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圓圓,唐海堯,劉和平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陽江 529500)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和《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國辦發[2016]28號)文的精神[1-2],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食環系現有食品營養與檢測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環境工程、水產養殖和園林技術等五個專業,其中園林技術為“廣東省高職重點培育專業”,園林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技術等2個專業為院級重點專業,水產養殖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在校生1000人左右。學生通過實驗技能的考查,對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且每年涉及此類創業比賽的項目較多,有“攀登計劃”、“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互聯網+創業比賽”等團委、省教廳等一類創業比賽和其他行業協會舉辦的創業比賽。本文針對系部開展創新創業的實踐研究的探索與實踐展開論述。
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理念偏差。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簡化為職業教育而忽視創新精神的培育,或偏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2)體系零散。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分散在學校不同的智能部門,校外資源缺乏系統集成,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健全的運行體制;(3)運行機制不暢。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有待提高。
充足的師資隊伍是導師制實施的關鍵[3]。從大一入學引入“導師制”,建設特色的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導師制教學模式。本系導師均具備中級及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新生入學后,由導師公布選題,學生自主選擇,實行導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制。導師在實驗技能培養、專業能力提升、創業訓練方面給與指導。導師指導人數由教研室統一調配。
自2015年5月成果實施以來,共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攀登計劃)立項6項,挑戰杯銀獎2項,省級技能競賽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6項,建成省海洋漁業公共實訓中心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中心1個,廣東省高職實訓基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2個,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6個,畢業生就業率連續達100%。導師團隊曾被陽江日報譽為學院的“夢之隊”,系部近年在省挑戰杯、“互聯網+”校內選拔賽中,占學校選送名額的2/3,吸引信工系、創業創新辦公室、團委等二級單位來我系交流經驗,示范效應良好。
針對高職院校理工科學生基礎差,學習依賴性強等特點,及目前普遍實行的“大一統”授課方式等問題,從大一入學引入“導師制”,建設特色的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導師制教學模式[4],對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成果分層遞進構建三級教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圖1)。

圖1 基于創新創業理念的導師制教學模式三級教程
成果依據學生的全面發展理論,遵循創新創業人才成長規律,按照“結合專業、融入全程”的基本要求,培養本系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自2015年5月成果實施以來,共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攀登計劃)立項6項,挑戰杯銀獎2項,省級技能競賽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6項,建成省海洋漁業公共實訓中心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中心1個,廣東省高職實訓基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2個,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6個,畢業生就業率連續達100%。成果直接應用于系部并貫穿于各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年受益學生近千人,有效促進了學院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導師團隊曾被陽江日報譽為學院的“夢之隊”,系部近年在省挑戰杯、“互聯網+”校內選拔賽中,占學校選送名額的2/3,吸引陽江職業技術學院信工系、創業創新辦公室、團委等二級單位來食環系交流經驗,示范效應良好。
(1)面向系部學生開設創新創業通選課程,實現“全覆蓋”;(2)面向不同專業學生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導師選題,實現“差異化”;(3)面向有意愿有能力的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擴展訓練,實現“個性化”。
食環系建設了一支“博士或正高為專業帶頭人,碩士或副高為專業負責人和骨干教師”的師資隊伍。本系現有教職工41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碩士及以上學歷者20人。其中:正高3人;博士后3人;博士9人;副高10人;市管拔尖人才5人;多人次獲農業部全國綠色農業特產示范基地評審專家、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獎、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高職領軍人才等省部級專家及榮譽稱號。
本系聯合當地龍頭行業企業,以“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為契機,組織搭建了“院士工作站”、央財實訓基地、省工程技術中心、省海洋漁業公共實訓中心、省食品高職實訓基地、市重點實驗室等一系列科技研發、協同創新與社會服務平臺(基地)。成功建設國家級平臺1項、省部級平臺5項、市級平臺3項等,平臺建設專項經費超1000萬元,學校配套建設場室超過5000 m2。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本著“自愿”、“共贏”的原則,與有意向的企業簽訂合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探索地方辦學特色,最終形成了“合作制”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學院以“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和省委組織部“揚帆計劃”項目等重大戰略為契機,引進中山大學水生所等科研院所以院士、教授(博導)為首的創新團隊,發起或組織搭建了省部產學研“院士工作站”、央財實訓基地、廣東省工程技術中心、廣東省公共實訓中心、廣東省高職實訓基地、陽江市重點實驗室等一系列科技研發、協同創新與社會服務平臺(基地)。成功建設國家級平臺1項、省部級平臺5項、市級平臺3項等,平臺建設專項經費超1000萬元,學校配套建設場室超過5000 m2。其硬件條件、人員基礎、經費保障和運行狀況在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處于前沿水平。
總之,構建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系內各專業水平不斷發展,也可促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營造濃厚的實踐創新氛圍。通過有序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鍛煉,有效檢驗專業基礎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有效促進了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實踐教學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推動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