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偉,王吉林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確宣示,我國在“不斷深化體育事業改革,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等方面做了戰略部署,至此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田徑教學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深化和推進中小學田徑教學體制改革成為了學術界重要的研究課題。模塊化組織理論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理論特性在于解決復雜的系統性問題,在包括體育的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展現出其應有的理論價值。而要以模塊化組織視角探討中小學田徑教學的發展策略,在此之前,研究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模塊化的可行性就顯得極為有意義,也成為了我國學校體育體制改革這個課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詞:中小學田徑;模塊化;體育教學;
一、中小學田徑教學困境形成的內在矛盾
在應試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智育是永恒的主題,學校體育的沒落顯示了其歷史必然性。我國體育課程標準的制定、執行和反饋,形成了一套以“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在內的自上而下的治理結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這種縱向一體化的科層體制,具有極強的封閉性,也造成了體育課程標準的遞減效應。中學作為體育課程標準的執行組織,既需完成教學內容的教授,又要兼顧體育課程的創新,在現有的資源和背景下,這兩項工作幾乎不可能同時完成,體育教師作為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有著競爭意識和創新動機不強的雙重天然屬性,而處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學生,其多元化的迫切的體育需求也間接導致創新成本的提升,以上多因素的合力導致中小學田徑教學的3大內在矛盾:①智育與體育的矛盾。②課程內容單一與學生需求多元化的矛盾。③創新成本與治理結構封閉性之間的矛盾。
綜上所述,我國中小學田徑教學經過3大歷史時期的發展,在肯定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了現階段的3大困境和3大內在矛盾,歷史時期是困境與內在矛盾形成的環境背景,困境是內在矛盾的表現形式和必然結果,這三者間有著內在聯系,也是對中小學田徑教學現狀 “是什么”“為什么”做出了回答,而中小學田徑教學現狀的歷史性與復雜性,也決定學術界無法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良去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向中小學田徑教學體制這個“病灶”伸出改革的“手術刀”,對中小學田徑教學的體制改革也已成為必然選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和學校的深度融合指明了中小學田徑教學體制的改革方向,但在治理路徑的選擇上我們仍需對以下一系列問題做出回答:如何兼顧治理路徑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如何兼顧教學體制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如何兼顧教學內容的持續創新和敏捷應用?
二、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模塊化的可行性分析
模塊和模塊化是組織模塊化的微觀基礎結構和演化方式,模塊化組織是組織模塊化的演化結果。中小學田徑教學體制改革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在系統開放性基礎上進行體制升級,而能否促進中小學田徑教學與社會的深度融合也就成為檢驗其理論可行性的標準。從理論角度出發,本文認為,可行性分析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①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的模塊化分解;②分解后的模塊化整合。
三、教學組織的模塊化分解
2003年我國第一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中小學田徑進入標準化教學時代,經過15年的探索與發展,中小學田徑教學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標準化操作體系,但隨著日益突出的中學生體質問題,內在揭示封閉的教學體制已無法適應快速變革的外界環境,當一個既定結構不再具有效率優勢,并開始阻礙創新時,便產生了系統性的結構創新需求。而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模塊化的實質就是在標準化教學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再分工,其精髓就是構建一個具有高度自律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的自組織教學治理實體。
(一)創新與教學的分工
學術界多認為,應試教育導致智育與體育的嚴重失衡是中學田徑教學沒落的主要原因,本文認為這種認識過于片面。在“體育進高考”的呼聲中,現體育已進入中考考核體系,可以預見,“體育進高考”已成定局。套在中小學田徑教學上的枷鎖終于打開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中高考考核分數權重比來看,智育對考核分數的影響依然是決定性的,體育上的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科目的努力得以補償,這也造成了現在初中“突擊性體育鍛煉”現象和中學生體質“凸起”式反彈,日常的體育課程教學依然未得到明顯改善,這種強制的“應試體育”不是中學田徑教學的發展方向,顯然也未觸及問題的核心。“打鐵還需自身硬”,“體育應試化”只是解決了“學生必須上體育課”這個問題,單一課程內容與學生多元化體育需求的矛盾才是制約田徑教學發展最大的障礙。而多樣化的、持續創新的教學內容成為了“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突破點。因此,“應試導向”+“內容導向”才是中學田徑教學的發展方向,而內容創新也考驗著我國當下的學校體育運行體制。
