代表的意識形態是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人類嶄新的制度,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具有無比的先進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富強、民主、自由、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
從中國社會的情況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是因為始終能夠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和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黨所提出的觀念和主張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給人民帶來了實際的利益,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如毛澤東曾經生動指出的,“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6]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念,堅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黨領導下的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發展規律能夠協調統一、贏得人民信任和擁護的根本要求。
(三)直面新形勢與新挑戰,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意識形態始終是整體社會發展和個人人生價值體現的精神支柱與文化保證,具有能夠把社會各界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基于生存和發展的利益考慮,民族國家普遍具有在國際社會不斷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從而拓展各種利益的內在要求。對于中國來說,面對“西方的價值輸入”,增強社會意識形態話語權,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成為維護民族生存與發展利益的現實選擇。
每個時代都其時代精神,每個時代都有其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維度:一個是實踐維度,一個是文化維度,既要和中國實踐探索相結合,又要和中國文化傳統相結合。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宏觀上,能夠形成共同的社會凝聚力、國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在微觀上,能夠使社會個體從科學的理性思維出發,正確認識價值的本質,把追求眼前價值與確立正確遠大的價值追求結合起來,進而達到自身認識與實踐上的高度自覺自強。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我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帶主要是負面的東西,要敢于亮劍,大大壓縮其地盤;灰色地帶要大張旗鼓爭取,使其轉化為紅色地帶。
綜上所述,意識形態是政黨的精神旗幟,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也是建立和鞏固國家政權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撐。社會發展轉型期的中國,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必然產生不同的經濟表達、政治表達、社會表達、文化表達。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制高點,是歷史和實踐證明了的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政治優勢和突出領導能力。不斷發揮這一優勢、增強這一能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能夠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3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人民出版社2003:82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10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2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46
[6]毛澤東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467
[7]習近平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 [L]人民日報:2014-5-5
[8]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L].求是.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