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馬克思對分配理論及分配關系的理解出發,指出在當前中國歷史發展階段,應該始終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同時,允許各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是市場機制的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將激發市場各主體的勞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加快國有企業轉換經濟機制,對補充和完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分配理論;分配關系;按勞分配;按要素分配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97年起,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雖然時高時低,但卻一直保持在0.4以上,這反映出我國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的嚴峻現實。十九大會議指出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移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不同群體、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程度差別很大,甚至還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同時,由于壟斷、權力尋租、“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等仍然存在,也導致勞動收入差距加大。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并不在于市場化的發展,而是因為市場化還遠遠不夠充分,市場活力還沒有激發出來。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始終堅持按勞分配原則,不斷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以此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一、公平分配內涵
馬克思從早期就開始關注分配的公平問題,在批判性地總結空想社會主義和古典學派分配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有兩個,分別適用于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適用于社會主 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在這一階段社會按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分配消費資料;“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適用于社會主義第二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馬克思所設想的“按勞分配”建立在一定的所有制關系下,即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商品貨幣關系已經不復存在,個人除消費資料外沒有任何個人財產,只能貢獻自己的勞動。而我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商品經濟需進一步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經歷的歷史階段,這與馬克思所設想的發展階段并不完全相符,因此如果隨意套用馬克思的結論,而忽視了現實的歷史條件,將造成嚴重后果。
馬克思站在唯物辯證法的視角科學地分析了“按勞分配”原則。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公平并不是事實上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也是按勞分配始終無法解決的難題。馬克思認為一種分配方式作為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只要具有歷史合理性,都是公平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出發,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分配是公平的。資本主義分配不公并不源于資產階級所宣稱的人自身的差異,而是源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等價交換的原則是一種公平的分配原則,資本主義經濟中階級之間實際并不平等,但兩者卻相互兼容,最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形成了按資本分配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多種尺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勞動者和財產被迫分離導致。建國之初,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但按勞分配的原則在過分強調公平性的情況下演變成了“大鍋飯”式樣的平均主義,直到經濟轉軌之后,按勞分配的原則才得到不斷完善。國家長期存在的平均主義現象影響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鄧小平開始意識到,待遇應根據貢獻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工資收入應該與勞動貢獻成正比例關系。鄧小平的思想揭示了按勞動貢獻程度分配才是按勞分配的實質。
二、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結合
馬克思曾引用過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非勞動生產要素雖然不成為價值創造的要素,但能成為財富創造的要素。生產要素分配實際上就是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其實現形式就是工資、利潤和地租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工人、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分別以工資、地租以及利潤或利息的形式參與分配。工人靠出賣勞動力參與生產獲得勞動力價值;土地所有者以占有土地而無償占有超額剩余價值;資本家以占有資本參與生產而無償占有剩余勞動價值。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參與便帶來了收入差距的擴大。在當今社會,生產要素的內涵也在進一步擴大,比如包括了知識、才能等。
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所有者提供生產要素所獲得的報酬或收入由市場價格決定,即為按要素分配。在市場關系中,人們的收入總是由要素報酬構成。市場之所以能有效配置,就在于要素所有者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自發調節其經濟行為。因此,按要素分配與市場配置資源是同一過程。這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要求。
由此可見,按勞分配屬于社會關系的范疇,由社會主義分配關系決定;而按要素分配是一種市場現象,并沒有社會屬性。這兩者并不是同一層面的問題,而是本質與現象的關系,因為按要素分配實際也是各要素所有者的勞動程度貢獻所得。因此,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不矛盾。
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作用
(一)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
在經濟利益和改善生活品質的內在驅動下,勞動者將更加注重自我技能提升,努力增強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主動將這些技能轉化為更高的勞動報酬。盡管在市場機制下,按要素分配會帶來勞動者的收入差距,但與社會資源不公或者腐敗帶來的收入差距引起的惡劣社會影響不同,按要素分配對提高效率具有主要意義。全社會共同提高勞動效率的愿望會有助于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企業家也更將主動挖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助于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社會資源總是稀缺的,市場經濟要求生產活動以市場為導向,這就避免了資源的浪費與生產過剩。在利益機制的驅使下,要素生產者和需求者將主動提高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生產率和產出效益,使要素供給和社會需求盡量保持一致。生產者決定項目投資時會極力避免要素生產過剩、超量供給造成資源過度浪費和不當破壞。與此同時,為減少生產要素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生產要素的需求者會不斷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并采用新技術和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助于加快國有企業轉換經濟機制
在早期我國采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 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生產要素均為國家所有,國家統一安排生產要素的配置。缺乏市場導向的國有企業生產往往過剩,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企業和職工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懶散怠慢的工作態度不但不利于他們自身的個人發展,使他們的工作能力相對落后,更是阻礙了國家企業快速發展,逐漸失去國際競爭力。實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企業和職工能享受到資源充分利用及效率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提高工作熱情,促進企業轉換經濟機制,對補充和完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財富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使大家對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方式產生了質疑。然而實際上,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并不是分配制度的結果,而恰恰因為市場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和部分行業的潛力還未充分發掘,勞動者的積極性也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而在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條件下,市場活力將逐漸顯現。同時,由于我國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早期存在侵吞國有資產、大量尋租腐敗等現象,使一部分人獲得了大量非法收入,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能力并協調經濟利益分配以保障社會公平。我們可以在堅持馬克思按勞分配的基礎上,在經濟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按勞分配具體實現的細節,不斷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參考文獻
[1] 何淼.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探討[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9(01):28.
[2] 約翰·勃雷.對勞動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 魏眾,王瓊.按勞分配原則中國化的探索歷程[J].經濟研究,2016,4(12):69.
[4] 李振國.論按貢獻分配[J].經濟學家,2003(04):19.
[5] 胡爽平.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D].湖北:武漢大學,2010.
[6] 周為民.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從馬克思的邏輯來看[J].理論參考,2003(05):9-11.
作者簡介:代俊(1985.08- ),女,四川遂寧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在讀,重慶工商大學,助教。