學校與體育教師作為中學田徑教學的組織者和執行者,需要在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兼顧內容創新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從學校角度出發,在體育考核對升學率影響不大的情況下,學校創新動機依然不強。作為一個封閉性結構,以現有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并且為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學生需求,教學內容的持續創新與敏捷應用間接增加了創新成本,學校在內容創新上也顯得“有心無力”。其次,從體育教師角度出發,作為田徑教學的具體執行者,創新所涉及多領域知識是體育教師不可能同時具備的。而且,在現有體育教師待遇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內容創新更多的是一種制度性的、政治性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收益遠不足以支付教師勞動成本——“干好干壞一個樣,創新不如不創”,因此,現有的教學組織結構極大的抑制了教師內在生產力的解放,在體制改革上可采取“制度+利益”雙激勵策略。
綜上所述,“應試體育”改善了中學田徑的教學環境,但未來的發展必須立足于教學內容的持續性創新與敏捷應用。標準化體育教學體系的建立使得學校可以維持中學田徑教學的正常開展秩序,但其封閉的結構和單一的激勵策略也決定了學校無法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創新開發,這就要求在學校層面上,將實行“歸核化”戰略,教學體制改革在開放的基礎上需完成創新與教學的分工,學校將專注于“教學”這個核心業務,從分工角度出發,創新與教學的分工也必然促進中學田徑教學的專業化發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校對田徑教學內容的創新和對體育教師的利益激勵是需要成本的,政府的教育預算是有限的,這就決定這股“活水”的“源頭”來且只能來自社會。也就是說,學校將成為教學模塊(創新方案的執行模塊),創新模塊的建立將在全社會范圍內(包括中學)——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資源整合。
(二)田徑教學形式與內涵價值的分解
在學校體育在進入標準執行期后,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導致這個時期學校體育的價值取向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中學體育課程的“去競技化”和“去田徑化”,并出現了游戲性的低訓練強度的“快樂化”體育課堂,至此也標志著中學田徑教學的全面淪陷,造成的后果也顯而易見——中小學生體質30多年連續下降。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價值取向本身并無對錯之分,就“快樂化”體育引起學生體質下降問題,也引發了學術界對學生“需要”和學生“想要”的體育課的討論。本文認為,“需要”和“想要”之間的矛盾根本上是艱苦枯燥的田徑課程與學生對“快樂化”課堂向往之間的矛盾。
田徑作為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核心教學項目,其普適化的全面身體鍛煉的優勢是其它任何一種運動項目所無法取代的。走、跑、跳、投是田徑運動的表現形式,對力量、柔韌、靈敏等多方面身體素質的鍛煉、對人的內在培養與塑造是田徑的內涵價值——更快、更高、更強。但不得不承認,田徑項目一直以來艱苦枯燥的訓練方式和單一的課堂教學內容一直被學校體育所詬病,想搞好中學田徑教學,就要求我們處理好學生“需要”和“想要”之間的關系。在田徑教學課堂上,可以允許教學形式的“快樂化”,甚至為了“快樂化”,在田徑教學表現形式上可以去除田徑屬性,但在教學內容上必須緊緊圍繞田徑內涵價值來設計。因此,在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模塊化的分解過程中,既要滿足學生“想要”的“快樂化”教學形式,更要滿足學生“需要”的田徑內涵價值。
(三)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的模塊化整合
知識和信息是模塊化中最重要的生產因素,通用信息的傳播與發展是模塊化技術應用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在學校體育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中,形成中小學田徑教學理論的“高原現象”,通用信息的條件已然具備,缺乏的是理論向應用性成果的轉化。教學模塊和創新模塊將共同遵照國家政策這個設計規則在模塊間通過信息的交互得到資源優化整合。另一方面,中小學田徑教學組織的模塊化將體制創新分解成為單個模塊內的“局部創新”與模塊間再組合的“結構性創新”,創新的方式也由中小學田徑教學體制整體的突變式創新轉變為由下自上的漸進性創新。在這種模式下,創新模塊可以快速準確的依據教學模塊的需求對中小學田徑教學內容進行開發設計,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四、小結
綜上所述,中學田徑教學體制改革實質上是為了動態的適應外部環境。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創新成本的分擔、創新風險的分散是中學田徑教學組織模塊化的動因,有其發展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因此,本文認為,隨著中學田徑教學組織模塊化的不斷深入,“二流教學”將提升為“一流教學”,而在“一流標準”和“一流教學”的合力下必定產生“一流體質”。
參考文獻:
[1]王雅婷,杜東升,張偉,杜治華.多元治理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監督與評價體系的現狀與展望[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05):95-99.
[2]向宇宏,姚蕾.大數據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思考與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4):91-94+107.
[3]辛艷軍.新課標背景下中學田徑教學課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田徑,2019(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