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增廷
摘 要:數學學習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打牢數學基礎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數學教學注重提升學生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使用情境教學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創設良好的懸念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境教學法;開展方法;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2-0054-01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增長學生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授課方式一般都是教師直接講解教材上的相關知識,將做題方法和注意事項告知學生。而情境創設教學法則更加靈活,它要求教師在授課的同時,將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身處在某一個情境中。這種方法便于學生理解復雜的數學理論知識,并且能讓學生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一、創設懸念情境,讓數學課堂更靈性
青少年學生比較好動,難以在課堂上完全集中注意力聽課。數學課不僅需要學生全程提高注意力認真聽講,同時還需要學生跟著教師講課的節奏思考問題,十分考驗學生的思索問題能力和耐力,但有些學生上課時很容易走神。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征,在課堂上創設情境,選擇一些能引起學生思考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帶著問題一邊聽課一邊探索,以此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例如,在教學“5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中。教師可以先問問學生:同學們知道什么數字是5的倍數嗎?然后讓一名學生隨便說一個數字,另一名學生拿電子計算機,驗證一下同學所說出的數字能不能被5整除。接著,教師將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根據剛才教師所說的方法進行實驗探究。學生們可以幾個人一組,一些學生負責隨機說一個數字,另一些學生負責用計算機驗證。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習注意力??梢哉f,想順利地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情境教學,教師可以從設置懸念、提出問題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將精力都投入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中。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堂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課堂更靈性
數學教材中有的知識點比較簡單,可能只是考驗學生們的加減運算能力,而有的章節部分知識點比較難。對于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針對某些比較難又比較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探究。例如,在學習“按比例分配”這部分知識時,可能就會有學生對于“比例”這一概念理解不清楚,造成數學知識點理解困難的狀況。教師可以借助在體育課上拔河的事例進行情境創設。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在體育課上進行拔河比賽,男女搭檔,我們班24個女生和16個男生該怎么分配才比較合理呢?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最合適的分法是每隊8個男生、12個女生,這是按照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的比例都是一比一進行分配的。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能讓數學課堂更具靈性。
三、創設游戲情境,讓數學課堂更靈性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愛玩的特點,將數學學習與游戲聯系起來,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氛圍比較沉悶的狀況,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十以內的減法”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猜氣球的小游戲。首先準備十個五顏六色的小氣球,將這些氣球吹鼓,再準備一個黑色的大袋子,保證這個黑色大袋子裝得下全部氣球,然后再將所有氣球全部放入黑色袋子里。教師可以從袋子里摸出幾個球,然后讓學生猜袋子里還剩幾個球。學生通過用十減去教師摸出的氣球個數,就能得到袋子里剩下的氣球的個數。如此反復,就可以讓學生練習十以內的減法運算。可以說,通過創設游戲教學情境,數學課堂能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們也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質量就能得到穩步提升。
總之,要確保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取得令人滿意的數學學習效果,還需要教師不斷研究,充分了解每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再根據課本教學內容,設計科學合理的情境教學方案。這樣,上課時就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白數學學習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能積極自覺地學習數學知識,做到活學活用,提升自身的數學技能,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盧小英.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7).
[2]周秀琴.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設[J].甘肅教育,2017(19).
[3]顧曉華.創設數學情境 滲透數學思想 發展數學思考——“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教學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7(06).
[4]左治平.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的三個要點[J].江西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