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冉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并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教育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一重要論述,是我國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他不僅強調要不斷改革教育體制,促進教育更加公平,也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和高校學生就業創業的民生問題,提出了要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關鍵詞:習近平;高等教育;青年;就業創業
2013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賀詞,并且把“更好的教育”擺在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突出了教育對于民生的重要性。習近平一再強調,要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要努力讓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能實現個人的夢想和追求。[1]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論述,強調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建設現代高水平教育,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和大學生就業創業等問題,這些重要的論述對我們今后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努力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教育公平的講話中曾多次強調,要重點關愛貧困地區孩子們的成長,要對其加大投入,教育的公平只有在貧困地區體現才是落實到實處 ,要努力建設一個學習型的社會。教育公平是保障社會公平最基礎的環節,是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而由于我國國情的復雜情況,要實現教育的平等是一項需要長期發展和艱巨的任務。要想達到全民教育公平,不僅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也要從制度上、根源上進行勇敢的探索和改革。
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可是如何把教育的公平性做到最大化的展現,則是政府部門遇到的問題與責任。我國公民日益增長的公平教育需求同當前教育體制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則日益成為了教育公平狀態主要矛盾。因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把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放在了教育上,提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口號。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聯合國“教育第一”紀念活動中的賀詞中一再強調教育的公平性。十九大中再次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保證黨和國家后繼有人。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自然而然把目光看的更遠,早已不是曾經那個以滿足溫飽為基本目標的年代。當代中國人民最迫切的就是渴望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使教育優勢資源公平化。然而在教育初級階段是我國實行多年的義務教育,1986年4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這是我國首次把免費的義務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飛速發展的今天,義務教育早已不能滿足人民對教育的需求,因此,人民更加關心能與人生出彩,實現夢想密切相關的高等教育。在2014年9月3日,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教育公平的招生考試改革辦法。不僅要提高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高考大省的錄取率,增加了貧困地區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招生比例,更提出了要規范高考特長加分等細則,《實施意見》的頒發進一步顯示國家對教育公平改革的信心。教育的公平不僅要體現在高考招生改革上,在貧困學生上學難方面也做到了體現公平。
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辦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這一辦學理念的提出蘊含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應該走中國道路、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化的時代特征的特點。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期問,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特色的大學。因此,我們不僅要學習借鑒世界著名學府的獨特辦學模式,更應該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眼光的大學。
只有立足中國國情,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只有堅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創辦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水平一流大學。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國情決定我們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理念,把中華文明融入教學過程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教學環節,把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成為激勵青年學生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重要論述就是要把學校培養的人才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藍圖的中流砥柱。在建設過程中,其最根本點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學校黨建工作和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辦好中國特色大學的理論保證。
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是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的關鍵,不僅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更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索和創新。在教學方法上,針對以往教學內容落后,方法陳舊,運用灌輸式的乏味教學要敢于拋棄。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隨著人類發展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隨著世界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大學的教育水平與發展模式也在不斷變化和改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漫長的道路,我們的起步晚,這就更需要我們在路上少走彎路,踏踏實實。
三、關注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培養
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就是關心中國的未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而這個任務自然而然是需要青年一代肩負起來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青年是民族的未來。知識就是力量。青年時代是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增長本領的黃金時期。[2]
十九大中再次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保證黨和國家后繼有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3]習近平總書記寄希望于青年大學生要志存高遠,把自己的夢想融入到國家的夢想里,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他引用古語“學如弓弩,才如箭簇”來鼓勵廣大青年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揮灑汗水,展現青春的魅力。心系青年的成長就是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而培養青年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顆扣子扣錯了剩下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4]
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重視教師對青年學生成長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5]
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創業
大學生畢業就業是一個凸顯教育本質的問題,是民生問題之所在,更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科教興國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我們將秉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國際先進經驗,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高素質人才,同時為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6]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我們需要給人才以發揮自己所學才華的機會,我們不僅提供機會,更應該創造條件,讓有用之才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出謀劃策。據統計,2018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有727萬,是當年新增勞動力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高校畢業生的就壓壓力逐年遞增,也間接的影響我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早在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7]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他尤為關切。發展是立國之本,而發展最需要的就是青年大學生給它注入新鮮的血液,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高校大學生。只有落實好中央的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去就業和創業。
國家需要大學生去揮灑自己的青春,要不斷的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奉獻祖國的熱情與激情,引導學生去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鼓勵和激勵大學生到基層去鍛煉,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去創造不一樣的精彩人生。習近平在給大學生村官的回信中說: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以來,數十萬大學生走進農村,熱情服務,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希望你和所有大學生村官熱愛基層,扎根基層,增長見識,增長才干,促農村發展,讓農民收益,讓青春無悔。[8]
近年來,國家陸陸續續的增加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創業,幫助貧困大學生等政策和措施,實施了很多專項計劃以落實到實處。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教育是民生的基礎,而就業是民生的體現,高等教育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思想,為我們今后教育體制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不僅要重視教育公平,更要關注青年人的成長,建設高水平的大學,讓每個高校畢業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共享改革的福利,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在聯和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中的視頻賀詞[N].人民日報.2013.
[2]正扎巴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2013年9月7日)[N],人民日報.2013.
[3]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3.
[4]習近平考察北大時論青年價值觀取向[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
[5]中國教育報.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N]. 2014.
[6]在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
[7]習近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J].人才資源開發.2013 .
[8]給大學生村官張廣秀的復信[N].人民日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